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的困惑与建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学德育工作的困惑与建议——建构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兰勇谢登科甘肃省兰州市第五中学兰州三十四中73000文章摘要:中学时期是学生时代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敏感期,也是问题凸显的特殊时期。笔者试图从影响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三个层面探究影响中学生成长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城市普通高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主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层面进行分析研究,追寻适合当下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关键词:中学德育工作困惑建议世纪之初,弑母事件、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中学生补考出现替考、药家鑫事件和我爸是李刚等种种骇人听闻,让人触目惊心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幕幕现实案例结合当下教育现实,凸显了中学德育工作的困窘和存在问题。中学六年的成长周期正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雏形阶段与敏感时期。所以,这一时间段的教育问题尤为重要。一、学校教育的困惑与无奈1.教师对教育管理认识不到位,致使教学缺失教育力的支撑德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是教学有力的保障和支撑。教学效果主要通过课堂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效果源于课堂教育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即“教育力”。课堂教育规范有序、专注互动,则教学效果不会差。反之,仅仅关注于课堂知识的教授,而忽视课堂(学生)的教育管理,教学效果则不会好。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往往给自己讲,或者给少数学生讲课,使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教育之外。对课堂德育的认识不到位,教学态度有问题,职业认同度不高,教学效果就比较底下。2.学校德育工作“说教”太多,实践与体验太少德育是学校对学生内心世界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关于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等人与事的评价与引导。要求学生:“在正确的时间(年龄),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学校在教育引导时大量的工作是说教——最简单教育行为,缺失较深刻的体验活动,教育过程乏力无效,说教现象比较严重。3.学校的惩戒教育被弱化,惩戒教育缺失艺术和智慧的方法社会对鼓励和表扬教育的无度推崇,致使惩戒教育被弱化,使德育过程缺失有力的惩戒教育,也使学生缺失必要的挫折教育。要么顾虑多多,不敢大胆惩戒;要么轻描淡写不痛不痒,使惩戒教育乏力无效;要么冷漠、讽刺和挖苦,缺失德育的温度,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抗阻性心理,师生不亲近,不信任;要么严格而不善疏导,使惩戒教育缺失艺术与智慧,慢慢的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要么缺失法律保障和情感支撑,使教育过程陷入困境。4.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途径和方法缺失-2-教育教学活动均是在师生的交往过程中完成,交流方式方法的合情、合理和有效性是影响和制约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目前中学班级人数多,课业繁重;教师工作量多,压力大,年轻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和尺度把握不是很恰当;中年教师承载家庭任务较重,职业倦怠凸显;老年教师工作热情的衰减和职业倦怠的加重。这些使师生在交流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最主要的因素之一。5.年轻一代教师的责任意识缺失80后和90后逐渐担当起教育重任,大多数(独生)教育成长的背景使得他们责任意识的缺失,敬业精神淡化。比如遇上头痛脑热,心情不佳,都可以随意的不到校。一所师大毕业的数学教师,感觉教授数学乏味,频繁带动学生上课期间到操场玩篮球。管理者制止时,美其名曰:“玩篮球是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让管理者哭笑不得。6.优质的教育资源较少,学生评价唯分数论,弱化了中学德育工作的评价中美人口之比约为4:1,大学之比约为1:2,人口基数和大学数量之比,凸显我国教育资源的贫乏。中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地域性匮乏,部分农村中学师生趋于1:1的状态,城市中学人满为患;示范性中学人满为患,普通中学招不到学生,濒临关门。真实的写照了教育资源的贫乏,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以致教育公平问题被当作社会问题来讨论和调节。唯分数为主导的终结性评价,致使学生、家长和老师过于追求成绩。有时悖离教育规律而单一关注课堂教学及教学成绩,弱化了学生做事,做人的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与体验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被被弱化或者不敢组织,致使德育工作的无效与无奈凸显。二、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关于家庭教育,“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非正式的学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通常指父母或长辈对儿女的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只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代替的特点和作用。”【1】1.“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背景为德育工作埋下了诸多隐患全国超过1亿的独生子女,大多分布在城市,大多数由祖辈参与教育成长,比较典型的家庭结构是:421模式、221模式和021模式,这种独生独养的成长背景形成一些独特的性格特征:“任性、爱发脾气、不尊敬师长、不团结合作等;心理障碍:自娱自乐、孤独、自恋、自闭、抑郁、抗挫折能力低下等;智育障碍:单一的学习背景,缺失必要的劳动和锻炼,使智育缺失学科和实践的有力支撑,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障碍:机男、机女、宅男、宅女的出现,豆芽菜、麻杆和肥胖体型的凸显,身体素质的衰退,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等;生活自理能力障碍:无微不至的爱与照顾使他们生活能力低下或者不会,依赖与享受型思想严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主要归纳为——自我为中心、强依赖性和责任意识的缺失;【2】团队协作障碍:协作意识和行为缺失,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包容心、宽容心缺失。2.家长——首席教师的问题家庭教育问题,也是现在社会的共性问题。如今,几乎每一项职业在上岗前均要学习培训之后才能上岗,唯有父母上岗之前没有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培训,就开始担当父母的角色了。家庭教育主要以承袭父辈和母辈家庭教育的经验为主,在学习、教育实践中反思的传承与创新。现代中学生因为成长的特殊背景和互联网的普及,对父母的权威和榜样产生质疑。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如果在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缺失教育影响力,就会丧失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在教育过程就显苍白无力。-3-3.父亲教育角色的缺失中国父母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薄弱。有资料表明,每天能与孩子相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男孩子更像男子汉,女孩子长大后更懂得和异性交往。【3】现实是大多数父亲忙于工作,忙于养家,对孩子的教育缺失位置,缺失教育的主体意识,缺失教育孩子的耐心,更是缺失必要的父子(女)亲子活动关系。造成最大的家庭教育后遗症:“规矩的建立、理性思维的培养、豁达开朗个性特点的形成,尤其男子汉阳刚形象的缺失。”4.单亲与隔代教育的问题年轻的父母在追求他们幸福生活的时候,把离婚造成的家庭教育问题全部留给了学生。父母之间的冷漠、争吵甚至打架,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教授给了孩子。有的父母因为忙,有的是缺失责任,把孩子放在或者抛弃给祖辈,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的教育与爱。造成的问题是学生会形成性格冷漠、孤僻、对人和社会的不信任甚至有严重的攻击性行为;严重的依赖行为,甚至形成人格分裂和心理扭曲等现象。父母较忙或者单亲家庭,使部分孩子在祖辈那里成长。这种环境最主要的问题是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和家庭教育一致性无法延续,给成长的学生造成了不良机会。5.独生父母自身的问题独生子女逐渐成为父亲和母亲,在他们成长背景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会潜移默化的侵润于孩子。之前形成的性格缺陷,逐渐暴露。虐婴事件频频发生,离婚率居高不下等社会问题为孩子的家庭教育埋下诸多隐患。三、社会教育的困惑1.显性与隐性的社会无良教育的影响对中学生的影响较大商业和市场的竞争使商业广告与植入性浸润无孔不入,宣传的文字、语言、图片和视频中显性和潜在的不健康内容对城市中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尤其网络及网络中“有色”游戏对中学生的侵害较大。2.社会转型期快速发展的群体性心理存在的负面效应影响较大社会转型期人在逐利追名的过程中群体性心理:迷失自我,方向不清,虚荣、攀比与浮躁之气,职业倦怠等负面的风气弥散在社会。家庭与社会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的会影响中学生心理和思想,成为中学生成长的负能量,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会影响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价值观的形成。3.社会的“三独碰面”为现代教育带来的诸多问题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父母,独生子女的老师。“三独”人群在千年后之逐渐的增多,他们独特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或者缺点:崇尚个性、追求个性;知识面非常广;杜娘时刻相伴;独、孤;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缺失;忧患意识淡薄等等。“三独碰面”的教育现状,主要会造成学生缺乏多维的人际关系的成长视野,-4-社会责任与义务感,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较差。[4]4.德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中不连续、不协调、不系统,“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和谐,人和谐相处的主要问题是人的修养与品质的提升,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尤其在物质逐渐的丰富和发达的时期,更是要提升人的素质,如何提升人的素质,最主要的是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并行,使社会文明、民主、富强。表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德育不一致、不协调、不连续,是德育工作不能很好实施的症结。四.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1.构建并落实德育“知行”统一的评价体系构建德育“知行”统一的评价体系:既要重视课堂教育,也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2.重视并坚守课堂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课堂重视课堂的教育管理,教育是教学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把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职业化水平的自我提升;通过教育教学评价,加强听课和课巡课管理,促使课堂教育教学有效实施。3.运用好实践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不好量化,通过一些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如何使中学生的品行表现出来,再因材施教,就是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教育使学生的个性行为一览无遗的表现出来,经事识人,实践育人。4.把握好体验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体验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延续,预先设计好体验教育的主题:让中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让他们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在道德选择(两难)中形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让他们感受他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和规范、完成工作后的情绪和收获,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5.重视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的凸显,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教育规律来分析评价学生的成长,思想和心理成长是中学生成长一对翅膀,缺一不可。所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是迫在眉睫的对策。加强班主任心理常识与技巧的培训。提高老师心理认知能力也是刻不容缓的事。如简单的心理疏导调整学生焦虑紧张的情绪时,从心理学的要求是不能有否定性语言,我们常用的两句话就是:“不要(别)紧张,放松些”,潜台词给学生一种心理的暗示,吆,我这会很紧张吗?6.淡化智育第一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我省思能力,强化良好的习惯。用心、努力的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能明确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认识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重点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语言、数学逻辑、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省思能力),尤其中学生的自我省思能力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工作。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品德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要经过很多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特征,-5-都集中体现在行为习惯的变化上。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德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5】7.学校要积极链接家庭、社会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局面学校作为德育建设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