第一章环境伦理学-绪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环境伦理学董维芳2教材1.《环境伦理学》,余谋昌、王耀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参考教材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唐孝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环境伦理学》,裴广川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环境伦理学教程》,邝福光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3环境伦理学的历史演进西方环境伦理学主要流派自然界的价值自然的权利协同进化的环境伦理基本原则环境道德主要规范环境伦理实践4第一章绪论1.1环境与人类文明1.2征服的挽歌1.3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1.4对生态环境问题根源的反思1.5伦理的启蒙1.6环境伦理学的学科性质1.7环境伦理学产生的理论与现实基础1.8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9学习和研究环境伦理学的意义5第一章绪论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是一门尊重自然价值和权利的新的伦理学。它根据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6美国环境伦理学家汤姆雷根在《环境伦理学》的性质及其可能性中指出,只有满足了两个基本条件才能算得上是一门真正的环境伦理学:第一,必须承认某些非人类存在物拥有道德地位。第二,必须主张拥有道德地位的存在物不仅限于那些拥有意识的存在物。如果不能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再好的理论也不是环境伦理学。如果一种伦理学声称,只有人的利益才与道德有关,保护环境仅仅是为使人(包括后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那么,这种伦理学只能算得上是种“利用环境的伦理学”;真正的环境伦理学“要求我们承认非人类存在物的道德地位”。7环境伦理学被许多环境伦理学家看成是一种革命性的“新伦理学”而不是传统伦理学的扩展。传统伦理学只关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环境伦理学则试图用道德来约束人对自然存在物的行为。正如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指出的那样,传统伦理学只关注一个物种的福利,而新伦理学关注的是千百万个物种的福利。8新时代的伦理要求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了。的确,“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意识形态,在“生存”这个最基本的层面上把人类共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生存还是毁灭?”这确实是个问题。倘若我们打算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得唤醒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层的自我意识,建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生活方式,并用道德与法律的力量来维护这种生活方式。91.1环境与人类文明在自然的演化历史中,人类很晚才出现在自然的舞台上的。在整个自然演化史中,人的出现仅仅只是短暂的一刻。然而,人这个物种有些特别,不仅在这短短的一时间里学会了适应环境,而且还改变了地球的形象。在人的视野中,人类文明的历史渐渐地取代了自然演化的历史。今天,现代人已经抛弃了祖先对自然的畏惧心理而成为了自然的主人,这一切都得益于“控制自然”的信念。我们无法追溯到“控制自然”这个词的源头,但我们知道,这种信念支撑下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使我们变得强大起来。这种强大不断刺激着我们控制自然的欲望,最后竟使我们不再思考我们自身的未来和我们的过去。10尽管我们不是“地理决定论”者,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任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依赖于自然环境。因为我们的文明首先是从适应环境开始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在地区的性质、地理、气候和资源状况。纵观人类历史上形态各异的文明类型,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关。在荒野草甸环境中生活的民族以畜牧为业,形成了游牧文明;大平原造就了农业文明;湖泊海岸的自然地理形成了渔业为主体的文明。可见适宜的自然环境构成了我们文明形成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旦这一要素丧失,文明便会走向崩溃。11历史学家们常常把人类文明的兴衰归咎于战争,视兵祸战乱为文明延续的大敌。我们也因此虔诚地相信历史学家的结论。但是,近年来的深入研究却发现,自然环境的改变才是人类文明兴衰的深层原因。人们已经从我们文明的苍桑巨变中找到了有力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人类历史上许多古老文明的盛衰与自然环境变迁均有着紧密的联系,生存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文明的衰退。相反,只要文明依赖的环境机制不被完全破坏,它就依然可以再现,战争作为一种外部的因素只是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12公元前三千年,在尼罗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出现了埃及文明。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洪水冲积的肥沃土地上发展灌溉农业,创造了古埃及文明。曾经繁荣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却因是不合理的灌溉而变成了历史遗迹。最新的科学证据揭示:玛雅文明的毁灭也是环境破坏长期积累的结果。地中海地区文明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也是由于土地管理使用不当造成的。米诺斯文明便是例证。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不毛之地――撒哈拉沙漠――过去曾经是生命的绿洲。这里曾经风雨流出,河川涌动,草树繁盛,动物成群,人类也在此生存繁衍。而撒哈拉在今天之所以沦为生命的禁区,乃是养育文明的环境机制横遭破坏缘故。草原过度啃食;森林被毁;大片植被被烧荒最终导致了沙漠的形成。13印度河——恒河流域丰饶的平原地区,被人们称为是大自然对印度民族的象征地,它哺育滋养了悠远的印度文明。然而,近代以来,森林的急剧破坏导致这个处于热带地区文明古国的生态系统变得极其脆弱。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乃是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过50%。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到了北宋,这里已是“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橐驼”的地区了。后至唐朝,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14纵观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玛雅文明、地中海文明、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它们都留下过光辉的一页,其成就至今为人们敬仰和称赞。但是,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哈巴拉文明和玛雅文明,它们都在兴盛繁荣和辉煌了十多个世纪之后都成为了历史陈迹。“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151.2征服的挽歌人类文明大约经历了六千年。其间伴随着各种文明兴盛与衰亡的更迭,然而,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自然的征服。可以明确地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征服自然的历史。16当历史的时钟指向公元二千年的时候,自然所展示的是一幅与先民大不相同的画卷。人类已经强大起来,手中掌握驾驭自然的上方宝剑:科学技术。强大的理性力量和科学技术手段,使我们能够更多地考虑如何控制和改造自然,而不必太在意自然对我们的制约。现代技术支撑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它能够稳定地生产我们所需要的生活用品;我们不必担心环境对生活的影响,现代技术能够把它改变过来;我们不必担心资源会枯竭,现代化的技术能够源源不断开发出新的资源。当代人的踌躇满志和对科学技术的无限信赖,使他忘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17在变得强大起来的人类面前,自然便开始了隐退。它的功能除了向人类提供物质、能量资源和作为人类的排污场外,其它功能不再是必要的。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和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的同时,也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祸种。18自然的隐退是暂时的。经历了数千年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以后,先民们所遭受的劫难又在今日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以新的方式再度重现。如果说在农业文明中的生态灾难主要表现为肥沃的大地变成贫瘠的沙土,使人类丧失了生存的基础,那么工业文明所遭遇的生态灾难则更加复杂。19当你翻开报纸、杂志,或是打开电视,一大堆烦恼的事情就会涌到眼前:大气严重污染;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变薄;有毒化学药品危害加剧;酸雨污染;严重淡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草地退化;废水横流、废弃物泛滥;人口剧增,能源枯竭;居住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已不再只是局部性的,而是具有了全球的性质,威胁了人类的生存。20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一个两难选择:不顾一切地运用现代技术,力图摆脱我们面临的生存困境,却又使我们陷入了新的生存困境之中。我们一方面高奏征服自然的“胜利”凯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开始他的新千年之时,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已发展到这样一个转折点,要么人类与自然友好地相处下去,要么两者在不久的将来共同消亡。生存还是毁灭?对人类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峻而痛苦的抉择。211.3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1962年,美国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寂静的春天》。书中用大量的事实揭露了有机农药的广泛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她指出,当人们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自然的其它生命。22《寂静的春天》引起的争论有工业后台的专家指责:她是歇斯底里病人和极端主义分子。反对的力量不仅来自生产农药的化学工业集团,也来自政府部门。一位政府官员:“她是一个老处女,干吗要担忧那些遗传学的事。”《时代周刊》指责她使用煽情的文字。德高望重的美国医学学会也站在反对卡逊的一边。23在民众日增的压力下,政府也不得不介入了这场争论。总统特别委员会调查《寂静的春天》中的结论,证实了卡逊对农药潜在危害的警告的正确性。于是国会召开听证会,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在此背景上成立。l962年底,已有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寂静的春天》九十年代再版时,副总统戈尔怀着深深的歉意为该书写下了序言。“《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24在卡逊时代,流行的是“征服大自然”之类的豪言壮语。社会主流意识中,大自然只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这种意识可追溯到洪荒的原始年月,但却一直持续到本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卡逊首次对人类这一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25卡逊的著作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存意识。在卡逊的激励下,反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群众性运动迅速崛起。它高举“保护生态环境,反对输出污染”大旗,把矛头直接指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聚敛财富的行为,得到西方社会广泛呼应。各类民间组织和“绿党”之类的政治团体迅速涌现。26全球环境行动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13个国家参加,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26条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原则。1992年,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标志着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178个国家代表团、118位政府首脑出席。是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人数最多、影响深远的一次空前的国际性盛会。会议通过了《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四个重要文件,成为新时代举世瞩目的事件。27联合国的行动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它表明全球共同关注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议题和世界性的主题,全球一致行动保护环境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与联合国的行动相呼应,各种民间的环境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海洋保护协会、动物基金会、动物解放阵线、地球优先等组织相继形成和壮大。并一直致力于保护动植物、保护生物栖息地、保护荒野和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它们在保护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洁净以及维护生态平衡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它们举行抗议核试验、抗议向海洋排放有毒化学物质、反对捕杀海洋动物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正义活动。它们的行动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正在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28八十年代末,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就未来世纪人类将面临的问题征询过一些世界著名思想家的看法。被采访者大多数认为,世界性的环境退化从其毁灭人类和自然的可能性来说,其严重性仅次于核浩劫。历史学家B.塔克曼指出:“自然界的这种退化或恶化大概是头号问题。我们面临的这个问题已经比核问题更加严重。”在世界范围内,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