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的意义的初步理解,进而在乘除混编的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情境识别,直观操作,再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出发的意义。会用口诀求商,并在除法运算中,逐步摆脱对实物操作的依赖,发展抽象思维;同事,在应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的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目标:1.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意义2.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感受乘法与除法的密切联系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4.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根据本章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本章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法、引导法、激励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进行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操作有困难,这就需要我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过程与方法: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能用图示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经历小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难点: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并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四、教法和学法分析教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维目标,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法、引导法、激励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进行。学法: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活动。五、教学过程分析:(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创设故事情境同学们,今天是小熊生日。他特地邀请好朋友来家做客,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熊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2、揭示课题:分一分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板书:分一分)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1、体会“分”的不同形式首先,我让学生帮小熊分桃子给小猴。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分给小组里的两只小猴(学生扮演),分完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分物体的经验,这里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2、初步体会平均分问: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一样多”,并板书:同样多一样多3、体验平均分活动一小猫分鱼小猫看见小猴分到食物,着急了,你们还能帮帮小熊吗?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分鱼,把12个圆片公平地分到四个同学手中,同时说出分的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加以肯定并表扬。然后,我对这次的活动进行小结: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同学两个两个地分,还有的同学用乘法口决进行平均分,不管用什么方法分,只要每份都分得同样多,一样多,就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这项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结果是统一化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正确表述平均分的过程。活动二小狗分骨头小狗看到大伙都分到自己喜欢的食物,也“汪汪汪汪”地叫起来,生怕主人忘了它们。你们还能再帮帮小熊吗?这时的学生已经体会到帮助别人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情绪高涨,都会说:能。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然后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并说说分的过程,全班进行评价,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本环节设计是为了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三)、实践运用(用不同方法表示出平均分)1、指导完成第一题。师:不知不觉就到了吃中饭的时间,小熊拿出了一些筷子(课件出示12只筷子),有几双呢?(1)先让学生说说一双筷子有几根。(2)再思考:求几双筷子,就是要把12根筷子每2根一双,可以分成几双?(3)最后反馈讲评,展示不同的方法。2、指导完成第二题。师:吃饱饭后,小熊拿出它收到的生日礼物(课件出示2个文具盒、14枝铅笔)。想一想,平均每盒放几枝呢?指导弄清题意:就是把14枝铅笔平均分成2盒,每盒份几枝?像上面一样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思考过程。3、课件出示p33页第3题师:后来它们还看了一会儿电视,电视里正在举行奥运会比赛。奥运会五环旗正在迎风飘扬,你会用20个环形拼五环标志吗?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把一个整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是平均分。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圈圈、连线等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性和优越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四)、巩固提高,拓展认识1、指导完成p33页第4题。师:把9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人,你会怎么分呢?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每次分后,还剩几个,够不够继续分。让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平均分的过程,知道平均分有两种可能一种全部分完,一种不能分完,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2、指导完成p33页第5题。(1)组织讨论:“一半”的含义。即: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蜜蜂飞走了,留下了一份。也就是“把18只蜜蜂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几只?”(2)学生独立解答。“把18只蜜蜂平均分成两份,飞走9只,留下9只”此题思维具有跳跃性,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变式理解。纵观整堂课的设计,我用小熊过生日这一串情境作为活动主线,通过创设不同层次“分”的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由“随意分”到思考“怎样才能平均分”的做数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数学地思考。在活动中,让学生既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时间,又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既有教师的精心指导,又有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课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