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河水电站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恩施市越峰云龙河三级水电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可研阶段)-1-恩施市云龙河三级水电站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李丛华吕锋刘红星徐复兴长江水利委员会)摘要:本文基于工程实践,分析了恩施市云龙河三级水电站区域地质环境、水库地质环境,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水库成库条件,得出了水库不存在渗漏问题的结论;详细研究了大坝以及其它主要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工作,并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评价。本文对岩溶地区中的水电工程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关键词:水库渗漏、岩溶、层间错动、软弱夹层、卸荷、危岩、冲刷、抗滑稳定、变形稳定、滑坡稳定、坝址防渗、1.工程概况恩施市越峰云龙河三级水电站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境内、东至恩施市60km,恩施——奉节二级公路从坝址左侧3km穿过工程区,对外交通便利。坝址位于云龙河下游跳蹬河峡谷河段,由混凝土拱坝、左岸引水式电站厂房等组成,最大坝高约130m,正常蓄水位970m,水库库长约6km、总库容约4000万m3,电站装机容量约30MW,属中型Ⅲ等工程。云龙河地处鄂西山区,为恩施市境内清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13.1km2,干流长26.9km,坝址至水库回水线段平均比降20.8‰。2.区域及水库地质环境2.1区域地质环境本区为鄂西褶皱山地,山脉走向为北北东—北东向,地势总体是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清江干流及其支流云龙河即位于高山峻岭之中,两岸多悬崖峭壁,相对高差达900~1000m。河流湍急,坡降大,河谷内少有阶地发育。区内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岩溶地貌特征明显,并呈层状地貌形态,发育五级剥夷面,主要有鄂西期(1700~2000m)、台原期(1300~1500m)、山原期(800~1200m)和峡谷期剥夷面。区域出露的主要地层是二迭系和三迭系,局部见泥盆系与志留系;第四系零星分布。工程区仅涉及二迭系与三迭系。本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扬子江准地台(Ⅰ级)上扬子台中八面山台褶带(Ⅱ级)的利川台褶束(Ⅲ级),南东为恩施台褶束。由北东向、北北东略向西弯曲的一系列褶皱组成的宽缓复式背向斜构造。云龙河水电站位于沐抚背斜轴部地段,轴部地层倾角10°~15°。区内断层不发育,以走向断层为主,次为横向断层,规模较小,多分布在水电站库坝区的外围。区内属湿润多雨的气候区,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因而岩溶发育,各类岩溶形态均有分布。主要的岩溶形态有岩溶槽谷、槽地、溶蚀落水洞、溶洞、暗河等。三迭系嘉陵江组、大冶组上部和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等较纯的灰岩岩溶强烈发育。地下水的水质受岩性与循环条件制约,多属硫酸钙镁型,一般没有腐蚀性。本区新构造主要特点是间歇性隆起,区断层规模甚小,均无近期活动迹象。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2.2水库地质环境库区地处鄂西中低山区。位于清江左岸的一级支流云龙河,自河口至暗河出口河床高程720~1300m,其走向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下游(河口~沐抚)大致近南北向,沐抚以上河段恩施市越峰云龙河三级水电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可研阶段)-2-呈北东向,与岩层走向一致,因此库区河谷为典型的走向谷;左岸为顺向坡,右岸为逆向坡。河谷形态多呈不对称(右陡左缓)“V”型谷,部分呈“U”型或宽谷。坝址区为谷中谷,即宽谷中的峡谷。两岸第一岸坡坡顶高程1600m左右,谷底高程840~1040m,相对高差600~700m。左岸至分水岭宽数千米,岸坡一般分布1~3级陡缓相间的斜坡;右岸岸坡陡峻,崖顶高程1500~1700m。库区地层分布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第一段(T1d1)下部炭质岩、硅质岩夹中薄层泥灰岩,库区右岸连续分布,左岸曾家坪以北连续出露,是组成库盆的主要地层。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灰岩厚14.34m,左岸仅局部出露;大隆组(P2d)炭质岩夹硅质岩厚26.9m,中上库段左岸大面积出露;下统茅口组(P1m)微晶灰岩厚约85m,中上库段左岸980-1200m间的陡坡段大面积出露,库首以下峡谷段及其近岸地段大面积出露;栖霞组(P1q)含炭质灰岩厚大于100m,仅库首以下峡谷地段出露。第四系厚度数米到数十米,主要为残坡积物、崩坡积物滑坡堆积物以及冲洪积物,分布于库区缓坡与平台以及河床。库区地质构造较简单,以褶皱构造为主,断层不甚发育。沐抚不对称背斜总体走向北东,轴部较宽缓,北西翼较陡、南东翼平缓。库首位于沐抚背斜的轴部向北西翼的过渡地段,中上库段地处沐抚不对称背斜的北西翼,库盆地层呈单斜状,产状310~320。∠30~50。。区内规模较大的断层,自上游向下游仅见F4、F5,同褶皱轴向近垂交,NNW走向;分布于库尾,与库盆相距2KM以上,延伸数公里到十公里左右,为陡倾角平移断层。水库区出露岩石,根据其化学成分特征,质纯的碳酸盐岩(如茅口组)属强岩溶岩层,杂质以及酸不溶物质含量较多的碳酸盐岩(如栖霞组含炭质灰岩)属中等-弱-极弱岩溶岩层。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大致可分为强岩溶岩组(茅口组P1m微晶灰岩)、弱岩溶岩组(栖霞组P1q含炭质灰岩)、极弱岩溶岩组(大冶组第一段T1d1下部炭质岩、硅质岩夹薄层泥质灰岩以及长兴组灰岩)、非岩溶岩组(大隆组P2d炭质岩、硅质岩)。其中库盆极弱岩溶岩组与非岩溶岩组大面积出露,占90%以上,岩溶不甚发育。强岩溶岩组(茅口组P1m灰岩)连续出露的库首峡谷断以及左岸1050m高程以上的陡坡地段,岩溶发育具以下特征:①岩溶发育具方向性、②岩溶顺层发育、③岩溶发育具分带性。库坝区岩溶发育特征表明,地层岩性及其组合对岩溶发育具控制作用,质纯的茅口组灰岩分布区岩溶相对发育,而炭质以及酸不溶物质含量较多的栖霞组则不甚发育;其次,构造对岩溶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决定了岩溶发育的方向和趋势。水库区岩溶总体上不甚发育,所发现的岩溶形态主要有岩溶管道系统(1个)、溶洞(1个)、落水洞(10个),且大部发育于库首段峡谷左岸一带。区内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三种类型,以岩溶水为主,区内出露的泉点绝大部分为岩溶水。岩溶水可分为岩溶裂隙水和溶洞水,以溶隙泉或溶洞泉出露,流量分别为0.1~0.5L/s、1~40L/s;赋存于灰岩类岩层中,受大气降水以及其它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沿基岩裂隙以及岩溶管道运移,向云龙河排泄。地下水的水质受岩性与循环条件制约。工程区出露的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栖霞组(P1q)等碳酸盐岩中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钙镁钠型,对砼没有腐蚀性。大隆组(P2d)碎屑岩中地下水重碳酸硫酸钙镁钠型,对砼有弱-中等溶出型以及酸性腐蚀。3.水库渗漏分析云龙河发源于川、鄂交界的横槽,自北向南流经板桥、沐抚,在大河片电站上游约300m注入清江,全长32.2km,谷底高程720~1300m。水库位于谷底高程840-970m段的上洋河坝-青堡河约6km的河段。水库区云龙河两岸山体雄厚,无回水支流,两岸地表分水岭宽4000~6000m,地面高程1500m以上,地形上具良好的封闭性。水库地处沐抚背斜的北西翼,库区地层呈单斜构造,整个水库并无相对隔水层封闭。组成水库库盆的地层均为三迭系下统大冶组第一段(T1d1)下部和二迭系上部长兴组(P2c)、大隆组(P2d)地层,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区域上属极弱-非岩溶岩组,可视为相对不透水岩层。水库区专项地质调查表明,该相对不透水恩施市越峰云龙河三级水电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可研阶段)-3-岩层连续完整,并无区域性断裂错断,也不存在通向库外的岩溶暗河系统。与西侧长扁河,南侧清江干流,东侧荣溪沟等邻谷距离均在5km以上。其中北西侧长扁河谷底高程1000m以上,不存在低临谷。南西侧长扁河-南侧清江干流-南东侧荣溪沟谷底高程在650-970m之间,谷底高程或低于云龙河谷底高程、形成低邻谷,或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970m。水库专项地质调查表明,邻谷以及河间地块970m高程以下均出露大冶组第一段(T1d1)下部和长兴组(P2c)、大隆组(P2d)相对不透水岩层,系区域上极弱-非岩溶岩组,两岸泉点出露高程多在1000m以上,地下水位远高于水库设计水位,因此不存在沿清江干流以及长扁河之间的河间地块向临谷渗漏的问题。坝址及其以下河段两岸出露茅口组以及栖霞组灰岩地层,其中峡谷岸坡中下部栖霞组含炭质灰岩属弱岩溶岩组,岩溶不甚发育。清江为工程区最低排泄面,由于云龙河出口段清江干流河谷出露大冶组底部极弱岩溶岩组,因此峡谷段茅口组以及栖霞组碳酸盐岩不具备深岩溶发育的地质构造条件。因此,水库不存在沿坝基向下游侧渗漏的岩溶管道系统,也不具备向下游侧发育的深部岩溶问题。综上所述,水库在地形地质上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水库蓄水后不会改变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不存在水库渗漏问题。4.坝址主要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4.1大坝基本工程地质条件4.2卸荷坝址河谷狭窄,岸坡陡峻,近岸地带岩体卸荷作用较明显。一方面产生新的拉张裂隙,一般为顺坡向卸荷裂隙,形成卸荷岩体;另一方面使原有的断层和裂隙张开,部分扩展而与其他方向的裂隙贯通,使岩体的裂隙率增高,裂隙的规模增大,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裂隙的溶蚀程度增高。坝址地表出露厚约80m的茅口组厚层-巨厚层微晶灰岩,岩质坚硬;下伏栖霞组厚层-巨厚层微晶灰岩与炭质灰岩互层,岩质软硬相间。硬质岩分布的谷坡中上部,岩体卸荷以拉张变形为特征,卸荷裂隙一般规模较大、切割较深、张开较明显;中下部软质岩体卸荷作用相对微弱,卸荷裂隙一般规模小、多呈闭合状,张开不明显。坝址不同岸坡地段,卸荷带的发育程度区别明显,受岸坡结构以及临空条件决定。横向谷段两岸岸坡对称,岩体卸荷不甚强烈,强卸荷带水平宽度3-6m,自坡脚向坡顶呈增大的趋势。斜向谷段右岸逆向坡岸坡坡陡、卸荷作用较弱,强卸荷带水平宽3-5m;左岸顺向坡侧岸坡卸荷作用较强,北东向裂隙与河流夹角较小,坝址卸荷作用多使该组裂隙张开;强卸荷带水平宽恩施市越峰云龙河三级水电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可研阶段)-4-度5-10m。4.3危岩坝址区危岩主要由于峡谷谷坡临空侧岩体长期卸荷形成。规模较大的危岩体位于坝址下游左岸的Ⅰ号危岩体,坝址上游右岸的Ⅱ号危岩体。Ⅰ号危岩体位于坝址下游左岸侧约300m处,体积约15×104m3。危岩体原为凸出小山包,发育多条与临空面近平行的卸荷裂隙,溶蚀强烈。危岩体目前未见明显变形现象,整体稳定性较好,其稳定性受坝后溢流水雾影响,对拱坝的水垫塘基础构成威胁。Ⅱ号危岩体位于坝址上游右岸侧,距坝址约400m,体积约200m3。为顺坡向卸荷裂隙溶蚀形成,中部沿卸荷裂隙发育一溶洞,无水、无充填;裂隙部分溶蚀,近河床地层见外倾变形。目前整体稳定性较好。水库正常运行期全淹没于水下,由于危岩体陡立单薄,淹没后可能崩塌,但其方量小,对大坝安全没有威胁。4.4层间错动坝址地表以及钻孔揭示多条层间错动,带内方解石细脉发育,其分布特征见表4-3。坝址层间错动以软质夹层形式发育于硬质岩中,厚度有限,最大0.42m,一般0.1m左右;带内岩质较新鲜,泥化以及溶蚀现象少见,总体性状较好。层间错动有两种分布形式,一是分布在相对较软的炭质灰岩中、位移明显,一是分布在坚硬的微晶灰岩中、变形明显。炭质灰岩中揉皱现象普遍,片理发育,部分糜棱岩化。微晶灰岩中层间错动带内顺层充填方解石细脉,脉体羽列状分布,两侧多发育与错动带小角度相交的劈理,偶见溶孔等轻微溶蚀现象;方解石脉体长轴与错动方向呈锐角相交,指示大主应力方向。由于层间错动缓倾上游,易形成滑移岩体的底滑面,因此对两岸拱座岩体的稳定性有不利影响。茅口组地层中的层间错动主要为硬质岩层的顺层剪裂,后期方解石充填胶结较好;栖霞组中则主要为炭质页岩夹层的顺层滑移,错动带片理化、糜棱化较为强烈,性状总体较茅口组中的层间错动差。因此,对坝基以及两岸拱座岩体中的层间错动,尤其是栖霞组中的相对较软的炭质页岩夹层错动,设计中要引起重视。坝基岩体22-32m深度、高程810-820mP1q3炭质灰岩顶部与P1q4微晶灰岩接触带分布Fb1层间错动带,可能形成滑移底界;两岸拱座P1q8层含少量炭质微晶灰岩底部、高程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