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影响古代建筑发展的因素一、影响古代建筑发展的因素1、自然条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地方材料建筑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条件。其结构系统及形式派别,是受材料环境条件所形成的。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各派,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是胚胎,初具规模,随后发展,最后成熟起来。其建筑活动受气候、物资材料的供给、各地的风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同时代的艺术、建筑技巧,知识发明的影响。建筑的规模,形体,工程、艺术逐步演变,是民族文化兴衰的映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国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建筑是一支独立的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其他各族接触,但建筑的基本结构及部署原则,则变化缓慢,几乎未受其它建筑的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的迹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的木构系统,随我国足迹所在,为我国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等服务。中国建筑的个性与我国民族的性格相近,都比较温和。2、社会因素:宗教经济第二节古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一、原始社会:人们以群居的形式居住,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求。其中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晚期,穴居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居住方式。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做居住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仍多采用这种建筑。有人认为,这种建筑是由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祭坛和神庙祭祀建筑也在各地原始社会文化遗迹中被发现。其中有浙江的瑶山和汇观山祭坛都是用土筑成的长方坛;这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对五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畏之心,创造出了一种超常规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线展开的多重空间建筑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从此,建筑不再仅仅是物质生活手段,同时也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征方式和物化形态,这一变化,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的方向发展。二、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建筑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但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未能脱离原始状态。奴隶社会中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歧山凤雏村。它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三、封建社会: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直到今天,这些方面仍可供我们创造现代化而又民族化的社会主义建筑参考和借鉴。(一)战国与秦朝时期的建筑特点:1、建筑规模比较大2、防御设施较多,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于战国时期就开始分段建设。(始皇因各国长城之旧,使蒙恬将三十万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3、宫殿布局丰富。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孝公时代商鞅所营咸阳宫庭翼阙为核心而扩大增益之。“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4、建筑艺术有较大发展。5、夯土台与高台建筑盛行。(二)汉代的建筑特点:1、高楼建筑有较大发展。2、出现了制砖技术和拱券技术。3、木结构建筑成熟,有了楼阁建筑。4、石建筑有了较大发展。石阙:汉宫殿祠庙陵墓门外两侧多立双阙,或木构,或石砌;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多,均为后汉物。阙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阙者,则有较低较小之阙,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檐下有刻作斗拱枋额,模仿木构形状者,有不作斗拱,仅用上大下小之石块承檐者。(三)隋朝代表性建筑为安济桥,隋唐以来桥梁之年代确实可考者极少。河北赵县安济桥,不唯确知为隋(公元581—618年)匠李春所造,且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桥在城南五里洨水上,仅一石券,横跨三十八米之大距离,桥两端撞券部分各砌两小券,作成空撞券。此法在欧洲初见于法国南部Ceret——十四世纪之桥上,其在近代工程,则至1912年始应用之。李春此桥则较欧洲此式之桥尚早八百年。亦我国现存最古之桥也。(四)唐: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体量大面积的技术问题。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五)宋: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3、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4、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六)明清:1、砖的应用普遍。2、琉璃面砖、瓦的质量提高了。3、木结构定型化。4、建筑群布置更趋成熟。5、私家园林建筑盛行。6、官式建筑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喇嘛教建筑盛行。8、民居建筑丰富。9、单体简化,群体水平提高。全国现存古塔达三千多座,而其中最高者当属河北省定州料敌塔。料敌塔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公元一○○一年,落成于至和二年(公元一○五五年),历时五十五年。相传有“砍尽嘉山(在曲阳县)树,修成定州塔”之说,可见当年建塔工程之浩大和繁重。料敌塔通高八十四点二米,分十一层,塔基外围周长达一百二十八米。塔的平面呈八角形,由两个正方形交错而成。塔为砖砌,加有少量木质材料。塔的下九层东、西、南、北四个正面设券门,其余四个隅面辟棂窗(假窗),窗为大方砖雕琢而成。最上两层,则八面均辟为券门。门为拱券式,券外绘方形图案,设有砖雕门额、门簪。券顶上饰有桃尖形的香火烟气,逐层向上,线条渐增,象征着“佛光普照,香火缭绕”的佛门盛景。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山西应县一座佛宫寺内的释迦塔高达67.3米,除低层的砖墙与屋面的瓦以外,全部由木材筑成,这是我国境内留存下来最古老和最高的一座木结构佛塔,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在这几百年中,木塔经受过多次地震的袭击,但依旧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木结构建筑抗震的能力.木结构优点之二是从采伐到施工都比较便利.砍伐树木比起开山取石、制坯烧砖自然简便一些,用木材做柱子、梁枋比起用砖、石做立柱,用发券的方法做房顶要便利的多,木门窗、木雕刻要比砖石雕刻简洁得多。木结构的优点之三是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木结构的缺点:寿命短防火差防腐差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大屋顶。这种屋顶不但形体硕大,而且还是曲面的,有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这也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二、建筑艺术:(一)单座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的造型、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构件的形状、材料的质感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和结构艺术的统一。(二)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随着组群的性质与规模大小产生各种不同的方式。其中宫殿、坛庙多以各种附属建筑来衬托主体建筑。(三)古代建筑的室内装饰随着起居习惯、装修家具的演变而逐步发展变化。(四)古代建筑的色彩有一定的等级从金-红-绿-蓝-青-黑依次递减。从春秋起不断发展大致到明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手法。但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又有若干差别。第二讲城市建设发展概况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劳动人民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据点,也是统治集团的安乐窝,同时,城市有集中体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古代都城为了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郭的规模对于一个城市的安全更为重要,于是从汉以后,只发展后者,各个朝代赋予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筑城的办法,夏商时期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但夯土易受雨水冲刷,唐以后用砖包夯土墙,明代砖的产量增加,开始普及。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距离,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一、规划思想1、城市的概念: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为主通常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反映了国家的发展。2、规划思想:都城布局以保证帝王的使用与安全为目的。战国间流传的技术记录书《考工记》载有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但目前资料显示,还没有发现一处都城是按这种布局建造的。二、1、城市的制度与布局:为了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历朝都有一套监管制度。春秋到隋唐实行里坊制,即把城内居住区划成许多里坊,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来,有专人看守,早启晚闭,傍晚街鼓一停,居民就不得在街上行走。北宋以后,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实行街坊制,并用”厢坊“或”保甲“等组织手段控制城市居民。2、娱乐设施: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及郊区的风景区。两宋时都城的戏场单独成立瓦市,包括各种技艺:小唱、杂剧、木偶戏、杂耍、讲史、小说、猜谜、散乐、影戏等等,名目繁多。3、道路系统:大多采用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4、绿地系统: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有京兆尹负责种植管理。5、城市排水:汉长安时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时在道路两侧挖土成明沟。明时,设有沟渠以排泄雨水。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一、宫殿的起源及其演化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据史书记载,此处是商汤建都的西亳所在。此后一直大隋朝,改用“三朝五门”的周制。所谓五门,是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乃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歧山风雏南周宫室,已明显成为对称布局,围成几组院落的建筑群。如图:唐大明宫基址尚存。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物:含元殿、宣政殿、紫寰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宋代宫殿创造性发展了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个特点是使用工字形殿,这种平面,唐代用于官署,叫“轴心舍”。元代宫殿,往往为前后殿宇中间连以穿廊的工字殿形式,这是继承宋、金的传统。元代宫殿也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他们保持了游牧生活习俗和喇嘛教、西亚建筑的特点,产生了许多新异手法,如使用许多色彩的琉璃,使用高级木料;喜用金红色妆饰等。明代宫殿,明成祖主持建造的北京宫殿,今称故宫,是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周朝的岐山宫殿甲组遗址复原图二、故宫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的,但现存北京故宫经过明代后期的增改和清朝的重建,已有很多变化。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帝王处理政务的殿堂总是放在宫城的前面,称为前朝;生活起居部分放在后面,成为后寝或后宫;在这里属于前朝部分的主要有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三大殿位于中轴线的前部,他们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日召见朝廷文武百官,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不但有庞大的殿堂和广阔的庭院,还有做各项准备和作为储存设备的众多配殿与廊庑。午门是整座宫城的大门,位于紫禁城的最南面。高高的城台上,中央有一座九开间的大典,在他的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在这殿屋两端各有一座方形的殿堂,这种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午门大殿用的是庑殿重檐式屋顶它作为紫禁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