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学生攀比现象的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当代小学生攀比现象的研究摘要:在当代小学生中间攀比之风日益盛行,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而且其中的恶性的攀比导致了青少年心理的扭曲,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为解决青少年攀比问题,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青少年的攀比现象。消除恶性攀比,引导良性攀比,让攀比变害为利。关键词:当代小学生攀比现象研究在当代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不同年龄、学历、家庭背景、以及学业成绩的学生,都有基于自身特点的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攀比深深地渗透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学业,因此校园攀比现象的研究,对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学生攀比现象的表现汉语中对攀比的解释是:“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1]因此人们对攀比的认识常常局限于他的负面性。但从心理和文化上理解攀比行为应该是广泛的。所以我们认为的中小学生之间的攀比也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在虚荣心的基础上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那些有利的、积极的、善意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其中第一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现象中:1)比消费,文具、衣服、玩具等等,都追求名牌或者高档的,每天消费上百元。2)比追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偶像,闲时都谈论这些,比谁手中掌握的明星资料多,拥有相关物品丰富。3)比面子,谁爸妈官大,谁家里有钱,谁在学生会当过干部,谁的号召力大。4)比潮流,服饰新颖、发型时尚,各种新奇的用品,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1)比学业,敢与“尖子生”作比较,为了能够超过他人,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加以实行。2)比品德,有的学生把标兵、模范作为自己做人的楷模。3)比能力与理想,展示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并为自己将来制定长远的目标。4)比对集体的贡献,为班级、为学校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显然第一个方面的现象中他们所攀比的是“不该比的东西”,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热衷于物质与享乐的追求,是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的。另一方面中所攀比的内容则能使人奋发,追求向上,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也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态。这种攀比是青少年积极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值得提倡的。二、学生攀比现象的特点第一,自我展示与虚荣性。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与别人比的过程也是展示自我的过程,对许多学生来说,在攀比中能够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财富、外貌特征以及人际关系等,从而达到内心的满足。第二,频发性与广泛性。学生之间的攀比几乎是无时不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在比的过程中成长。攀比的内容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涉及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横向和纵向的攀比,有内在和外在的攀比,有物质和精神的攀比,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攀比等。第三,从众与盲目性。许多学生根本不理解攀比的真正涵义,也就在随大流的情况下产生的攀比行为。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攀比行为常常受各种因素影响,为他人所利用。2第四,情境性与互动性。青少年学生的攀比行为常常受情境左右,一种充满竞争性的情境可能快速激起他们攀比的欲望,也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由于受情境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攀比中也就凸显出来,也就是在人际互动中攀比。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进程中,攀比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和“比什么”。消极的攀比是一种浮躁的心态,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自我满足。比外在的、物质的,没有意义的事物。在这样的攀比心理支配下,青少年会沉溺于外在的追求、物质的享受以及心理的虚荣,迷前进的方向,导致理想和志向的丧失。积极的攀比是一种向上的心态,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和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相比、比理想、比道德、比目标,在这样的攀比中,青少年会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从而加快其自身的发展。因此,青少年攀比心理既需要控制和批判也需要激发与鼓励,把攀比行为引到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的正轨上去。三、学生攀比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一,家庭环境。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学生就代表着一个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待攀比的态度都是学生攀比现象形成的源动力。1)家长的关爱方式。在长辈的溺爱下,孩子会养成任性、刁蛮、懒惰、贪图享受的坏习惯。这种放纵的行为也就导致了不良攀比的产生。若只是适度的关爱,一方面可以促使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品性。2)家长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都会有的心理,有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做大官、挣大钱、出人头地。有的则比较关注子女的内在修养和学业追求以及自身健康的成长。家长不同的期望势必导致学生攀比心理的不同。3)家长的表率。绝大多数家长都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在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中,他们也在相互攀比,家长对待攀比的态度和他们所攀比的内容,都会有意无意的影响到孩子。对孩子攀比心态的形成产生最直接的作用。其二,学校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场所,学校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发展。1)学习群体。在青少年群体中,同辈之间的攀比现象尤为突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志趣爱好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他们之间的攀比也较为容易实现,同时也是比较广泛的。学业攀比、志向攀比、贡献攀比都是比较常见的。2)班级与学校的风气。校风和班风都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良好的学校风气下,学生更会注意到学业以及自身能力和品德的培养。反之学生则可能更注重物质的享受和金钱的消费。而且班风是每个学生共同形成的一个大环境,会使每一个同学产生彼此间的比较行为。3)学校导向。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学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学生学习最大的风向标,所以学生攀比现象的形成也受学校导向的影响。其三,社会环境。当今社会正处于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明确,因此社会环境也就复杂多样。成人在社会上表现出来的处事态度、消费观念都会为青少年们所模仿,也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逐渐渗透到他们的观念中去。而且当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地位的竞争、物质财富的竞争、声望名气的竞争等等,不管是良性的竞争还是恶性竞争都已经屡见不鲜,同样广大小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竞争。这些竞争势必带来攀比,所以一系列的攀比现象也就因个人观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而且社会环境是一个大环境,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都可以包含在社会环境下,一个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社会对攀比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四、学生攀比现象的解决措施攀比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之间,可以说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会有攀比。人们无法消除攀比的存在,其实也大可不必去抑制攀比,只要是良性的、有益的攀3比就值得提倡,这些攀比不仅无害,而且会促进发展,激励向前。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攀比现象,我们更应做的是引导而不是批评和抑制,只有把攀比引入正轨才能真正解决其带来的隐患。以下是几种解决措施:其一,家长的表率作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面镜子,孩子的性情受父母影响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长的表率是引导孩子正确攀比观念形成的最佳途径,首先家长自己应该先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以其为准则做人处事,孩子在观察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言行举止时,自己的观念也在慢慢地形成。一般情况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同时大多数孩子也会以自己的父母为学习目标。家长如果比较重视物质的享受,孩子也会养成贪图享受的习惯,家长如果比较注意自身素养的追求,孩子也可能会比较重视内在的发展。其二,学校的引导。自古以来学校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这里获取知识、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另外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也是同辈最多,最易于攀比的地方。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讲授的形式将攀比这一行为的利弊传达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攀比,什么是错误的攀比、什么应该攀比,什么不应该攀比、应该跟谁攀比,不应该跟谁攀比等等,让学生们学会攀比,合理的运用攀比。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风、班风的建设引导学生的攀比,在好的校风影响下,学生之间会形成比学习、比生活、比德行的良好风气。同时如果班上流行一股竞争学习的风气,学生们也会不自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其三,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所有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会在社会上表现出来,而青少年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虽然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但是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把彼此隔绝开来已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较好的改善学生间的攀比现象就应从社会环境的改善出发。跟家庭环境类似,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够做到不攀比,或良性的攀比,那么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必然是正面的。当然这基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人们可以从基础出发,从细微处着手,对身边能够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事物和现象加以改善,在有青少年出入的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的攀比现象,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其四,学生自身的培养。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是外部因素,攀比现象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一个学生的如果性格上不喜欢攀比,那么他就会刻意的去避免攀比这一行为,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喜欢攀比,那他就会一个劲的拉人攀比。要改善学生的攀比现像就必须从学生自身出发,学生的感悟提高了攀比现象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把攀比引向竞争。由攀比到竞争是一个进步,也是认识的变化,只有通过竞争才可以把攀比的效果最优化的表现出来。2)把浅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学生搞清楚了内在和外在重要性的问题,自然会改变自己的攀比内容。3)让学生在积极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攀比的目的不在于比,而在于通过比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自我反思,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攀比变害为益,从根本上解决攀比的问题。参考文献:[1]曹先擢等编:《新华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版,第735页.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