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尚书.召诰序》云:「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周礼.地官司徒》曰:「唯王建国,辨正方位,体国经野……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地中,天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由上可知周代的城邦建置,就是顺应天地,先利用土圭以测日影(景),将四正方位辨明,然后依照礼制建设邦国。《四库全书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历法、乐律、韵学、兵书,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至繁。」卜居、建城乃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工程,为中国古代的文化重点之一。故知被列为古代“上九流”之堪舆家、占卦术士乃将《周易》所论之理论,发展成为一种环境工程上特殊的数术学问,运用流传至今不断。敦煌《宅经》亦云:「寿命长短,一代盛衰,百年荣辱。占宅者,见形势气色,草变迁移,祸福交并,吉凶代谢。……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无能悟斯道也。」古人对于邦国、城镇、民宅之建设,是运用《易经》的道理,累积无数经验,从失败中逐步修正而完成的。历经数千年以后,所发展出一个很有特色的学问,那就是“地理风水学”。“汉传佛教”之佛寺建筑是佛教在汉地生根,所发展起来的建筑群。当然离不开中国建筑的范畴,也完全离不开“地理风水学”的考量。那什么是“地理风水学”?就是“堪舆学”。许慎说:「堪,天道也;舆,地道也。」指的就是老祖先运用《易经》里天文、地理的原理,来建造城市、住家的一种特殊学问,正是所谓“数术穷天地,制作牟造化”的选址规划表现。但是要如何了解什么是“地理风水学”?首先要了解的是太阳系与地球的关系。○身为太阳系的成员要了解太阳,让我们看看它是如何从「无」诞生的。《首楞严经》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佛陀与现代科学家都认为宇宙从「空──无」中诞生,是从一个不论光或物质,甚至时间或空间都完全不存在的不均刀状态下,突然诞生了十的负三十四次方公分的超微小宇宙。而从不均刀的「无」诞生的宇宙,不是只有我们这个宇宙,科学家认为可能同时有好几个宇宙正在诞生或缩回。由于空间互相排斥的「伪真空」的能量,就是「大暴胀」﹙inflation﹚的原动力。便从十的负三十四次方秒之内暴胀了十的一百次方倍所产生「相变」,转化成低能量的普通真空,再全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诞生了充满光的炙热火球宇宙「大爆炸」﹙BigBang,自然“造物”的一剎那﹚。2大爆炸的初期,由热能造出了夸克﹙Quark﹚、电子的基本物质。在此同时,相反电荷的反物质,也和物质一起被生产出来。而反物质显然比物质少了些,物质与反物质相遇,就发出光,而成对消灭。所以,“初期宇宙”只剩下未消灭而残存下来的物质,就是夸克、电子等成为「基本粒子」的东西。宇宙诞生之后,昀初形成的星球是由氢氦等较轻的元素构成。星球内部发生核融合反应,首先是氢与氢结合成氦,从氦产生碳,然后产生氧、氖、镁、硫、钙、铁等较重的元素,此时就称为「重星」。大约一百五十亿年以前,银河系里头有一颗重星球临终,而发生超新星的大爆炸,其震波把周遭的气体压缩,使气体发生密度不均刀的收缩,于是产生了新星球,由于气体的聚集、压缩,内部产生高温、高密度,其中心部分发生核融合,“原始太阳”就开始散发光芒。后来“原始太阳”收缩,周围的残留气体由星球的旋转而慢慢聚集成为圆盘状,这就是原始太阳系。大约四十六亿年前,在原始太阳系星云里面,重原素沉淀在圆盘的赤道面,微尘聚集成为微行星。微行星经过不断的撞击并合为一体,于是九大行星中的地球也诞生了。大约在四十亿年前,微行星的撞击渐渐减少,不久地表与大气开始冷却,大气中含有的水蒸气造成豪雨倾盆降到地球,形成了海洋,原始细菌生命就在海洋中诞生……。我们这一个太阳系是两千亿颗星球组成的本银河的一部份,本银河系又是本宇宙的一小部份,而另外还有无数无量的宇宙存在着。地球带着月亮以每分钟一千八百公里的速度环绕太阳旋转,太阳又带着地球以每年二千四百亿公里的速度环绕昴星﹙Subaru,ThePleiadesStarCluster,七姊妹星团﹚旋转,每转一周需时数千年;昴星又环绕不知名的中心旋转……,相互之间就是靠着星球间的强大磁力在牵引着,让彼此间悬空而不坠。太阳绵绵不断地以热能(拉)提生万物,地球若失去太阳,一切生存条件就消失了,所以古来智慧的宗教均崇拜太阳,是故我人首先应了解太阳。我们的太阳正在发光中,「光子是构成光的粒子,光是电场与磁场的波。」阳光的幅射能谱构成电磁波谱,包括宇宙线、X-光射线、电视波、无线电波、紫外线、可视光波、红外线。无色的可视光波本来是多种色光的聚合而成,经过折射后,就有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的色光,被花草、动物选取了美丽的色彩,就这样让视觉人生显得多彩多姿。这些色光又各被佛教的某某佛所代表,也被其他宗教的神祇所代表。太阳强大的能与人人本具的“佛能”可比喻是同一性质。太阳一直在操控着地球一切生物的生长,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也难怪自古就有许多宗教崇拜太阳,世界上很多民族都自称是“太阳族”、“日种”。日本的空海大师就视太阳为“大日如来”。宇宙力量人格化的结果是出现了人形神,如日本神话中的「天照大神」也是太阳的女性化,所以以红日为其国徽,称日本国。宗教3或神话也是在述说自然界那不可思议的现象。西元1978年,以《在4080兆赫上额外的天线温度》论文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A•彭齐艾思和W•威尔逊两位科学家,从宇宙中接收到一种从未发现过的不规则电波,大量波长为7.35cm的微波噪音,不受时间、季节、气候的影响,这些微波不是来自本银河系,而是来自宇宙的一个更大空间。天体物理学家彼勃尔斯说:「这种微波噪音应该有一个背景,而这个背景便是早期宇宙的遗物。这种“宇宙背景幅射”并不局限于微波,它还包括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χ射线、γ射线等。」“宇宙背景幅射”是维持宇宙本身存在的能量,似乎中国几千年来所认为的“气”,即是二十多年前才被发现的“宇宙背景幅射”。而地球本身外壳、内核相对逆向磨擦,也放射出强大的“电磁波”﹙electromagneticwave﹚,从北极光就可看出来,因此形成了“地球磁场”,产生地心引力,让地球上的万物悬空而不坠。为了感谢及爱护地球,也有许多民族敬拜地球为母亲,如希腊神话称为盖亚「大地母神」﹙Gaea﹚。又,印度的土地神「地尾」﹙Prithivi﹚是女性,取大地能孕生万物,应属女性而以女神称之。可知佛教的〈安土地神咒〉中,土地神是位女神。中国隋朝以后,也以「后土娘娘」称土地神祇,「后」是母性,不是现今乡间所拜的「土地公」,「土」是万物之母,后土是「地母之尊」的意思,似乎受了佛教的影响。日本帝冢山女子大学教授望月信成研究地藏菩萨的来历,发现地藏菩萨也是“印度教”的「大地之神」所转化。以上是现代科学给我们重新对太阳系的了解,在还没有离开地球移民到其他星球前,本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的地球上,具高度智慧的人类,远在6700年前,就发现了宇宙的特性,华人的老祖宗伏羲氏,根据古圣人所传,以「先天八卦」表明了地球空间环境其不变、变的奥秘,就是《易经》理论的根由。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老祖宗如何看待及适应这个可敬的地球。可惜我们太早发现了太阳系的这个奥秘,而无法﹙那时候就不打算﹚继续突破,几千年后的科学发明就比欧美国度落后。﹙若要知道更详细部分,请看笔者所编的《大爆炸之后──人类宗教文化发展简史》一书﹚○《易经》是中华古科学,不是宗教,但后来与各宗教有关。历史上信奉佛教“密宗”的辽﹙西元916-1125年﹚、金﹙西元1115-1234年﹚两朝与后来改变而坚信道教的南方宋朝﹙北宋西元960-1127年;南宋西元1127-1279年﹚,形成南、北壁垒分明的态势,更使得汉人基于民族性的自尊,常嘲笑北方佛教徒修什么「八正道」,说那是「胡说八道」,或许这就是该成语的出处。由于南方宋、明“理学”以及道教的的盛行,更加让佛教徒排斥中华古科学,尤其因4为道士把〈八卦〉符号穿戴在身上,从此有部分佛教徒便说《易经》、〈八卦〉是外道,至今还是如此。可是中国佛教《大藏经》中偏偏有一大堆的中土“后造经”,都是借用《易经》及八卦的思想编纂而成,还被知名的禅师、律师所习用。可是这种矛盾,使某些不了解因由的,标榜所谓「纯佛教」信仰者,依然耿耿于怀,唯恐避之而不及。古人说:「天道左旋、地道右转。」由于朝阳性的关系,所以,在北半球形成的台风、龙卷风、炊烟、藤蔓、花瓣都是以「顺时钟」方向旋转向上;在南极都是以「逆时钟」方向旋转向上,这就是自然界的特色。佛教徒绕塔、禅坐后经行、咒轮的旋转都是以顺时针方向右绕而行,是否有用意在松懈身体中受地球自西向东转旋紧的“中脉”,值得深思探讨。当然居住南半球的佛教徒,在平时的顺时钟情形下,是否修行时要逆时针左绕,也应一并考量。《易》为古圣人所作,传于伏羲氏,绍述于神农、轩辕,继承于尧舜及夏后氏,周文王因而变化之。约西元前四千七百年前,世界上的宗教还未创立之前,「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伏羲氏绘制的「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FuXi`sEightTrigrams)是以“干” (阳Yang,theactive)、“坤” (阴Yin,thereceptive)上下代表太阳系空间形成的特性,把自然环境用昀简单的符号表现出来,完全无关乎宗教。「后天八卦」是约西元前一千二百年前,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由羑里[今河南汤阴]的困顿时期,根据「先天八卦、六十四卦」研究出来的。所以,「后天八卦」又称为「文王八卦」﹙KingWen`sEightTrigrams﹚。后天卦的绘成比先天卦慢了三千五百年之久。(周文王西元1135年逝)有学者立论说「文王八卦」为「时间图」,举出《说卦传》曰:「帝出乎震(thearousing),齐乎“巽”(conformity),相见乎“离”(shiningbrightly),致役乎“坤”(thereceptive),说(悦)言乎“兑”(enjoyment),战乎“干”(theactive),劳乎“坎”(waterydepths),成言乎“艮”(keepingstill)。」如果把「帝」字以古中国地区植物生长的情形来说明,则甚能清楚为何说「文王八卦」是「时间图」。植物于「震」(Zhen)卦的春分季节冒出芽;到「巽」(Xun)卦的立夏时,平齐的初长成;到了「离」(Li)卦的夏至时,则可望知成长的为何种植物;在「坤」(Kun)卦的立秋时,长得就像能役使的军队般壮观;那么「兑」(Dui)卦的秋收季节,会带来了甚大的喜悦;但是为了明年的再度结果收成,必须度过寒颤﹙战﹚的「干」(Quian)卦立冬期以及「坎」(Kan)卦苦寒的冬至期;然后保藏的种子、野外的植物将在「艮」(Gen)卦的立春时开始播种生成,这就是植物循环成长的过程。那么为何「文王八卦」是「时间图」?这就十分清楚了。相对于「先天八卦」有学者立论认为是被应用为「空间图」,而为何〈阳宅学〉谈的也是「空间」之运用,却以「时间」特性的「后天八卦」来使用,这也是必须解释清楚的。5我人皆知〈八卦学说〉(theEightTrigramsTheory)源自《易经》﹙IChing﹚,是昀早应用在北半球(theNorthernHemisphere)的古代中国大陆(AncientChinesemainland)地区,而对用来作为“地理”(Topomancy,Geomantik)、“风水”(FengShui,Geomancy)“阴”(Yin)、“阳”(Yang)宅的判断,也是一直离不开以〈八卦理论〉(LogicoftheEightTrigrams)作为〈方位学〉(theDirectionTheory)的基础。唐密不空法师于《宿曜经》以为空、风、火、水、地,逆其次第,配于东、西、南、北、中;青、赤、黄、白、黑,采即事而真之意,且依本觉下转之本有胎藏界十因之义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