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呼唤精致性秦佑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说过一句话:“Architecturebeginswheretwobricksarecarefullyjointedtogether.建筑(Architecture)开始于两块砖被仔细地连接在一起。”FrancescoDalCo对此话的评论是:“Ourattentionshouldnotfallonthecurious,reductiveimageofthe‘twobricks’,butonwhatisrequiredfortheirjoiningtocreatesomethingarchitecturallysignificant:‘carefully’isthekeywordhere.”—FiguresofArchitectureandThought,1990意思是说对密斯的这句话,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两块砖”上,而是在于两块砖如何连接能产生建筑(architecture)上的意义,此时,“仔细地”(carefully)是关键的词。密斯还说过一句话:“Lessismore.少即是多”,这是全世界建筑界人人皆知的名言。把密斯的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可以说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精髓,也是密斯设计作品的显著特征:摈弃繁琐的附加的装饰,采用高水准的加工工艺,追求精致的节点构造(carefullyjointed)。但是,“Lessismore”这一句话在六、七十年代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猛烈批评,这段历史也是建筑界人所共知。然而前一句话却没有人会提出疑义,因为这句话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真理”。这是因为建筑艺术、建筑美的表达,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和carefully的建造联系在一起,总是在当时当地的技术和工艺条件下要求精致地建造。ClaudePerrault(十七世纪法国的一个医生兼建筑师、法兰西院士)提出有两种建筑美:positivebeauty(positive的词义:实在的、确实的、肯定的、积极的、绝对的、正的)arbitrarybeauty(arbitrary的词义:武断的、专制的、独裁的、随意的、任意的)他把材质、工艺归结于positivebeauty把形式、风格归结于arbitrarybeauty建筑的“arbitrarybeauty”,即从风格、形式所体现的建筑艺术,可以随时代、地域、民族、社会与文化而变化,甚至在一个时代可以对以前的建筑风格、形式提出批判和加以否定,但“positivebeauty”却可能是永久的。positivebeauty与建造者的skill,建造的technology,建造的carefully有关。art(艺术)theworkofman,humanskill,人工之物,技艺,技巧;thecreationorexpressionofwhatisbeautiful,美的创造和表达;oneofthehumanities,traditionallyincludinghistory,philosophy,literature,languageandfineart;人文学科的一种,传统上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语言和美术。“art”一词具有美学的含义起源较晚。在西方,古典的意义上,对艺术一词的解释和现代对艺术界定的涵义是不同的。“art”的古拉丁语ars,类似希腊语中的“技艺”,从古希腊时代到十八世纪末,“艺术”一词是指制造者制做任何一件产品所需要掌握的技艺。无论是一幅画、一件衣服、一只木船,甚至一次演讲所使用的技巧,都可称之为艺术。其制成品称之为艺术品。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艺术包含了技能和技艺的涵义。所以,在西方古代就有的“Architectureisanart”(建筑是一门艺术)这句话,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理解,指房子(或设计)的美观和形式有创意等。要知道,在希腊、罗马和哥特建筑早已存在的年代,art一词还没有美学的含义,指的还是“技艺、技巧和人工之物”。这些建筑被称为伟大的艺术,是因为它们是匠人们精湛的技艺和技巧(Hi-skill)的产物(注:Hi-skill是秦佑国杜撰的一个词)。正是中世纪的工匠们几十年上百年,前仆后继地精雕细刻,才使得哥特大教堂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永垂不朽的艺术瑰宝。当然,那个时代并不是没有审美,但不是用art一词指代的。需要“skill”的人工之物,通常就是艺术(品),而不管是不是“美观”,它并不取决于观看者的审美观点和欣赏与否。古代,建筑师和匠人(常常是分不开的)以精湛的手工技艺(Hi-skill)使经典建筑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2万工匠用了22年时间建成的泰姬•玛哈尔是人类历史的文化和艺术瑰宝。木结构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主要取决于建造的技艺和工艺。世界各地的乡土建筑是由工匠以传统的技艺建造的,同样具有艺术魅力“Hi-skill”表现出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匠人们以手工作业的方式,常年累月的和石材、木材、砖瓦打交道,练就了娴熟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通过师徒相授,一代代传承下去。在这个河北蔚县民居的山墙上,只用了一种材料:粘土。但采用了不同的加工工艺:突出在前的沟头滴水用细碎花纹的模子将湿粘土模压成型,批量生产,因为脱模的需要,花纹的边缘显得园滑;而檐板采用大块方砖磨砖对缝工艺,磨砖对缝是中国传统砖墙构筑的独特工艺,对烧制好的砖进行精细的后加工,以致两砖对接处的缝看不出来,而砖块间微微的色差和有微孔的表面表现出砖特有的质感和生动;在檐板(注意其宽度是稍有变化的)的端部是砖雕,用钢质刀具在烧制好的砖上雕刻花纹,纹样深(甚至透雕)而边缘和棱角鋭利。(注意只雕了一个三角形的端部);檐板下通过两条线脚砖,过渡到大面积的山墙,只是普通砖块用砂浆砌筑;顶部是粘土加石灰的摸灰工艺。“Hi-skill”体现人性化的尺度手工工艺以人工所达之力,人体所触之距,人性所欲之美作业于加工和建造对象,自然地体现出人的尺度。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用工业制造工艺代替手工技艺的新时代。铁做为建筑材料的大规模使用是开始于铁路建设—铁轨和桥梁,随后是铁框架的建筑,配合着玻璃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铁拱(框)架玻璃屋顶的火车站出现,这种结构形式也在温室花房中使用,且从私家花园发展到公共的植物园。但这些建筑在当时并不被看着属于“architecture”。“艺术不像工业会突飞猛进发展,因此今天大多数铁路站舍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多少还有可改进之处。有些车站功能比较合理,但不象一个公共建筑。”1850理昂雷诺《论建筑》Coalbrookdale,1777~1779Paxton,Chatsworth,1836~184018501845~1847在变革之初,工艺和材料改变了,但形式和审美观却有延续性。1854-18601843-1850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水晶宫成了历史的转折点当初,工业工艺的粗陋和工业产品的缺乏设计,遭到了试图复兴手工艺的“工艺美术运动”的诟病。一方面工业工艺本身在“批判”中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以工业工艺为背景的现代审美观也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18921909MachineAesthetic机器美学--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观点之一今天没有人再否认那个从现代工业创作中产生出来的美学。---勒柯布西埃新精神1920.10工业制造工艺和手工技艺相比,擅长于简单几何形体的高精度加工,平直,光洁,准确复制是其特长。传统建筑繁缛的装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遮掩手工工艺对平、直、光精确加工的技术弱势。而传统建筑的曲线和装饰也难以被现在模仿--建造逻辑。发明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Light-frame木结构住宅(2000年占全部住宅的87%)工业化生产的机器加工的规格化小木料材料的有效利用(剔除朽坏部分)小间距的均匀排列的框架现场裁截,钉子连接美国民主精神和社会结构的体现:各个构件都均匀地负担个别损坏不影响大局,可以替换灵活地开洞(门、窗)非专业、非熟练人员参加中国传统木结构“栋梁之材”的结构模数化的体系复杂构造和工艺专业的匠人和术语“材分制”等级制度现代建筑中的精品也体现出很高的技艺。现在许多建筑缺少体现技艺的细部,即使是一些很著名的建筑。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两个基础--现代艺术和机器美学受到挑战。“艺术永远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克莱尔论美术的现状“现在是我们重新回到人性,并让人的尺度成为我们一切行动的标准的时候了。”--Giedion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密斯的“Lessismore.”遭到了后现代的猛烈批评。寻求传统技艺的再现和体现是对上述挑战的一种回答清华大学理学院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以更高的工艺水平来设计和“制造”建筑,尤其以精致的节点和精细的加工来体现高超的技艺,是对挑战的另一种回答,这在“Hi-tech”建筑中集中体现。清水混凝土从勒柯布西埃的粗野主义演变到安藤忠雄等的细致工艺。安藤忠雄当密斯的“Lessismore.”一度受到批评和冷落时,但他追求的节点设计和工艺技术的精致性,却被“Hi-Tech”继承和发扬。而现今当红的“极简主义”似乎又把密斯请了回来。简约主义与现代主义相比:材料的使用更加丰富多样;工艺技术更为精致,且从Hi-Tech的精致的构件和节点,发展到精致的“表皮(Skin)”;显示文化内涵和地域性。简洁中显出精致,简洁中显出雅致。我们在建筑上已经丢失了传统的手工技艺,却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技术水平,没有进入工业制造的现代工艺阶段。“粗糙,没有细部,不耐看,不能近看,不能细看”。长期以来中国的建筑设计,就建筑艺术而言,只作重空间与形式的创作。却忽略了detaildesign。建筑师应该进行节点构造的造型设计、工艺和材料设计,即具有“architecturalmeaning”的设计。只有这样,建筑才具有positivebeauty,才可以近看、可以细看,才耐看。要说现阶段中国建筑与国外的差距,这个方面可能是最主要的。工厂化生产的厨房设备遭遇到没有标准化的厨房设计和管道布置,加上手工操作粗糙的的现场安装。这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和造价高低问题,最重要的是眼光和眼界问题,是否有技艺和细节上的追求和有精益求精的要求。而中国人却容易“将就”和“凑合”。中国建筑需要呼唤精致性!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转变建筑师的观念和工作,也需要从建筑教育开始,同时也需要业主和领导不一味要求“形式新颖”,更重要的是制造业的介入,即整个国家工业水准的提高。盖房子好比做服装,那些明星建筑师们引导风格潮流的作品,好比在T型台上模特儿展示的时装,形式创新必然是首要的。但社会对“时装”的需要毕竟是少量的,由绝大多数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绝大多数房子是“服装”而非“时装”。时装表达的是“arbitrarybeauty”,而选材精良、做工精湛的高档服装展现的是“positivebeauty”,至于那些粗制滥造却又新奇特异或仿效欧美时尚的东西,只能是廉价的地摊货。遗憾的是在中国大地上,到处充斥着这种“地摊货”式的建筑,而许多领导、业主和开发商们就是要“洋”、要“标志性”、要“形式新颖”、“与众不同”。随着现代工业制造技术的迅速提高和对建筑业的进入,盖房子已越来越从机械化的现场施工向工业工艺控制下的工厂制造过渡,建筑设计越来越需要和工业设计相结合,而中国的建筑师还缺乏这方面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我国目前,高档次的和高品质的建筑材料与建筑部件和配件还依赖于进口,而且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我国建筑产品的工艺技术水平。这不仅是建筑业的事,需要制造业的介入,需要工业设计和工业制造的专业人员进入建筑领域,用现代工业制造的工艺技术改造建筑业。我们已经到了必需变革整个建筑业基本技术体系的时候了。近年来我国的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一些新一代建筑师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了这方面的追求。近年来,清水混凝土的工艺技术获得解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作为工业革命产物的现代建筑材料的主体:钢材(包括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混凝土、玻璃和传统建筑材料:木材、砖、石不会被取代。(60亿人的建筑活动是巨大的物质活动,建筑材料取决于地球的资源。)而这些材料的性能改进、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