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阳工学院中国建筑史院系:土建学院专业:城市规划08姓名:王强林学号:2008040500532现代港澳台的建筑文化特色(专业:城市规划08-1姓名:王强林学号:200804050053)摘要:建筑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中国被公认为人类文明主要发祥地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古代建筑影响、引领和代表了东方建筑发展史。香港——中国的东方明珠,有如世界建筑博览会一般的城市建筑景观。其十大标志性建筑让人叹为观止!澳门——东方的拉斯维加斯,建筑风貌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中西合壁、古今融汇。澳门的建筑中,有中式的古老大宅,也有西洋式楼房,更注重建筑文化遗产的保留,以其旧城区为核心,包括妈阁庙、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等20多处历史建筑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的一致同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为澳门城市形象带来了荣耀。台湾,一个宝岛,建筑文化及其丰富,庙宇四合院等独具文化特色。关键字:香港澳门台湾标志性建筑建筑特色1:香港建筑特色香港两岸鳞次栉比、千姿百态、古往今来的缔构,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乐奏,演绎着南海小城功名显赫的昔日,回思着中西交汇的昨天,更弹奏出美好灿烂的未来!1-1:香港建筑发展史150多年前,香港被形容为「荒芜之地」,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金融商贸中心,跻身世界大都会之列。香港除了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深水港建筑外,可说是没有其他天然资源。香港的工作人口约350万。全赖这群辛勤努力、适应力强、教育程度高且富创业精神的人才,香港得以成为生产力强、创意无尽的城市。香港受英国管治150年后,在1997年7月1日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香港现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最少保持50年不变。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香港的建筑主要可分为中国传统建筑、西洋建筑和现代建筑等多种类。这些建筑随着香港社会的脉搏而变动,香港的建筑历史也可说是香港历史的缩影。传统建筑主要有围村、墟市、书室、祠堂及庙宇等,以下仅举几例.1-2:传统建筑在一八四二年香港沦为殖民地以前,新界已有大型的围村和繁荣的墟市,其建筑主要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南方合院式民居,由建造房屋的师傅、工人到建屋的材料、房屋的式样都和广东其它地区有着紧不可分的联系,至今仍可在两地找到相似的建筑。新界地区直至一八九八年才被租借,所以新界地区中国传统民居保留得较多。围村(左)新界的围村从建筑或历史角度看都相当重要。围村的出现源于清代南中国沿海常有土匪及海盗滋扰居民,新界较富裕的氏族遂筑墙围守同姓的族人。3例如元朗邓氏的五大围,即北围(水头村和水尾村)、南围、泰康围、吉庆围和永隆围等。其中吉庆围建于一四六五年至一四八七年间,现尚保存完好,附近的泰康围、永隆围和锦庆围都已残破了。这些围村的形式都大同小异,均以青砖建造高城墙,墙上有枪眼,外有护城河,城墙四角有炮楼或称为哨楼,城墙顶部有信道可达炮楼,整个围村只有一个出入口,并加上铁门防卫;内里布局井井有条。1-3:西洋建筑殖民统治时代,本港建筑经历了照搬英式建筑、英人在港设计和中国式西洋建筑等时期,其中后者具有结合外国和本地文化的设计思想,可惜因战乱等原因,未能延续下去照搬英式建筑。英国占领香港后,建筑式样明显受到外来的建筑风格影响,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式样。最先出现的西洋建筑其实是临时性的席棚,以商住两用如货仓般的建筑为主,稍后才建成砖房,又有作军事物业的。英国人安顿后才逐渐兴建有规模的西洋建筑物,除了个别例子外,都照搬当时英国的模式稍作更改而建成,可以看到各种风格的混合结果,即所谓“折衷学派”,除哥德式外,还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式等。督宪府、旧三军司令官邸、拱北廊和泄兰街的雍仁会馆(一八六○年已拆)都是典型的例子。中国式西洋建筑香港在一九二○年代及一九三○年代中的经济发展颇为繁荣,出现相当特殊的中国式的西洋建筑,即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加上中式外观。这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中国第一批念建筑的英美留学生如梁思成和他的夫人林徽因、杨廷宝、朱彬、周颂声、吕彦直、范文照等人,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成返国,他们受西方建筑的教育,但致力于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刚巧又遇上国内“本色神学”的推动,带来融合中西文化的教堂建筑设计。香港尚存的铜锣湾圣玛利亚堂、九龙城圣三一堂,香港仔天主教修院及钻石山的信义会等都是受此风气影响而产生的。这些教堂建筑都以西洋钢筋混凝建造,并采用西方普遍使用的红砖作外墙,但混合了斗拱、雕梁和红墙绿瓦顶等中国宫殿、庙宇的古典建筑元素,并带有中国式的飞檐、斜顶及装饰图案等设计特色。1-4:现代建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建筑脱离英国影响而呈多元化发展格局,老汇丰及怡和大厦曾领导潮流;八十年代起伴随经济起飞,商业建筑具有国际水准,新汇丰、新中银、长实大厦、国金中心、交易广场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未来香港建筑仍将领先世界现代化建筑发展前沿,同时会有更多融合中西文化的作品出现树立“摩登”商楼模式4汇丰大厦(左)就本港建筑最惹人注目及影响的深远性而言,还数一九三五年落成的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它把香港的建筑正式带到前面所述的芝加哥学派去。它楼高14层,摒弃了无谓的雕饰而把功能毫不保留地表现出来,切实恪守着沙利文倡议的“形式紧随功能”的原则。它的外型简朴而不流于沉闷,极具体积感。立面处理按照沙利文所说的三段式,由基座、楼身和顶层组成,厚实的窗户以竖线加以烘托,而顶层最后缩成一个金字塔形的斜顶,设计相当大胆,连当年伦敦的建筑界亦大受冲击。其内部设有当时最先进的辐射板式供暖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及快速升降机,是全东南亚第一座用钢架兴建的现代高层建筑,更是当时三藩市至东方一带的最高及最先进的大厦,树立了“摩登”商业大楼的典型发展模式。香港会展中心(左)位于湾仔海旁地带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该区最新建筑群中的代表者之一。新落成的新翼,设计如同一只向天空展翅飞翔的巨鸟,全现代化的外形、由铝金属与玻璃两种物料结合,预告了21世纪的建筑新趋势。是旧会议展览中心的延伸,成为观光客留影拍照的新地点。整个展览中心面积宽广,大片落地玻璃正对着湾仔码头,景色迷人。除了作大型会议及展览用途之外,这里还有酒店两间、办公大楼和豪华公寓各一幢。而它的新翼由填海扩建而成,内附大礼堂及大展厅数个,分布于三层建筑之中,是世界最大展览馆之一。青马大桥(左)自1997年5月开放通车以来,青马大桥成为连接大屿山香港国际机场及市区的干线公路,不单是香港一个主要的建筑标志,更是全球最长的行车及铁路吊桥。它全长2.2公里,壮观恢宏的气势完全超越了美国的金门大桥。2:澳门的建筑特色近500年的历史给澳门留下了令世人惊羡的文化遗产,以其旧城区为核心,包括妈阁庙、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等20多处历史建筑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的一致同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为澳门城市形象带来了荣耀。文化遗产体现着城市的文脉发展和传统特色,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更是彰显现代都市个性、维护城市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具有增加凝聚力的旗帜性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5战,一方面,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需求使得拆迁、改建的触角逐步伸向了一些历史建筑及遗址等,另一方面,一些遗产正逐渐成为商业化、现代化的牺牲品。而对于寸土寸金的澳门而言,杜绝因经济利益而破坏文化遗产现象的发生显得更加重要而迫切。澳门只有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尽可能保持澳门文化遗产景观的原真性,保护澳门城市文化原生态,才能够为澳门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设提供生命力持久的支撑,包括建筑景观等的物质形式支撑和民俗风情等的非物质支撑,进而使澳门城市文化形象永葆青春,实现澳门城市文化形象的可持续发展。大三巴牌坊(左)大三巴牌坊的造价,300年前已高达3万两白银,可谓珍贵至极,在当时享誉东南亚。后于1595年和1601年先后两次失火焚毁。教堂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斯皮诺拉神父设计,并于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历时33年,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之后于1835年再次惨遭大火焚毁,仅遗教堂前的68级石阶及花岗石建成的前壁,因貌似中国牌坊得名“大三巴牌坊”。1990年初,曾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当时的建筑遗址,现与部分澳门教会文物共同对外展出。在回归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将牌坊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但由于政治及技术因素而未能成功。2005年,中国政府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三巴牌坊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澳门海事博物馆(左)澳门海事博物馆1987年建成,现在展览大楼在1990年开始正式启用。海事博物馆的主题不但反映了澳门历史与大海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有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和葡萄牙在海事方面的历史,说明了大海对人类及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性。博物馆就像一艘扬着白帆的三桅船,停泊在妈阁庙前。地下的展厅主要介绍中国南部及澳门渔民的生活情况。展品包括各种中式帆船、内港鱼栏、说明各种捕鱼的方法┅┅在这一层,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被“妈阁庙的故事”这个活动舞台吸引,它把妈祖保护人们安全到达濠镜海港的美丽传说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同时,备有葡语、国语、粤语和英语的旁白供选择。玫瑰圣母堂(左)1587年,由西班牙圣多明我会所建,奉玫瑰圣母(OurLadyoftheRosary)为主保,次年由该会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于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华人称为“板樟堂”,直至17世纪方改为砖石的结构。玫瑰圣母堂始建于1687年,是天主教6的多明我会教士初到澳门时设立的,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从1929年起,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批准把花地玛圣母像供奉于玫瑰堂,以利于信徒敬奉。每年的5月13日前,信教群众在玫瑰堂举行为期九天的敬礼活动。到了5月13日,还会举行更加盛大的巡游,作为当地不多的天主教节日活动,每次都举办的极具特色。圣像巡游开始于下午六点左右,首先是在玫瑰堂里面举行供奉典礼,接着是圣体降福和葡语弥撒,随后将花地玛圣母塑像转移进一顶轿内,由身穿白色服装头戴白色薄纱的圣母源后团女团员抬着,以玫瑰圣母堂为起点,护着圣母像游街,沿途还要歌唱圣诗,念诵祷文,经南湾和西湾向望洋山海涯圣母小堂行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游街队伍的后面会有三个牧童打扮的小孩,以此行动纪念当年花地玛圣母对三牧童显灵的奇迹。此条路线可以说是现存圣像出巡事例中最长的,所以当到达主教山时,就已经暮色四合,以至于巡游队伍需要手持蜡烛照明,黄昏中的主教山灯火辉煌,好似一条长龙闪现在视野中。场面非常的浩荡壮观,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氛。1990年代及在2006年进行大规模的重修。圣堂旁的钟楼改建为圣物宝库,展出澳门教区的文物;而现在此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不少在澳画家曾经对其进行描绘。3:台湾的建筑特色台湾建筑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以下七个文化类型:1.史前建筑(西元7,000-500)、2.南岛建筑(7,000-1970s)、3.荷西建筑(1622-1670)、4.汉式建筑(1640s-1950s)、5.西式建筑(1860s-2000s)、6.日式建筑(1895-1950s)、7.现代建筑(1990s-)。现在着重介绍现代建筑。3-1:台湾建筑历程先从台北市内的几个当代建筑说起,“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台北故宫,圆山饭店,都是中式风格的新造建筑。在近半个世纪内,相继建成。从大陆迁台的建筑学家秉承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将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加以现代改造,如今在台北看来,这些建筑即不陈旧,又不失厚重,成为台北市的建筑象征。再往前推,日据时代,典型代表,仍可在台北找到。“总督府”,“建国中学”都建于日据时代,“总督府”融合了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建筑风格,中央高耸突出的塔,突显出雄伟尊贵的气势。再往前推,荷兰控制时期,典型的代表是淡水的“红毛城”。荷兰占领时期,为控制北台湾的战略地位,并有效控制台湾对大陆及日本的交往,在淡水河入海口修建了“圣多明哥城”,也叫“红毛城”。旧时的“红毛城”,是荷式城堡的风格,后清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