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修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比萨斜塔巴黎圣母院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第二节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坛庙建筑第三节中国古代的城防建筑第四节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第五节著名的水利工程与楼阁、桥梁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1、敬天祀祖、以皇权为核心、以家长为中心2、以平面构图为特色3、木结构辅以砖瓦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1、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原始社会至汉代原始人类:择洞而居、构木为巢商朝:宫殿建筑春秋战国:中轴对称的基本模式秦朝:建筑体系基本形成(阿房宫、万里长城、秦始皇陵)汉:长安城、大量使用斗拱2、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著名的四大石窟以及登封嵩岳寺塔就是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登封嵩岳寺塔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完美、建筑构件比例定型化。建筑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素。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物。3、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唐时期4、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营造法式》,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现存宋代建筑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等。特征:屋顶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日趋柔和。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摩尼殿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汉族工匠在宋、金传统上创造的宫殿、寺、塔和雕塑等表现出若干新的趋势。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是现存的元代建筑。5、元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山西芮城永乐宫明末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清朝前期编修了清工部《工程做法》74卷,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北京的明清故宫和沈阳故宫是明清建筑的典范。6、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明清时期三、如何观赏古建筑(一)古建筑群的一般分布规律特别讲究中轴线,常把重要的建筑物布于中轴线上,而其中的主体建筑则按“正殿高大而重隐深藏”的原则而设。用来显示尊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惟我独尊的等级观念。(二)判断主体建筑的三个标志1.屋顶的形式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重檐歇山顶的天安门圆形攒尖顶的皇穹宇2.开间建筑物迎面的间数称为“开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天一阁简介天一起明州,沧桑四百年。位于宁波月湖之滨的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此阁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三大家族藏书楼之一,现藏有古籍三十余万卷,其中善本八万余卷。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累官至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这样的级别。范钦爱书如命,每到一处做官,就十分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范钦的藏书在鼎盛时期达到了七万余卷,大多为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意,建筑书楼,名为天一阁。楼上一通间,楼下分六间,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植树筑园。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海礁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天一阁藏书楼(宝书楼)宝书楼内景柱台基(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防潮、防腐,弥补不雄伟的欠缺。)3.台基台基又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砖石台基台基上建汉白玉栏杆的杏坛故宫建有汉白玉栏杆的须弥座北京故宫角楼的单层须弥座故宫三层须弥座须弥座台基4.其他-屋身梁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拱,屋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总称斗拱。斗拱的种类非常多,形制复杂。5.其他-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斗拱(三)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分为三个类型:殿式:宫殿样式。四、古建筑群的游览方法1、沿中轴线由外向内逐个游览。2、主体建筑用较多时间观赏。3、有特色的非主体建筑也应作观赏重要对象。4、中轴线两侧的廊房,现在往往布置某种展览。四、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以木材、砖瓦为主要材料(二)采用框架式结构(三)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四)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五)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六)运用斗拱结构方式(七)运用色彩装饰手段。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第二节宫殿、坛庙与陵寝建筑一、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沿革1、中国的宫殿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2、秦汉以后,宫殿建筑更加宏伟,有著名的阿房宫、未央宫、建章宫3、明清时期是我国宫殿建筑完全成熟的阶段,著名的有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1.宫殿的布局(1)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3)前朝后寝(一)宫殿的布局2.宫殿的陈设1、华表2、石狮3、日晷4、嘉量5、吉祥缸6、鼎式香炉7、铜龟和铜鹤华表石狮日晷嘉量吉祥缸景泰蓝鼎式香炉铜鹤铜龟(三)中国现存的古代皇宫1.北京故宫2.沈阳故宫3.布达拉宫4.园林中的宫殿:清代颐和园中的仁寿殿、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四、中国古代的坛庙建筑中国的礼制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要人们听命自然。其二是要人们崇尚祖先。用以宣讲、传播礼学礼制,举办各种“礼”所规定的祭奠活动的建筑统称礼制建筑。礼制建筑有官修和民建两种,包括皇家的大学堂(称太学)、坛庙、祭祠,以及民间的家族祠堂等。(一)祖庙和社稷坛1、北京太庙过去是帝王祭奠祖先的建筑群。太庙以古柏著名,树龄数百年。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神与谷神的地方,位于天安门西侧,与太庙左右对称。主体建筑为坐落在中轴线上的社稷坛和拜殿。社稷坛位于全园的中心,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方坛。2、北京社稷坛1、天坛是中国礼制建筑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群。天坛有内外两层北圆南方的坛墙。其主体建筑包括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斋宫四部分,均位于内坛墙内。(二)、天地等坛圜丘坛2、地坛地坛与天坛相对应。3、中华世纪坛占地4.5公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由主体结构、青铜甬道、圣火广场、过街桥、世纪大厅、艺术大厅等组成。最南面入口处,伫立着一块长9米、高1.05米、重34.6吨的汉白玉题字碑,上面刻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中华世纪坛”。据悉,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汉白玉。中华世纪坛中华世纪坛4、曲阜孔庙及孔府文庙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孔圣庙等,是祭奠孔子的建筑。孔庙规制为“左庙右学”,即在京城太学的左侧必须建文庙。至明清两代,除京城建庙外,各地的府、州、县学的左侧都建了孔庙。其祭祀规制,分皇祭、官祭、随时祭。孔庙、孔府、孔林并称“三孔”。曲阜孔庙武庙包公祠五、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一、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概述1、重要的丧葬方式土葬水葬火葬天葬悬棺葬崖墓,是在石崖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四川乐山、彭山、宜宾一带石崖上就有分布。崖墓多盛行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悬棺葬是在山上断崖处凿孔打横木桩,将棺木放到桩上;或把棺尾放入岩穴,棺头架在木桩上。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它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葬俗之一。2、陵墓的主要类型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其一是陵墓建筑,有地面建筑群和地下墓穴;其二是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其三是棺椁殉葬品。此外,还包括周围的风景。3、陵墓景观的构成包括三部分:二、封土的沿革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方上式、“以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1)秦汉时期“方上”的封土形式就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三阶逐级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很像倒扣的斗。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秦始皇陵(2)唐代帝王封土“以山为陵”就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满城中山靖王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乾陵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称宝顶。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3)明清帝王陵墓的“宝城宝顶”清东陵三、陵园的建筑布局历代帝王陵园建筑群由三部分组成:其一是祭祀建筑区;其二是神道;其三是护陵监;为帝王守护陵墓的人居住的地方。四、墓室结构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西汉地宫的营造方式称“黄肠题凑”。商至西汉,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垒建。宋朝以前,多是砖砌地宫,四壁绘制墓主生前的活动场景。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墓室。1、土穴墓地下挖土坑,无棺椁,无特殊东西包裹。2、木椁墓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在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几个方格,称“厢”,分别安放随葬品。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墓为代表。3、砖石墓采用砖石筑墓室。代表为明万历皇帝的定陵。五、殉葬制度的演化随死者一起埋葬的人或物品为殉葬品。帝王的殉葬品,包括本人的生活用品、心爱物件,以及他在位期间社会的生产工具、科学发明、乐器、兵器,各种重要的书籍、史册、艺术品、珠宝乃至物种。殉葬品中的人物,商周时期为活人殉,战国后期开始,改为俑殉制。魏晋以后,陵墓普遍使用墓志1、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的骊山脚下。为历代单葬制帝王陵墓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坟丘呈覆斗形。在陵园内,其地上祭祀建筑已无存,现已发现地下有兵马坑3座,1974年发现的一号兵马俑坑,与真人真马等大的6000多人俑与马俑,再现2000多年前的战阵军容。这一轰动世界的发现使秦始皇陵被命名为世界远古第八大奇观,并于1987年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六、现存的古代著名陵墓秦始皇陵兵马俑坑2、汉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是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形似覆斗。茂陵周围还有霍去病、卫青等20余个陪葬墓。在茂陵陈列有16块珍贵西汉石雕,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中外雕刻美学界称为“千古绝品”。鲁迅曾到茂陵参观,高度评价“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茂陵视察时强调指出:“霍去病墓石刻是国粹”。茂陵石刻之马踏匈奴3、唐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神道两侧大型石雕达120多件,庞大的陵墓群规模和“依山为陵

1 / 2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