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符中国农业近现代发展历程第一章中国农业近现代发展历程第二章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延迟符第一章中国农业近现代发展历程延迟符一、中国农业发展阶段二、近代农业发展阶段三、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民以食为天”,农业涉及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部分农业作物产量久居世界前列,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农业产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作为中国第一产业,自古以来就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农业自近代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发展尤为迅速。延迟符一、发展阶段延迟符●原始农业(新石器时期)●粗放农业(公元前2000~公元前770年)●古代农业(夏商以后~1840年以前)●近代农业(1840年~1949年)●现代农业(1949年~至今)一、发展阶段延迟符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一、发展阶段延迟符●中国农业起源---新石器时代据文献记载,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耒耜及刀耕火种等出现,标志着生活方式由采集向种植过渡一、发展阶段延迟符春秋晚期铁器时代一、发展阶段延迟符筒车和曲辕犁(唐朝)一、发展阶段延迟符●兴修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农作物品种引进和推广●著作:北魏—齐民要术明朝—农政全书二.近代农业(1840~1949年)鸦片战争开始,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社会的性质由封建社会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与“机械化”的工业文明两种不同形态的意识文明,在1840年开始相遇并擦出激烈火花,中国经济领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产,传统农业形式被逐步瓦解。近代农业天朝田亩制度三民主义-平均地权土地革命二、近代农业发展阶段延迟符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农民阶级抵抗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智慧结晶。●主要内容:确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规定“凡田分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好丑各一半”的分田办法。规定余粮、余钱缴“国库”的办法,每家农副业收获,扣除口粮外,其余送缴“国库”按制发给。延迟符●《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这是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最终该制度“破产”。延迟符2.平均地权“三民主义”的内容孙中山所主张的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所拟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进一步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延迟符2.平均地权“平均地权”的提出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平均地权”作为孙中山先生社会革命的核心,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把土地问题同发展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的经济纲领,它否定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规律,对于解决农民问题,引领世界范围内农业思想的进步具有指导作用。“平均地权”有明显的局限性。它缺乏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内容。孙中山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夺富人之田据为己有”。孙中山先生解决土地问题的着眼点是城市或交通沿线。这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只是中国的一小部分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的地价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特别是在革命前上涨的。地价不涨,因此农村的土地状况依然如故,农民依然受地主的剥削。因此,平均地权不可能动员广大农民起来参加民主革命。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延迟符3.土地革命(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三、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19921992-19991999-20122012-至今延迟符1.土地改革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也严重打击了中国农业。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是为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而制定的法规,是指导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原则。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大、搞得好、进行得顺利的土地改革彻底推翻了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延迟符延迟符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到1952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延迟符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延迟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承包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犹如星星之火,短短几年时间就扩展至全国。包干到户。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包产到户。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1986年,连续发布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创造的经验,排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为农村改革顺利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其中,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启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格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农户成为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1985年,国家将粮棉油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派制度逐步改革为以计划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制度。政府对农产品大幅度提价,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6万吨增长到1991年的4352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1991年的708.6元。同时,开始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和发展乡镇企业,农业生产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多元化,乡镇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1988年乡镇企业总数已发展到1888.2万个,总产值达到4764.3亿元,职工总数达到9545.5万人。5.1992-1998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农村改革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通过立法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将土地承包期继续延长30年,保持农村土地制度的稳定。逐步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相继建立了农产品收购保护价政策,扩大了农产品市场调节范围,初步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外向型农业得到发展,贸工农、产加销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共识。三、现代农业延迟符5.1992-1998年自1992年开始,加快了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乡镇企业迎来了第二个高速增长时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民工潮”,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由1992年1.06亿增加到1996年的1.35亿。尽管1997-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乡镇企业增长速度一度出现回落。但总体来说,这一阶段,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全面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延迟符6.农村改革深化期(1999-2012年)►1999-2012年这一时期是农村改革的深化期,农村改革面临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农业政策以保护农业生产、支持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和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要特征。►2000年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02年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法》,用法律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同年,党的十六大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004年,中央发布“三农”的一号文件,实行以“取消农业税、工业反哺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新政,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政策面向促进农村全面发展,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自2000-2006年,通过减免农业税,农民人均减负1250元。同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先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然后逐步推行,到2010年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2009年建立,并逐步覆盖全国农村。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土地合法流转。通过上述改革,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民收入比第一阶段翻了两番,农产品供给充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延迟符7.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包括农村经济、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三农”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先后调整了农业补贴政策,转变了农业投入机制与方式,构建了新形势下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