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黄土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公路黄土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作者:孙长海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权县民复杂地质黄土隧道新奥法施工技术-铁道建筑技术2004,(6)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含水量较大的黄土隧道在开挖面积大,跨度大的情况下的施工方法,总结出了大跨度黄土隧道新奥法施工技术措施和注意事项.2.期刊论文温桂安.王德仙大跨度黄土隧道施工技术-铁道建筑技术2002,(3)新庄岭隧道为黄土隧道,采用正台阶先拱后墙、拱部环形法开挖.详细介绍其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对策.3.学位论文轩俊杰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2008为了研究黄土双车道公路隧道的变形规律,以国道主干线青岛~银川陕西境吴堡至子洲段高速公路N12标~N16标七座黄土隧道为依托,结合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工程条件,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埋设了大量的拱顶下沉、周边位移测点,对隧道的变形规律及稳定性进行了现场监控量测,并应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黄土隧道的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分别研究了浅埋偏压黄土隧道和深埋黄土隧道在开挖之后变形发展的规律。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发现,在黄土隧道施工过程中拱部沉降的量值要远远大于净空收敛的量值,因此在黄土隧道的施工中,如何控制拱部的沉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由此本文提出施工中必须秉承“陕挖、快支、快封闭”的支护理念和必须施作锁脚锚杆、二次衬砌仰拱和边墙基础紧跟的施工措施;现行隧道规范中关于检验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效果的三种判别标准不能完全适用于黄土隧道。2.应用对数函数(u=A+Blnt)和指数函数(u=Ae-B/t)对隧道所有的变形监测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符合对数函数规律。3.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浅埋偏压黄土隧道和深埋黄土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前者引起的变形量约为后者2~3倍(实测数据结果为3.5倍);浅埋黄土隧道中有系统锚杆段的围岩变形量约为无锚杆段的1.5倍(实测数据结果为1.2倍)。4.结合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和现场量测数据反推出隧道开挖后发生的先期位移,得出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总位移,并根据各工序发生位移占全部位移比例确定了关键工序,为施工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指导,确保了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吴子高速公路隧道的工程建设,并可以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4.会议论文赵学勐.倪玉山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的长期观测及其稳定性的分析2002文章介绍了一座试验性单车道公路黄土隧道未加衬砌前五年间发生的崩坍拱的形态和经受了30余年正常运营考验的薄衬砌结构形式,对此所作的力学分析,揭示了土拱作用的机理;所进行的足尺结构试验,证实了结构的受力性能是可靠的,防护效果是有效的.5.期刊论文鲍海荣.BaoHairong大跨度富水黄土隧道施工技术-铁道标准设计2006,(7)黄土围岩的蠕变特性及后期压力是黄土隧道的显著特点,黄土含水量的大小对施工的影响远远大于普通的岩石隧道.结合工程实际,从隧道开挖方式、支护手段、实测数据的分析等方面,总结大跨度富水黄土隧道的施工方法和介绍解决现场具体问题的思路.6.期刊论文杨万锋黄土隧道塌方处理施工技术-铁道建筑技术2005,(z1)介绍了二庄科隧道塌方处理的过程,包括塌方原因分析、处理方案的确定,处理后的开挖、支护、监控量测,并对黄土和软弱围岩隧道的塌方施工方法进行总结.7.会议论文师伟黄土隧道最小净距的探讨2006本文将深埋长大公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方法分为地质分析法、现场测试法、地球物理方法和数值模拟法等四大类,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公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在某些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8.会议论文张永亭含水黄土隧道使用超前大管棚与小管棚的对比分析2000根据210国道陕西境内铜川至黄陵段一级公路上的楼子沟隧道工程实践,阐述在含水黄土地质条件下隧道使用超前大管棚存在的施工困难问题,通过与改用小管棚后的造价、工效、能耗的对比分析,为类似地质条件下隧道使用超前管棚提供成功的经验.9.会议论文陈建勋.王登科.杨忠.杨健某黄土隧道系统锚杆支护效果现场试验研究2007为了检验锚杆在黄土隧道中的作用,本研究在某黄土隧道中设置了有锚杆和无锚杆两个长各为30m的试验段,对隧道初期支护的净空收敛、拱部下沉、围岩压力、钢架应力、喷射混凝土应力、锚杆轴力和纵向连接筋应力等进行监控量测。经对比分析,两个试验段无论从变形还是受力上讲,同类数据均处于同一量级,说明系统锚杆对结构的稳定性作用不大,“网络钢架(钢格栅)+喷射混凝土+钢筋网”组成的支护结构是合理的黄土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取消系统锚杆,可以及时喷射混凝土,有利于围岩稳定,可以大大缩短工期,以Ⅳ级围岩为例,取消锚杆可降低工程造价10.6%。10.学位论文毛峰黄土隧道深浅埋分界方法研究2007隧道深、浅埋分界的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关注。鉴于传统的分界标准对于大跨度黄土隧道的应用存在不适用的情况,本文通过数值仿真的手段,提出了对黄土隧道深浅埋分界的新方法和认识。认为埋深、洞跨、土性、施工方式等是黄土隧道深浅埋分界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土压力系数,与变形内表比作为判别因素,根据埋深、洞径、土性、施工方式的不同,分析土压力系数、变形内表比的变化。得出开挖卸荷在拱顶中心线上引起附加应力,附加应力的大小决定了洞室的深浅埋状态。对于浅埋隧道,开挖后地表处土侧压力系数将增大;深埋隧道,开挖后地表处土侧压力系数基本不变。不同埋深状态的洞室,开挖后围岩的变形规律不同;对于浅埋隧道,拱顶中心线上的变形内表比较大,且呈不收敛;对于深埋隧道,拱顶中心线上的变形内表比较小,且收敛。针对土侧压力系数法不便进行实测对比与变形内表比法和埋深洞跨比H/D相关性不好,变化特征显著性、敏感性差的缺点,提出了能够综合反映两者影响的特征变量—相对内表比。它很好的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同时也就消除了两者的缺点。应用数值方法,模拟了3个黄土隧道的开挖过程,分析了地面沉降、土体位移、土体应力的变化,并分析了3个黄土隧道的深浅埋状态,对本文研究的深浅埋分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深浅埋分界方法与现行《规范》的经验方法相比更符合实际情况,考虑的因素清楚、具体,有更好、更强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bb9778a0-f755-44e6-a702-9e3b006affb3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7日

1 / 8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