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摘要】:日本传统建筑在与环境的融合,室内空间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使用及装饰中体现的民族独特性。关键词:自然;流动;材料的自明;建筑的精神与气质初次近距离的接触日本,在体验日本文化风情及建筑风貌的游历中,日本传统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虽然受到中国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既不同于西方建筑,也与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使它在世界建筑界占有一定的地位。1形体的自然性日本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岛国,日本人民热爱自然,这种感情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则表现为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协调。如果说西方人所追求的是建筑物本身高大的形体,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形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对话,那么日本传统建筑则不强调实体性,而是以小巧的体形融会于自然之中,将建筑看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日本人的理想中,建筑应与自然成为一体,他们不喜欢对自然采取对抗姿态的高大厚重的建筑,即使是日本建筑中唯一的以庄严雄伟、气魄雄大取胜的建筑物———天守阁也将其体量分解为若干个小城楼,簇拥一座大城楼,廊屋相连、层宇层叠的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姿的景观,整体轮廓参差起伏,构图多变。许多日本建筑群都避免沿纵轴对称布置,桂离宫、法隆寺都以不对称为特点的。冈仓天心认为日本人对不完全的偏爱来自于禅的影响。“在日本不完全的东西被奉为崇拜的对象,为了让想象力能自由地去完成它,人们故意地让它保持不完全的状态。“日本人追求的是不对称的美、均衡的美,采取不对称的形式是为了避免产生人工安排的感觉。他们认为对称、稳定可以使建筑显得优美庄严厚重,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和抽象概念的堆砌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们的构想力。从造型上看,以木结构为主的日本建筑,整体呈直接造型,如伊势神宫的构件线条平直、棱角分明,整体呈明确的几何形。中国的建筑文化传入日本后,日本建筑的屋檐也开始有了起翘,但起翘不如中国明显。因为日本多雨,所以出檐要比中国建筑更远。唐招提寺金堂完全按照唐代建筑建造,但屋檐较平直、出檐更深远。为了防潮及各种昆虫的侵扰,多数日本建筑都是由高架于地面之上的木板组成,上面铺以榻榻米,人们在其上坐卧生活。因此室内净空较低,整个建筑的高度比中国和西方建筑要低一些。2空间的流动性西方建筑史可称为一本神庙与教堂的建筑史,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的、永恒的空间;相比这下,日本传统建筑是出自人类基本需要并符合人类尺度的空间。它并不追求永恒、固定和长久,而是呈动态的、可变迁状态,它可以根据人们需要的改变而有成长和变化的可能,其空间流动性十分突出。日本传统建筑实质上是提供一个大的范围,室内可以根据需要临时性地划分。室内的纸糊拉门———隔间(Fusuma),是不属于承重结构的,它本身可以移动,成为房间之间的分界线,把它们推开就可以把分开的小屋合成为一个大些的场所,以利于通风、隐藏物品或改换面貌。房屋外面有一道不起支撑作用的墙(Shoji),Shoji的形式与Fusuma类似,它实际上是一个滑动拉门。当房间一边的滑动拉门完全打开时,室外的景象引入室内,室内空间也得以进一步延伸。Shoji与Fusuma一起与其说把房间与外界划分开来,不如说是把内外连成一体。这里的空间极富弹性,所有的空间都可以流动,共同汇流出一种不断变动的连续感。3洗练的装饰日本传统建筑所表达的美是优雅、朴素的感觉。他们认为建筑物的优美主要靠整体上比例协调、完整,而不是靠装饰,因此他们在使用建筑材料时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木制部件多不涂颜色,保持本色,墙壁也都是土墙不作涂饰。这同中国传统建筑中鲜艳夺目的彩绘、精雕细刻的饰品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日本建筑中所使用的装饰几乎都是植物图案,“与把龙、狮、虎、鹫之类的动物作为氏族的象征并把它们引入装饰之中的文化相比较,可以说日本人更向往合适与调和”。由于植物不是以个体方式生存的,而只能通过对物种的适应繁殖生存,所以日本建筑必然要求与周围其它建筑协调、与环境共生。日本房屋的室内也很少加以装饰,室内十分明显的特征是清晰的线条:榻榻米的深色直线边框色勾勒出了地板的几何外形,隔间的上端形成水平饰带,露出木纹结构的柱子和房梁也都是直线,总之线条描划出了空间的范围。在空间划分中很少使用曲线,方格形隔扇中的纸上也很少有装饰花纹。这就使房屋在显得优雅和纯洁的同时具有一种几何模式,使日本的住宅成为人间最纯净的地方。4结构的临时性、逻辑性与精致的细部日本经常性的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都对建筑的存在造成危险,使日本人对实在、对事物的永久性提出了质疑,于是建筑也被看成是一种暂时现象。日本传统结构体系类似于中国的建筑结构,即都是梁柱、斗拱结构体系,但日本传统建筑大都不用墙做支撑,而是靠纤细的柱了来支撑,“柱子下端深埋进许多大石块中,石块的一部分埋在土中。这些柱子穿过房屋,直到屋顶,靠整个结构的重理,使柱了在不固定的地基上竖起来。”这种看起不牢固,好似临时搭设的结构方式,对地震之国有特殊意义,它是一种柔性结构,它的单薄和易变性正是其安全的保障。事实证明,这种“漂浮”在地面上的结构形式适合于日本的地理特征。日本住宅中自古以来就采用规格尺寸,它以3尺为基本单位,平面尺寸都是这个基本单位的整数倍,所有建筑构件包括边缘、转角、接茬等都有一定的做法。房屋的平面而局和柱网排列必须适合于这个模数制,家具也是按这个规格尺寸制作的。规格尺寸的存在使施工简便、同时也赋予建筑以统一的秩序。在构件的加工和施工安装,日本传统建筑要求十分精确,构件注重外部造型,构件交接严丝合缝、没有空隙。所以尽管木构件的结合点都是简简单单,但是由于构件形状、交接等琢磨得很精细,建筑整体仍给人以精细之感,精致的细部处理也赋予建筑心高贵的气质。由于日本古建筑肌理丰富、细部精致所以更适于近距离体察。5材料的自明性素材的自明性是指设计人充分发挥材料本来所特有的材质、肌理、色彩等等。日本人对大自然内的灵性的探讨以及在发挥材料本性的表现方面的确十分独特,这一特点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日本古建筑几乎都是木造,日本盛产桧柏和杉等性能极佳的木材,它们纹理美观,用于建筑时大多不加任何油饰。桧柏和杉都是针叶树,材质柔软,切削时用锐利的刀具开成平滑的肌量,在这样的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木的材质。除木材之外,日本匠师还是使用其它各种天然材料的能手。竹节、木纹、石理经过匠师们的精心安排,都以纯素的形式交汇成日本建筑特有的魅力。日本匠师忠于材料的本性,他们巧妙地使材料的自然美得以升华,呈现出一种高贵的美,更适于人类的感受力。6精神与气质的体现总的来看,日本古建筑的精华集中体现在精神与气质上,茶道推崇简朴、优雅,禅宗注重静修、朴素都影响了日本人的建筑观念。对简洁和朴素的崇尚反映的是一种禅宗宗精神。那些可以移动的隔间相互间有一种信赖的感觉,它们同洗练的装饰、少量的家具一起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自由感,使人们保持一种高雅和庄重的特殊品质去体会那互相穿透的房间和色调丰富的光线中蕴含着的某种意味。这种虚空的房间由于人的出现才有人情味,在这层意义上讲,虚空的房间所提供的是真正的空间,它可以使个人的思想的潜在倾向达到更远的界限。日本古建筑为人们提供的是一个进入其中个人反省的空间,虽然表面上物质贫困,但这里却是灵魂的庇护所。西方“以人观物”的心理促使他们习惯于站在某一个定的视点来观察事物,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作直线的、因果律的追问,而日本传统美学观中对距离、时间有另一种解释,他们认为没有离开空间的时间也没离开时间的空间,空间与时间是互融互汇、互相渗透的,因而才出现了没有透视的画面,在建筑中采取多透视和回旋透视,以流动转折的视线由深到近。这里的空间是时间化了的空间,时间又是空间化的时间。逻辑性是西方思想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日本人的推理方法更多地倾向于综合,他们认为与其对每个事物一一分折,不如在直觉中把握它的全体,在建筑上的表现就是多采用抽象与反形似,他们的建筑不求对称、不强调个体、与自然融为一体。因而日本建筑常显得暧昧无常,有着某种静寂、安详、幽玄并永久存在的东西,但这种安详和沉寂绝不是怠惰和停止,而是掩没了对立和条件的状态。受中国园林的影响,日本园林也试图再现大自然的美,在面对园林有限的范围同自然山水的广阔无边之间的矛盾时,他们采用了更加写意的方法,创造了枯山水。日本人认为自然世界是深不可测的,它不能用具体的雕像和鲜艳的花木来表达,而应用常青树、贡折的石径和白色砂砾上安置几块岩石的方式来象征性地表达,因此枯山水是自然世界的一种象征性缩影,它的设计并不是出于审美上的考虑,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一种使人深思冥想的宁静气氛。日本古建筑中的空、静都是与摹仿、再现相对立的,但空、静强调的是气韵,正是气韵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不容否认,日本从中国习得了许多事物,但他们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客观地说,日本传统建筑在某些方面更深刻地表现了东方精神,它排除一切不必要的事物,但具有想象上的丰富性以及有机的高雅,因而日本传统建筑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参考文献:[1]罗云.安全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2]强茂山,方东平,肖红萍等.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投入与绩效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4.[3]方东平,黄新宇,李强等.建设项目安全投入与安全业绩关系研究.建筑经济,2001.[4]黄盛仁.20世纪90年代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分析与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5]黄新宇.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01.[6]方东平,黄新宇,HinzeJ.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7]RafiqM.Choudhry,DongpingFang.为什么工人从事不安全的工作行为:建筑工地因素的调查[J].SafetyScience46(2008)566-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