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文化探究2007-5-9海盐文化盐被称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由于盐具有较高的经济回报,事关国计民生,受到历代统治集团的重视,故盐在华夏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文化意义:1、是古代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因素共同的寻盐意识,促使他们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氏族、部落,到以地域来区分成员,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古代部族,进而建立起古代国家。2、在古代霸权转移、政权更替中表演重要角色史载:“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历史上所谓的太平盛世,无不与国家严厉控制盐的开发生产、禁止私人染指密切相关。海盐历史:距今5000年左右,炎帝时的诸侯夙沙氏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煮海为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海盐的国家之一。海盐是历史最早,产量最多,影响最广的盐种。奉贤海盐:春秋战国时期,奉贤已是盛产海盐的富庶之地,“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规模宏大。东汉时期,奉贤已置郡国盐官,属会稽郡海盐县盐官管辖。奉贤所产之盐名“袁盐”,洁白如雪,食之鲜美。2、奉贤海盐文化是农耕文明的拓展盐民兼务农和农民兼作盐民;盐业工具和农具相互通用3、奉贤海盐文化体现为一种海盐精神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年代,粗放艰苦的生产方式造就出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1、奉贤海盐文化是海洋文明的产物“煮海为盐”-》“淋卤制盐”-》“晒海为盐”:生产方式的跨越体现出人类对于海洋资源认识和利用的升华。奉贤海盐文化1、在四大民俗活动(婚、丧、节、寿)中,殡葬所包藏的文化内涵最深厚,对人的心灵震撼最深刻。殡葬文化是社会总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生者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化殡葬文化2、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其中隐藏或寄托了对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的理解,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存社会的反映等。3、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殡葬及祭祖活动中深深地包含着一种社会联系,包含着对人的道德教化。上海是比较开放的城市,古今中外的殡葬文化在这里“流通”、“交汇”,为现代殡葬文化创新形成具有特质的海派殡葬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殡葬文化主要体现在陵园、公墓上。“公墓”变为“公园”面临两个问题:1、思想理念上作根本的改变: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和升华殡葬文化特色的快速形成,不能等待其自然演变2、景观的建设:通过园林化、人文化和艺术化。最大限度减少墓地建筑群给人们心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使陵园成为生命回归的美丽花园。奉贤海湾寝园占地800余亩。上海市一级公墓、市级文明单位。南临秀丽的杭州湾,东侧是国家森林公园,碧海金沙近在咫尺,是一座恬静悠远、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文丰厚的人生港湾文化氛围:文化气息最浓的是众多的名人墓及名人纪念像。作为一座历史名城,各界名人精英都在上海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的财富。当他们的人生谢幕后,现代文化陵园就成为人文资源独特的荟萃之地。游客在此可以感悟历史名人的精神积淀。环境:艺术墓造型各异、风格多变,尽显海派艺术之特色;四季鲜花盛开,百年珍稀植物吐翠;沪上惟一拥有天然海景的大型人文纪念公园;在体验自然景观的灵秀和安详时,体会这块特有的精神领地的人文精神与温情境界。中国农垦事业开创初期,正是新中国诞生前后最艰苦的岁月,全国国有农场的建设者们在短短几十年间,拓荒造田近亿亩,不仅为全国增加了紧缺的耕地,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且丰富了许多地区短缺的粮食供应,蔬菜供应。这是垦荒大军的一大历史贡献,也是人类拓荒史上的奇迹。农垦文化“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1954年9月建立的奉贤农场(今五四农场)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国营农场。√1955年至1981年,奉贤共进行11次大规模围垦√奉贤围垦面积少则数千亩,多至数万亩,共计造田152952亩。√奉贤围垦为上海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大量粮食和副食品,造就了大批土地,缓解了建设用地的矛盾,拓展了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新世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农垦文化主要体现为“农垦精神”(1)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2)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精神。(3)万众一心、协调团结的精神。1、围垦文化遗存:农垦博物馆集中展示(照片、实物、记录片)3、现代农垦文化已从与大自然的奋斗转变到,主动实行变革,勇于开拓创新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建设上来(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奉贤农垦文化渔文化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最初是从采集植物和渔猎开始的,人类170万年前就开始渔猎,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渔文化。渔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渔业生产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古代神话中的渔文化精神:1、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天地相连,鳌鱼献出四腿立于四角。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2、传说大禹治水时,洛水有一背负“洛书”的神龟游来。神龟龙马的贡献,表现出一种企盼吉祥的奉献精神。3、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黄河中游一座山,形成“龙门”,黄河鲤鱼逆流而上。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4、鱼类昼夜不合双眼,时刻保持警觉、清醒,因而其成了道、佛两教的法器。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律精神。“牺牲、奉献、进取、自律”的渔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奉贤渔业情况捕捞:海洋捕捞:以柘林古文化遗址出土陶网垂为证,三四千年前古代人类就已开始从事水产捕捞。至明末,“海味之盛,每延客必十余品”。内河捕捞:据曾羽王《乙酉笔记》载,在明清时,内河捕捞网具有缯网和打网。民国年间,平安、头桥、奉城和塘外一带利用鸬鹚捕鱼。养殖:解放前,民间利用园沟宅河和零星水面放养花、白鲢为主,代代相传。解放后,以青、草、鲢、鳙等四类家鱼为主,在河沟内放养。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河沟生产26000亩。其中:虾、河蟹、甲鱼、特种鱼、常规鱼、虾类。“海,身藏万物,聚集千流。博大而存同,深远而求异“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是一种开放型文化,海洋文化崇尚力量,崇尚自由。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激情与浪漫,其壮美心态,都使海洋文化更具有生命的本然性和壮美性。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密切相关。海洋文化开放性从经济上讲,它是一种对外贸易依赖型的文明,发展海外市场,开拓海外殖民地成为海洋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从人口流动上讲,它在不断吸收外来人口的同时,又不断向外殖民。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多元性海洋文明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海洋文化的特点: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临海新城的建设、石化新城以及沿海铁路的未来修建,昭示着上海已从黄浦江时代迈向海洋时代。上海的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海洋。只有江海交汇的地理区位、江南水乡的自然生态、兼容并包的人文底蕴才是上海迈向海洋时代的表现。而体现上海“倾海南下”这一区域非奉贤莫属。奉贤拥有13公里长的江岸线和绵延31.6公里的海岸线,贯通奉贤境内的金汇港是上海最大的内河河道和最宽的水上景观线,北接黄浦江,东连中心城区。在上海海洋时代来临之时,奉贤由上海的“后卫”变成了“前锋”。奉贤海洋文化(与其它文化相融)1、“通江达海”的地理形态是奉贤海洋文化的空间特征2、贤人文化与海洋文化一脉相通3、海洋渔业,滩涂围垦、东石塘,海湾风力发电场等都是海洋文化的外在体现4、游艇文化,海洋文化的最佳载体5、灯彩、皮影戏、小调等民间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海洋文化农耕文化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农耕文化是一种特殊文明的标志,一个民族文明发达程度的象征。农业文化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奉贤是上海郊区的农业大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5℃,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日照时长高湿期和多雨期一致,对发展农业生产和动植物生长非常有利奉贤的生猪、禽蛋、奶牛、常规畜禽养殖业居上海之首奉贤被划为上海二十一世纪现代农业区重点发展特种养殖业地区。奉贤农业“水培”牌生菜“高榕”牌青花“华日”牌结球”上禾“牌梨枣”海光“牌冻南美白对虾、冻南美白对虾虾仁”奉叶“牌上海蜜梨”丰科”牌蟹味菇、杏鲍菇”丰禾“牌西瓜奉贤的农业特产:十大农产品品牌:奉贤农业文化2、乡村旅游1、已形成的农业产品品牌3、农业文化集中体现:现代农业园区4、若干农村民间文化形式(山歌、滚灯,小调)贤人文化《说文解字》:贤,多才也。贤人,即德才兼备之人,贤士因为读书明理,能力因知识而突出,思维因知识而开阔,因此在传统社会里最终形成一个阶层1、“贤”之“殊途同归”:儒、道、墨、法等等不同学说流派并存共生。但在归宿即最终目的上则是共同的----积极入世,有所作为。2、“贤”之“儒道互补”: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痕迹与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印记的融合。奉贤是上海各区县地名中,唯一具有文化含义的。传说当年孔子的徒弟--言子(言偃)东游至现在的奉贤,筑坛讲学,一时间学风蔚然,逐渐成为“滨海文墨之区”,后人为纪念言子的功德,所以将此地命名为奉贤,取“敬奉贤人”之意。故古城青村有言子祠堂;衢道又有奉贤一街。“汉光瓷艺”、“京剧服饰展”等虽然不是奉贤土生土长的文化,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它。作为奉贤新兴的特色文化艺术,有利于提升奉贤形象,这也符合奉贤崇奉贤人的文化传统。贤文化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