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色彩与装饰色彩一、建筑色彩的产生早期建筑的色彩来自于建筑材料的本色,没有多少人为的加工,记载中的“茅茨土阶”就属于这一类;在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了某些矿物和植物的颜色,并将其中的一部分应用到建筑上,作为装饰和防护涂料;春秋时期的宫殿已经使用强烈的原色;《论语》——“山节藻木兑(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色彩二、建筑色彩中等级观念的反映《礼记》——“楹(柱),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唐代:“庶人所造房舍,不得辄施装饰”明代:“庶民所居,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色彩三、彩画从功能的角度考察彩画,也会发现彩画的作用:木建筑物对抗风雨的第一道防线;木材之所以能避过虫蚁蛀蚀,也是因为檐枋的彩画。颜料可以防潮,有些更含有巨毒,令虫蚁退避三舍。古老的木建筑得以保存,一层油彩,作用非常之大。清朝彩画:出现的主要部位:梁、枋。另外在柱头,斗拱,檩条,垫板,天花,椽头等部位也可以使用;种类(1)和玺彩画;(2)旋子彩画;(3)苏式彩画;色彩(1)和玺彩画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构图特征:梁、枋上的彩画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1)箍头(2)藻头(3)枋心;枋心:每根梁、枋中间1/3叫做枋心;箍头:每根梁、枋端部略为正方形的部位叫做箍头;藻头:剩余的区域叫做藻头;箍头处用有坐龙的盒子;藻头(1)大额枋——齿形衍眼和降龙;(2)小额枋——齿形衍眼和升龙;(3)由额垫板都用红色打底;(4)平板枋——若用兰色,则绘制行龙;若用绿色,则绘制工王云;(5)梁——齿形衍眼和双龙(升龙与降龙)(6)随梁枋——同梁。色彩枋心:行龙色彩构成:主要线条及龙、宝珠等用沥粉贴金,主要以蓝、绿底色相间形成对比并衬托金色图案。如明间上蓝下绿,则次间上绿下蓝,梢间又反之。同一梁、枋上也是蓝、绿相间。由额垫板都用红色为底。平板枋如用兰色,则绘行龙;如用绿色,则用工王云。沥粉:由胶,香灰,绿豆面,高岭土等组成的膏状物,有很好的黏着力和可塑性,干凝后质地坚硬。用于彩画可以突出轮廓线,使图案产生立体感。其上在贴以金箔,更能增加艺术效果。晕:在同一种颜色中用由深到浅(称之为退晕)或由浅到深(称之为对晕)的手法,使颜色形成更多的变化。宋代规定晕为三层,到明清简化为两层。色彩(2)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的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构图特征: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旋子以一整二破为基础;梁枋长时可在旋子间加一行或两行花瓣,称为加一路或加二路;梁枋短则用旋子相套叠,称为“勾丝绕”;略短于一整二破的叫做“喜相逢”;箍头内仍然使用盒子,大多不绘龙,而以西番莲、牡丹、几何图形为主。枋心绘锦纹、花卉等。色彩旋子彩画等级:(1)金琢磨石碾玉•一切轮廓线条都用沥粉贴金,花心与菱地都点金,花瓣上的蓝绿色都退晕(二道)。枋心可用行龙,平板枋用工王云。(2)烟琢磨石碾玉•基本同上,但花瓣线条用墨线。(3)金线大点金•轮廓线条用沥粉贴金,花心与菱地点金,但花瓣不起晕。箍头盒子内可用坐龙,枋心可用行龙、锦纹。平板枋用支花。(4)墨线大点金•基本同上,但线条都用墨线。箍头盒子内用异兽。枋心可用夔龙、锦纹。平板枋用支花。(5)金线小点金•仅线条与花心用金,花瓣不起晕。箍头盒子内用西番莲、牡丹等花卉。(6)墨线小点金•基本同上,但线条都用墨线。(7)雅伍墨•完全不用金,线条用墨,旋子用蓝、绿、白、黑四色,花瓣不起晕。色彩(3)苏式彩画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箍头内多用连珠,回纹,万字等。藻头内画由如意头演变而来的卡子(又分软硬两种)。枋心称为包袱,常绘历史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博古器物等,基本不用金。色彩彩画施工程序(1)将构件表面打磨平整,用油灰(桐油加石灰)嵌缝,打底,再裹以麻丝(方向与木纹垂直),然后表面抹以油灰;(2)将绘制在纸上的图案蒙在构件欲施彩画的地方,以针戳孔,再以颜色粉拍出图案轮廓,谓之打谱;(3)将调好的沥粉放在挤粉器中,前面配以适当口径的细管,依粉线沥粉;色彩(4)等沥粉干硬以后上色起晕,步骤是从上往下,先绿后蓝。(5)在沥粉线上涂胶,再刷以金胶油,贴上金箔;(6)勾墨线,白线轮廓;*(7)在整个彩画上涂一层光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