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的认识与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课程”的认识与思考【摘要】课程的本质是经验,是学生与教师经验不断的互动和学习者经验的建构过程。【关健词】课程课程观课程本质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世纪之交,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许多国家都从课程改革入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竟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原有课程观念、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进行了全面变革,初步构建了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为此,我们必须对课程进行再思考、再认识。一:课程观念“课程”是一个众说纷纭,难以界定的词汇,在教育文献中,学者们对课程的定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由于课程既非纯粹的客观事物,也不是彻底的观念形态,既有被决定被制约的性质,又存在相当的自主和能动特点。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课程是客观与主观统一,物质和精神结合的复杂对象。同时,社会的发展变化,课程的内涵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研究者的出发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导致定义课程时的具体差异。在我国,人们基本上把课程看作学校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科的同义语,以及一些课外活动。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课程的定义是这样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指一门学科和一类活动①。再如《教育大词典(课程卷)》对课程的定义:①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②泛指课业的进程;③学科的同义语,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②。可以说,这些定义代表了国内对课程的最常识化的界定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课程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使课程内涵发生了深层的改变。课程“超越了学科和教学计划的涵义,也不再仅指学习者经验,它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符号表征’,越来越成为一种‘文本’,通过这种文本可以解读和构建出多元的意义:政治意义、种族意义、性别意义、审美意义、神学意义、个性意义,等等③。”在国外学者眼里,课程是学生经验的建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建构意义的过程,课程越来越具有了生成性与对活性,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或教学目标。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改变传统课程观,把课程作为教学内容来理解,强调课程是师生经验互动和学习者经验的建构过程,课程能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学习,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方法而非学习结果。同时,课程即关注过去,又要关注现在。课程要反映人类先前的知识体系,但重要的是跟学生当下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经验的发展,让课程更具人性化。二:课程本质有关课程本质有代表的观点是下列三种:课程是知识,特点在于: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外在于学习者(学习者服从课程)。课程是经验,特点在于:课程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课程是活动,特点在于: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这三种观点,分别对于“课程”属于那一类事物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在三种课程观中经验本位的课程观有较强的合理性,与另外两种课程观相比更加优越。在理论上,它能够比较深刻和清楚地解释课程的本质和存在,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而言,在课程的改革实践和健康发展上更能代表和体现方向性,富于指导价值。“经验”一词在中文里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与人们一般用经历,经过所表述的意思相同,作动词使用。第二: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也指由历史证明了的结论。这是可以与广义的“知识”相通,相等的。是名词。第三:哲学名词。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把课程本质定义为“经验”,有两层含义:首先课程内容是经验,其次更重要的,是指课程要让学习者去亲身经验。巴比特在他的《课程》一书中谈到:“课程将是系列的经验,是儿童和青年达到那些目的所必须有的④。”被称为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在他的被奉为经典名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所频繁使用的,也是经验,涉及知识时只是作为学习经验中的一个部分。福谢依指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⑤”。多尔则指出:“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⑥。”从知识本位到经验本位,在课程发展和课程论的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使用经验来定义课程本质,有更强的概括性,既可以支持人类社会历史总体经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也可以解释学习者个体经验地课程中的意义;课程不仅仅是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个体化、个性化的经验过程,个人经验与人类经验联结的过程),纯粹的知识永远不能成为课程,只有学生以某种形式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课程才真正存在;课程是经验的命题,反映的是比“课程是知识”更进步、更深刻的思想理论水平。只有将课程不仅看做学习者接受的对象,同时看做学习者的个体经验过程、学习者与对象的主动相互作用时,才可能将对于个别差异的考虑、个性发展的需求、能力的提高、智慧的开发当做与课程存在必然联系的。很可能,用经验概括课程仍然不是最准确和合理的,完全有理由设想将来人们的课程观会再次产生飞跃。但在今天,较之知识本位的课程观,经验本位的课程观的形成和出现的确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反映出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从单向成为双向的。如果说,确立起科学知识在课程中的合法地位,是课程近代化的标志,那么,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行为纳入课程,并且采用经验来表述课程实质,则更进一步,提出和完成了课程现代化的基础。随着这种课程本质观逐渐深入的影响,各种各样重视学习者积极性、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肯定学习者个人经历和体验的课程才日益发展起来。进而言之,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真正能够在课程中占有充分的地位,并且得到是最大限度的保证和促进才成为现实的可能。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