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张家口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有效果。是对数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对于学生就是指“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有体验。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孔子说过的: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一、有效教学应熟悉教材--如何把握和处理教材?1、教材的呈现及叙述模式。新课标教材在结构编排方面力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拓展与应用”的叙述模式。解决问题的框架:教材栏目的设置:课堂教学的环节:引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动机。问题情境情境图信息窗说一说议一议建立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的探究。解释拓展与应用练一练自主练习巩固、应用和拓展练习。2、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数学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汇报交流质疑问难;•教师讲解理性生华;•拓展应用回归生活。3、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2、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说“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都要求教师既具有比以前更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前提就是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1)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表现为对教材的灵活运用。•(2)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表现为自主开发教辅、教具。•(3)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表现在对新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上。•(4)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对教材的处理,要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二、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学目标的支撑--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现象1:在现实中,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很不明确,往往将目标等同于目的。用目的来代替目标就显得过于笼统和模糊,缺乏操作性和可测性。•现象2: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目标(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2)通过收集、整理有关百分数的信息,经历百分数的意义的探索过程。(3)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案例2:六年级“百分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生活中常用的百分率的过程。•(2)理解达标率、发芽率等各种百分率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3)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1、什么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2、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强调“三维目标”并没有轻视“双基”。◆“过程与方法”意味着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质就是关注人的成长。3、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案例3:六年级“圆的认识”•(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的过程。•(2)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3)对周围环境中与圆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4、课例:生日快乐。(三年级下,数学实践活动课)---目标的落实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在交流、总结和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运用年、月、日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综合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孝敬父母、热爱家庭的思想教育。环节1:情境创设(猜一猜)同学们好,我是小明。我的生日是8月的最后一天。同学们好,我是小红。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同学们好,我是小芳。我的生日是一年的倒数第三天。同学们好,我是小亮。我的生日是第三季度的第一天。•板书:8月----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10月、12月。•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闰年的2月有29天,平年的2月有28天。环节2:老师想做一个小调查。你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吗?知道的请举手。积极参与是个情感问题,有效参与是个认之问题,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1.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积极参与有三种表现:•情绪饱满。•交往频繁。•参与面广。2.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独立学习时间多。•思维活跃起来。•获得学习策略。•表现机会充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3.真正参与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积极参与侧重解决情感态度,是解决学生不愿意学习。•有效参与是侧重解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是解决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习。案例;“平均数练习--开放题”教学片段•下表是小明,小红和小强在三次考试中的数学成绩,请判断三个同学中哪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比较好?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小明638490小红827880小强968166三、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案例1:有趣而没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学“认识图形”•多媒体出示小熊的房子是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小熊的房子上找出图形并认识这些图形。•师:小熊家的房子漂亮吗?•生:漂亮!•师:看了小熊的房子,你有什么发现吗?案例2: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思考:•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附:学生学习心境调查问卷示范•(1)你上某教师的课能坐得住吗?是什么吸引你坐得住?你能坚持听课吗?什么原因影响了你?•(2)你觉得某教师的教学内容重要吗?上课时有过思想开小差情况吗?•(3)你上课时愿意跟教师互动吗?如果轮不到自己发言,会有什么看法或意见?•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是情境的内容,氛围是情境的形式。•二者缺一不可。主题图教学的提问建议:----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问题。•猜一猜,老师要提出什么问题;•如果你是智慧老人,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老师,你会提出什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你知道些什么,你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请你对大家谈一谈;•你发现了什么?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疑问吗?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案例:教学《分数的意义》•出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睡眠现状令人担忧,大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2、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案例:教学“面积单位”。•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的单位后,可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数学课本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学生在测量中会发现测量标准太小、测量次数太多、测量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创造”出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记得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的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错误价值的最大化。•案例1:计算15×6=80。•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算式。•15×6和16×5•正确的思路也许有相似,而错误的思路则各有各的不同。案例2:判断题:“4个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面积一定是4平方米”。“这一块到底算不算,还得看究竟什么是面积。”•老师总结说:“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面积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同学们,是谁帮助我们复习了面积的知识的?•评析:这样的课堂,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不人云亦云的勇气。3、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案例:教学“相遇问题”•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三种方案------哪种方案最合理•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4、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案例:教学“列车过桥问题”•一列火车长120米,每秒钟行20米,全车通过440米的大桥,需要多少时间?•“列车完全通过一座大桥所行的路程等于车长与桥长之和”列车长桥长5、教师必须学会提问题。•(1)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2)避免太一般的问题,•(3)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高回答问题的质量。•案例: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个数也就越多。《拼图游戏》一节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师:两个同样的正方形,边长都是1,能拼成长方形吗?•生:当然能!•师:3个同样的正方形能拼成长方形吗?•生:能拼成一个长3宽1的长方形。•师:4个同样的正方形能拼成几种长方形?•生:可以拼成两种长方形。•教师故意给出一个:“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个数也就越多”结论。(约停顿2分多钟,有学生若有所悟的叫起来。)•生:不对!17个小正方形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啊!19个也是啊!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3秒提高到8秒时,就会出现下面一些结果:•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增加。•回答不出问题的情况减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增多。•学生的自信心提高。•(5)针对学生的回答继续跟踪提问,如: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以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推理。•(6)适当使用开放性问题,鼓励多种答案,形成讨论的氛围,促进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与“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之比较。结论:如何评价创设问题情境的效果?•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揭示数学的规律、展现或反映数学知识的实质,•其次才是它的趣味性、挑战性和参与互动性。四、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1、什么是数学化?数学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摘自《标准》•(1)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水平数学化)•(2)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形式(垂直数学化)案例1: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用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出102、45、124、233、213、82、265、84这8个数。百位十位个位数字10245124233213•观察思考:①用几根小棒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②用几根小棒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小棒的根数与“3”有什么关系?③摆数用的小棒根数其实就是这个数的什么?•被3整除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案例2:教学“平均数”在探求新知的过程则可这样设计:(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让三个人一组拍球比成绩,这时用总数就行。•但如果某一组加一个人拍球,学生马上就会说“不能再用总数,这样不公平”•——这就是生长点。(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6+7+9+10)÷4=8(个)•也就是用拍球的总个数÷参加拍球的人数=平均每人拍球的个数。(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如学生在

1 / 10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