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思维》阅读笔记甘棠中学付雨辰我们如何思维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第一章:什么是思维第一节:这一名词的几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广泛的,甚至可以说是不严谨的用法:凡是脑子里想到的,都可以说是思维。第二种:是指我们对于自己并未直观见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第三种是指人们根据某种征象或某种象征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的信念第二节:思维的中心因素先举例说明一种介于用心思考和随便想想的思维活动。得出他们的共同因素就是都是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并未见到的事情。还分析得出思考的中心功能:想到一件事物预示或者显示出另一个事物,从而考虑一件事物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另一个事物的信念的根据。点明本书所指的思维就是这种思想活动第三节:思考过程中的要素通过对第二节举例的解释,谈到思考过程中的一些次级过程:(1)产生问题,信念受到挑战,变得捉摸不定,出现推测(2)回答第一步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查明情况,证实/否定了第一步的推测。掌握和感知新的事实。第四节:总结总结前文的论述,总结了思维缘由和激发,联想与以往经验的关系。第二章:思维训练的必要性第一节:思维的价值1、思维是避免单纯冲动或单纯惯动的唯一方法(即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低级)2、通过思维,人们还想出和安排出各种人为的标志来提醒大家预见到各种后果,以及获取或避免这些后果的方式(即文明人区别于野人的特征)(属于行为层面,高于前层)(数学符号算不算这些标志?)3、思维会给自然的事件和物体赋予很不相同的地位和价值,远远不同于那些无思维力者对他们的感受(诗歌散文等美的缘由,取决于个人的阅历、经历,是高等文明人的特点)(属于心理层面,远高于前两层)第二节:需要引导以实现价值通过引约翰,洛克的话,思维也会走偏,所以需要引导思维第三节:需要经常加以调节的倾向正确的思维对人类是有益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识会走偏,只有系统区分自己进行观察的条件和严格调节自己进行联想的习惯才能掌握自己信念的对错。树立信念犯错的原因培根的观点:主要有四点1部族2市场3巢穴4剧院。也就是人的错误想法、交往、特性、某一时期的时尚习俗。洛克的观点:(两种表述)1不爱动脑筋学别人2以爱好代替理智3思路不开阔,见识不广想的不周全1信条的作用2思想闭塞3利我4盲从权威两者都说了错误思维的社会原因,所以教育工作者就要让人们不但要克服个人的一些毛病还要扭转和纠正社会上千百年积存流传的各种偏见帮助人们端正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信念。第四节:通过调节使推理成为证明需要调节(调节好完成联想功能的条件,调节好队联想到的事物赋予信任的条件)。调节充分即可得证明。第三章:思维训练中的自然资源只有有自然资源(一定的经历和实施以引起联想、有迅速,灵活,丰富的联想力、联想要有条理性,连贯性和恰当性)才能接受训练。我们要学的是如何思维而不是思维。第一节:好奇心即希望得到充分的体会。我们的身体不论何处都在感受,而不管我们是愿意还是不愿意(1)好奇心最先表现为一种生命力的外流,一种丰富的有机体能的表露(即身体接触)(2)在社会次级因素的影响下,好奇心会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即社会接触)(3)好奇心上升到体能层面和社会层面之上,就到了智力层面,此时是在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发现了问题而加以探索。(智力探索是建立在前两项接触之上的)第二节:联想不论题材重要与否,宽窄与否,人们都会从现在经历的事物产生联想,对尚未见闻的相关事物产生一些想法或信念(不可造就,但无法消灭)联想有三个方面:(1)联想的快慢,是人们通常区分聪敏不聪敏的依据(但是不聪敏的人在某些事情上可以很好,对所有事情都反应迟钝和傻里傻气的人还是比较少见的)(2)联想的范围有宽窄,但这一差别与上述的反应快慢并无关系(3)深度。表现出他们的反应的实质。作者是想说反应的越快,联想越宽,就越聪敏吗?我认为只有深度可以表明人是否聪敏,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在看速度。所以我认为,第一项应是深度,再是快慢,三是宽窄第三节:条理性:它的本质思维应该连续而有序,在青少年的正确思维习惯训练中要考虑到他们和成人的区别第四章:学校状况与思维训练第一节:导言:方法与环境要注意学校除了有意识地设计和运用智力训练方法还要注意非有意识地因素,即学校氛围和校务之中能对学生好奇心,反应力及有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学校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三类:接触的人的态度习惯、学校所授科目、教育的目的和理想。第二节:旁人习惯的影响学生会对环境有反应,教师的习惯岁学生也有影响,所以教师本人的思维习惯需要严格注意,防止其负面作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只研究教师的特点而放松对科目的研究第三节:学业性质的影响(1)在侧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科目中,存在一种风险,就是使智力活动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如数学和规范语法(2)在主要侧重技能的科目中,存在的危险倾向则正好相反,即人们企图尽可能的走捷径以达到所要求的目的,舅舅会让这些科目变成机械性的,而不利于智力的培育。如阅读、作文、图画、音乐(3)在侧重知识,注重信息量和信息准确度的科目中,也存在着差不多同样的问题。如地理和历史三类学业特别容易产生偏差,教师要注意避免此处为何与前处举例顺序不同?不大符合作者的思维方式啊。第四节:显示目标和理想的影响1、在教学中,以外在成果为标准的做法表现在人们只重视“答案正确”2、在学生的操性方面,外在成果的理想也有重大影响第五章:智力训练的手段和目的:心理与逻辑第一节:引言:逻辑的意义人们通常所说的逻辑(就是从教学课程角度所说的逻辑),实际上是指成年人的受过训练的思维逻辑。实际上,一个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它自己的逻辑。有人以为字的的思维倾向无逻辑可言,是错误的,没有看到即便是在一个小学生的生活中,好奇、推理、实验和检测就已经起着重大作用。第二节:纪律与自由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培养律己的精神。纪律是正面的和建设性的。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第十二章:活动和思维训练第一节:活动的早期阶段宝宝的问题决定了他的思考的内容,儿童很少是通过有意识的模仿来学习的,就是说,他的模仿是无意识的。成人的活动在儿童心智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控制身体为思维提供真正的训练。社会活动可生成刺激,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较高层次。模仿能引起思维的进步,但模仿不能引起思维。第二节:游戏,工作及类似的活动形式在某种情况下,兴趣所在的活动或多或少是偶然的,由于环境中的偶然事件和一时而起的念头,或受别人的偶然的指使,在另一种情况下,活动因有所趋向,有所成就而意义更加丰富起来。第三节:创造性作业当前教育上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和联系这些学科,使它们成为养成活跃、持续、富有成效的理智习惯的工具。第十三章:语言和思维工具第一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三种典型的观点:第一,认为二者是等同的;第二,认为文字是思维的外表和衣服,思维本身并不需要语言,只有当传递思维时,语言才是必需的;第三(这是我们这里所要坚持的观点),认为尽管语言并不是思维,但他对于交流思想,以及对于思维本身来讲却是必要的。第二节:语言方法在教育方法上的误用首先,只有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境情景的经验才能掌握符号的意义。其次,没有新事物的计入,文字也能提供新思想,但可能有局限。再次,代表观念的文字,会变成一种单纯的号码,失去本身含义的意义。第三节:语言在教育上的应用语言的首要动机是去影响(通过渴望,情绪和思想的表现)别人的行动;语言的第二个用途在于用语言形式与别人更亲密的社交关系;语言用来作为思想和知识的有意识的运载工具,这个用途居于第三位。如何把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转化成为表达精确概念的习惯。要顺利地完成这一转变,需要:(1)扩充学生的词汇量;(2)更准确的表达词汇的意义;(3)养成连贯的口语表达的习惯。第十四章:观察和思维训练知识第一节:观察的性质和价值杰文斯阐述的原则,即科学工作者从来不把积累观察本身作为目的,而是经常把观察作为取得理智结论的手段,这一原则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在教育工作中,对这一原则的力量没有足够的认识,那么所谓的观察就将大体上成为乏味呆板的作业,或者是获取技能的形式,而没有理智的价值。第二节:学校中的观察方法和材料观察应具有科学的性质,这种观察要遵循着广博和细致之间的有节奏的变化。科学的观察,并不能简单的代替以享乐本身为目的的观察,后者的观察可以磨炼才智,对于书写、绘画、唱歌等艺术用途大有裨益,而能变成真正艺术的观察,喜欢看喜欢听的人就是最好的观察者。第三节:知识的传授1、学校根据合理的假设,即观察使一种主动的过程。2、适当的观察材料,引起对观察的渴望,能使观察更精密。3、最初的观察是为了实际目的,或仅仅为了爱看爱听。总之,观察遵循广播和细致之间有节奏的变化。第十五章:讲课和思维训练第一节:指导的阶段赫尔巴特教学法分析第二节:讲课中涉及的几个因素(1)从学生这一方面说,讲课的第一需要是准备。最好的,实际上是唯一的准备,是引起一种对那些需要解释的,意外的,费解的,特殊的事物的直觉作用。(2)理性分析的反思阶段的显著特点。(3)运用和总结密不可分。第十六章:一般性的结论第一节: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理解”作为无意识的假定,“询问”作为有意识的构想。不能通过获得平衡来赋予规则,要避免过度分析。对错误的观察和对真理的掌握,需要有意识的陈述。第二节:过程和结果再次阐述玩耍和工作的关系。强调不可做苦差事,也不可以糊弄“玩耍”。要平衡玩耍和严肃这种智力上的想法。第三节:远和近学生对于过于熟悉的事情不感兴趣。熟悉的和详尽的教材,本身并不能引起思维或使思维做出反应。只有用他们来理解陌生的和襄垣的教材时,才是有用处的。这一点我部分同意,但有意见。比如我们北京版数学的教材讲有理数的乘法一节时,用到了水库蓄水的问题。这个例子离生活较远,但是同学们都不感兴趣。相反,人教版引入了蜗牛的例子,同学们反倒很感兴趣。还有北师版有一个舞台灯光的例子,也能引起同学们兴趣。有的时候,说一些身边的事情反倒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是为什么?问题,就是红色标志的地方。1、第二章,第二节,数学符号算不算这些标志?2、第三章,第二节,第三小条目下,作者是想说反应的越快,联想越宽,就越聪敏吗?我认为只有深度可以表明人是否聪敏,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在看速度。所以我认为,第一项应是深度,再是快慢,三是宽窄3、第四章,第二节,作者此处的说明与之前的综述顺序不同。作者是逻辑非常清晰的人,此处顺序的颠倒是否有什么意味?4、第十六章,第三节。对于熟悉与陌生,这一点我部分同意,但有意见。比如我们北京版数学的教材讲有理数的乘法一节时,用到了水库蓄水的问题。这个例子离生活较远,但是同学们都不感兴趣。相反,人教版引入了蜗牛的例子,同学们反倒很感兴趣。还有北师版有一个舞台灯光的例子,也能引起同学们兴趣。有的时候,说一些身边的事情反倒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是为什么?收获太多了。我知道了1、什么是思维,2、为什么会有思维3、我为我经常胡思乱想找到了借口:人是不能控制的4、对于利用思维对学生的影响,安排课程,有了些初步的认识5、对于思维对于学生的不利影响,如何规避,有了一些想法。6、。。。。。。我以后会多读几遍,这本书真是我看过的学术界的书中最好的了,不枯燥,还有用。希望以后有多多收获。读书时间:不固定。一般是每天下午很安静的时候。我之前在百度文库中看过一部分这本书。之后百度文库被告了,因为他们侵犯了版权,所以我也没有读完。这次终于有机会读完了。我2~3天就读完了,刚刚又重温了一遍,并写了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