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三位数乘两位数第1课时笔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对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笔算的准确率。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口算。16×4=230×4=19×3=180×4=140×7=24×5=2.笔算。58×4363×5423×15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47页的例1。(1)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做一做。(2)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①估算:方法一:把145看成150150×10=1500估计约有1500千米方法二:把12看成10145×10=14501210所以结果应比1450千米多一些②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③用笔算: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现在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尝试列竖式计算:145×12=1740错误!,1740)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请一个速度快,做得准确的同学板演。做完的同学自己重新检查一遍计算过程。(3)集体订正。请这位同学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用第二个因数12的个位2去乘145,二五一十,个位上写0,二四得八,加上前面进的1,十位上写9,一二得二,百位上写2。再用第二个因数12十位上的1去乘145;一五得五,十位上写5,一四29得四,百位上写4,一一得一,千位上写1,0加0等于0,9加5等于14,向前面进1,2加4等于6,加上进的1等于7,1写下来,所以145×12等于1740。2.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小结: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47页的“做一做”。【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1.用第二个因数中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2.计算过程中有进位的,计算时要把进位加上。【课后作业】完成《金榜行动》相应的练习。【教学反思】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及相对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能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及“0”的处理。【教学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老师出示口算卡,指名学生说得数。12×1023×1032×308×136×5024×202.提问:出示:6×50老师:这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两位数,再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一个0。)观察:6×50和24×20这两道题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十数,末尾都有0)老师: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样的乘法你会做吗?板书:160×30=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1)。(1)学生尝试笔算。(2)反馈,请运用不同算法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学生甲:我是口算得出的结果,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30学生乙:我是这样算的:160×30000,480),4800)学生丙:老师,我喜欢这样算:160×30,4800)(3)提问: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道题怎样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学生甲和丙的做法比较简便)老师提问: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4)归纳总结简便算法。回顾老师刚才的提问过程,理清思路,用语言叙述出简便算法。2.教学例2(2)。(1)观察例题,这道题与刚才学的有什么不同?(一个因数中间有0,另一个因数末尾有0)提问:竖式怎样写,有简便写法吗?计算106×3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怎样写这一位上的积?(可直接加上个位进上的数)板书:1060×30),\s\do5(3180))三、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3~8题。【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学习,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小结:计算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的乘法时,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末尾添几个0。【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10~12题。2.完成《金榜行动》相应的的练习。【教学反思】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例3及相对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教学难点】31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投影出示。2.学生填空。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填的。学生通常是按照如下方法计算的:8×3=24,16×3=48……依次类推。4.肯定他们的做法,然后启发学生:该题除了这种做法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二、新知探究1.探索积随因数变大而变大的规律。(1)出示例3左边的3道题:6×2=126×20=1206×200=1200(2)小组讨论,由这三道题发现了什么?(3)学生通过学习例题方框中的提示,说出20是2乘以10的积,120是12乘以10的积,200是2乘以100的积,1200是12乘以100的积。(4)为了便于学生表述规律,可和学生一起复习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6×2=12FFF因数因数积(5)学生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10,积也要乘以10。师提问:如果乘以5,乘以100呢?说说你的想法。(6)全班交流。谁能把这些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要乘以几。2.探索积随因数的变小而变小的规律。(1)师:科学家在做实验前都善于猜想,今天咱们也来一次猜想:投影出示:20×8=16010×8=805×8=40根据以上三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小组内讨论交流。(2)验证猜想。出三道运用规律的题目,让同学做,看看你的猜想正确吗?(3)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要除以几。(4)引导学生把黑板上的两个规律合并成一个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三、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32【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练习九的第1,4,6,10题。2.完成《金榜行动》相应的练习。【教学反思】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的例4及相对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数量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请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推算。3×7=21()×()=4221÷3=()42÷7=()21÷7=()()÷()=()学生独立填写,集体汇报。问:谁来说说乘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2.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过一些数量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二、教学新课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1)投影出示例4。师:请大家认真读题,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一下,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①学生先独立读题。②小组讨论交流。③小组派代表汇报。引导提问并概括。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第(1)题中,我们知道了篮球每个80元,买了3个,第(2)题中,我们知道了鱼每千克10元,买了4千克。(2)师:大家分析一下这些信息有什么特点吗?①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②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都是知道了每件商品的价钱,还知道了买了多少件商品。师:你们知道在数学领域里,像这样表示每件商品的价钱有个专门的名称吗?叫什么呢?(单价)33单价可以以“1袋”、“1包”、“1个”等等为单位,这些以“1”为单位的物品的价格称为这种商品的单价。(3)师:像这样“买3个篮球”“买4千克”表示买了多少,也有个专门的名称是什么呢?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数量。师:像表示袋数、包数、瓶数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商品的数量。(4)师:看看这两题,要求的是什么呢?①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a.要求买3个多少钱。b.要求买4千克多少钱。都是求一共用了多少钱,在数学领域里,一共用了多少钱叫总价。2.探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1)师:知道了单价、数量怎样求总价呢?请同学们完成例4。师: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学生根据例4汇报,教师总结板书:80×3=240(元)10×4=40(元)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3)你能写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式吗?学生思考,教师指名汇报,总结并板书:单价×数量=总价(4)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利用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推算出其他的数量关系式吗?三、课堂练习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3、8题2.完成《金榜行动》相应的练习。【教学反思】第5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的例5及相对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算法。2.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速度×时间”和“走过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对“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及正确书写速度单位。【教学过程】34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学时借助了什么交通工具?你知道这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上学用了多长时间?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呢?例如:小红坐电动车上学,每分钟行驶300米,用了10分钟,小红家到学校有3千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称之为“行程问题”。二、探究新知教学例5。1.多媒体出示:(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千米?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3.学生反馈情况,教师说明要求:70×4=280(千米)225×10=2250(米)4.理解路程、速度、时间的概念。(1)告知:汽车一共行了280千米,这是汽车行的路程。即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2)告知:汽车行了4小时是汽车行驶的时间。即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叫做时间。(3)告知:每小时行70千米表示这辆汽车的运动速度。即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5.学习速度的表示方法。老师刚才在写汽车的速度时,你们是否觉得书写很麻烦呢?你们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把速度表示出来吗?(学生通过预习,此时会很快想自己写出来,学习兴趣会很高。)学生尝试写汽车速度和自行车的速度。老师找2名同学板演:70千米/时225米/分小结:“/”的左边是米数、千米数,右边是时、分。米数、千米数就是路程,时、分就是单位时间,所以速度的表示方法就是路程/单位时间。6.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1)结合例5,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想一想算式中每一个数量表示什么?70×4=280(千米)速度时间路程225×10=2250(米)速度时间路程(2)同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3)学生展示交流结果:速度×时间=路程三、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课堂小结】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