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将相似的单体建筑置于建筑群体之中,形成复杂多变的院落空间,体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整体的环境观念。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布局设计多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常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各轴线上布置多重院落,并可向纵横扩展,反映出简明严整的组织规律和礼乐相承的布局思想。明清时期的北京紫禁城为典型的代表。在中国的古建筑中,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的满足都是由这种四合院的组合方式完成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从布局上看大体是合院的设计方式,合院的方式主要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三合院是以一座单体建筑为主,两侧布置两附属的次要建筑。四合院为四面房屋而合,是一座房屋,座向为正对着院落和主体房屋,所以有的地方称它为倒座房。四合院的四面房屋之间,大多并不相连,而是有空档和一定距离,如果要产生围合的效果,也就是形成真正的四合院,则必须把空档连接起来,连接的方式通常采用游廊的方式,并且是抄手游廊。在民居设计中北方的四合院建筑设计严格的遵循着这个设计思想原则。在四合院中,座北朝南的房间为正房供家族中长辈居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长幼尊卑的观念,东西两侧的配房才是晚辈的居住地及其它用途,座标点成为个体在群体生活当中最具象的标记。当四合院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时,可以向前后左右方向拓展,构成变化多样的空间复合设计,扩展小的四合院象北京的四合院采用的拓展方式为前后纵轴线的设计,形成两个合院,乃至更多的合院,即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多进院落等,向左右拓展通常的作法为向左右各添一座,,但也有仅在一侧添一组的设计,但是这种拓展遵循一个原则,这种原则就是在并列的纵轴线上。四合院的空间特性表现为内向性这是由于它的围合特征所决定的。围合出来的空间相对具有封闭、内敛、独立、宁静的特征。这样的空间氛围和中国的传统的宗族、血缘、道德、伦理关系又相适应。由于社会的构筑关系决定和催生了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反过来这种围合的空间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家族关系。均衡对称是四合院空间处理呈现出的一个特征,这种围合是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其中是大部分完全对称,左边是什么样的体量右边是什么体量,建筑的级别也相互对等,甚至是建筑的装饰部分也完全一致。在这种组群的处理方式中,呈现出了匀称、均衡的对称的设计手法,空间布局形式,每一组单体建筑具有严格位置和秩序方位。在一组单体建筑围合出的群落建筑群中,建筑的群体呈现出内向的独立的性格特征,而在这种群体的布置组织关系又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形成思想和物质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又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的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文化意识在物质生活中的升华。以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设计在空间处理为例,合院的基本形式是四合院。采用组群的处理方式,从总的方面上看也是中国民居设计的一大特色。北京的四合院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北方民居典型代表,四合院顾名思义就是四面有屋,中间合而成院,主要的自然环境是在河北、东北、山东等地均有这种住房。平面布局和建筑做法都考虑到适应北方比较寒冷干燥的气候。在格局设计方面,坐北朝南的北房是全宅中最高大、质量最好的,供家长起居、会客和举行礼仪之用。正房一般为三开间,两侧各有一间或两开较为低小岩土工程不连续变形分析计算中的若干问题的耳房,通常作卧房。正房和厢房前都有前廊院落的四角有抄手游廊相连,便于雨天游人行走。四合院一般为中轴左右对称安排形成井井有条的空间有序。院落内部分隔为井字形空地。结构与装饰方面四合院的房屋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屋顶背极厚,上铺阴阳瓦。山墙和后檐也是很厚的砖墙,前檐下部为坎墙,上部为窗,室内为青砖铺地。大门内外设影壁,具有遮掩回转和美化装饰的作用。在中国的民居设计中,与宗法制度一样,在一个群体中,无论是大的社会群体,还是宗族家庭的组织生活中都有纵向和横向的坐标位置。在一组建筑群中,依然对应着这种纵横排列的方位。由于这种组群的空间设计方式使单体建筑在群体的建筑群中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甚至是点缀都清晰而秩序井然。在群体建筑中处于主体中心的建筑一定居于纵向和横向轴线的正中的交叉点上,而其他附属建筑都依次排列布局在纵向和横向的位置上,而次要建筑中又再次分为相对的主从关系,而次要建筑的次要性又往往体现在单体建筑在群体建筑中与主体建筑之间远近关系。作为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与之最近的建筑级别要高一些,根据距离的关系,而排列出明显的亲疏远近关系,等级与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方式以纵轴与横轴的关系排列,在整体的空间组织设计上以方正严整主次划一的方式组织关系来进行单体与单体,单体与主体、单体与群体之间的布局关系设计。在一组建筑群中,建筑的主次关系不但通过位置来进行定位,其二次定位则体现在单体建筑自身的大小和体量之上,而这种自身的大小和体量的体现是相对的和比较存在的。当然体量大、气势强的建筑是主体,体量小、气势弱的自然是建筑群中从属的建筑。而小型的建筑的设立同时也是为了衬托主体的建筑,小型建筑的这种烘托,又实际是一种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法即对比,对比产生了美感,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协调是建筑群的整体特色,单体建筑服从总体布局,主次分明渐入高潮。这种空间组织布局是由于儒家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纲常伦理制度导致的等级观念及中庸思想所形成的。因为,在中国社会生活的组织关系上,以血缘为纵向,以家族关系为横向组织起的社会制度。在建筑布局设计上,中国的传统建筑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体现出社会组织关系。在轴线设计上,以南北纵轴线为重要布局,以东西横轴线为辅助轴线。以中轴线为中心,按照轴线对称的方式进行,在不同座标点上的建筑,直接体现出主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及等级,轴线对称布局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等级及中庸思想物化的集中体现。故宫的设计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体现。在建筑空间组织设计中,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群体的组织关系。同时,也注重与环境的关系,虚实结合,以内敛的线条与大地相依,横向铺陈的组织形象体现了与自然相适应的相协调的观念。而建筑外部造型是虚实相济,轮廓柔和,线条流畅。屋顶设计为反曲线和轻巧多变的翼角。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观念。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周围环境山水树石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关系。在建筑主体设计中对房屋基地和方位选择的高度重视。形成中国所特有的人与自然朴素的哲学美学观。群体建筑与单体建筑之间形成有序的空间组织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