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总结2014032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自然灾害复习提纲(201403)1、形成自然灾害的条件:一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受灾体。2、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的强度和受灾体的易损性,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作为衡量灾情的标准3、主要自然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二是北纬20°--50°的环球自然灾害带。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③气候复杂多变,不稳定。-----旱涝灾害(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滑坡、崩塌、泥石流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一、中国的地质灾害*1.滑坡发生条件A、岩体比较破碎;B、地势起伏较大;C、植被覆盖较差多发地区: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不仅破坏了地面的结构,损毁了植被,而且使破碎物质增多。*2.泥石流发生条件:A、地形陡峻;B、有丰富的松散物质;C、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D、植被覆盖较差分布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且降水或冰雪融水丰富地区,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西南横断山区,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区***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异同点:异:是否有大量水流的参与同: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的动力是重力;③危害与破坏性基本相同;④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其发生的诱因;*3、地震发生条件:A、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断裂带上;B、地壳活跃;C、人类不合理的工程建设诱发。(一)地震1、分布:①规律: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②中国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是我国东西构造的地质分界线2、中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地震2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边缘。或位于板块内部的断裂发育地带。②不合理的人类活动3、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和环境破坏,可能会诱发次生灾害(滑坡、泥石流、疫情等)4、措施:①工程性措施:加固房屋,增强建筑物的抗震系数。②非工程性措施: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制定相应法规、政策,设立应急预案;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包括防震准备、室内室外避震方法、震后自救互救)(二)滑坡、泥石流1、时间分布:滑坡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多发;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2、空间分布: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多发3、重灾区:西南地区4、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牧场、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堵塞江河,破坏环境;5、思考:为什么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自然原因:①靠近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岩体破碎;②该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区,地势起伏较大;③夏季降水充足,多暴雨;人为原因:①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山区,破坏植被;②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④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6、防止措施工程性措施:①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②进行岩体改造和疏排水工程;③加固稳定变形土体;④建立护坡、挡墙;非工程性措施:①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监测、预报系统;③建立健全政策法规;7、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跑。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流弯曲、汇合处。二、中国的水文灾害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度的江河两岸,尤其是江河中下游地区。形成因素:一是气候因素:降水时间长且集中;二是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城区地面硬化,下渗少)。三是水系因素: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汇水速度快。(前两点为涝渍成因)(一)洪水灾害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2、多发区:从气候看:东部季风区;从地形看:河流的中下游平原3、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4、类型:暴雨洪水(危害最大)、融雪洪水、冰凌洪水5、暴雨洪水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强度大或持续时间长;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③台风的影响;④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⑤水系支流多,汇水面积大;⑥河道弯曲(荆江河段),⑥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6、危害:①淹没农田,造成减产甚至绝收;②破坏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系统等;③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7、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还林、还草;兴修水库;修建堤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增强人们对洪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健全减灾防灾政策法规。8、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自然原因:①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②阶梯的交界处多山、迎风破;③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东部临海人为原因:①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②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河湖蓄洪行洪能力3差;③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人口、城市、财产密度大。9、洪水应急措施: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质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警惕和防止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二)风暴潮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引起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特点是来势迅猛;温带气旋引起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特点是比较平缓。1、分布:从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是台风风暴潮:长江口、钱塘江口、珠三角、台湾、海南。北方海区沿岸主要为温带气旋风暴潮。2、成因:台风引起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9月最为集中;温带气旋引起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3、危害:①破坏生产生活设施;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③破坏资源环境;④影响沿海养殖和捕捞。4、措施:①建设防潮大堤,营造沿海防护林;②保护红树林湿地,严禁采挖近岸珊瑚礁;③加强监测、预报。三、中国的气象灾害(一)旱灾世界:干旱多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地区,如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1、干旱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2、旱灾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3、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4、中国四个旱灾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江淮地区(伏旱)5、中国旱灾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东部季风区。6、为什么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①夏季风的变率大,导致降水不稳定;②夏季风气温高,蒸发强烈,使干旱频繁;③东部季风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水的需求大,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7、思考: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自然原因: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快。③枯水期地表径流小。人为原因:①春季正值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需水量大;②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③过量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水质变坏。危害:导致农业灾害重,工矿、城市受旱灾危害大。应对措施:工程性措施(开源和节流):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植树种草。非工程性措施:加强监测、预报、预警;(二)寒潮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所到之处,短期内气温聚降、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沙尘、暴风雪等恶劣天气。1、影响的范围及路径:①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②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③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移动。2、危害:①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秋、春危害最大)——强降温、大风、雨雪、霜冻;②影响航行的船只,摧毁建筑物——大风③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大雪、冻雨3、利:冻死害虫;带来雨雪,改善土壤墒情等4、措施:①加强监测、预报、预警;②农业采取防冻措施;③牧区做好牲畜的防寒防风工作。(三)台风**1.热带气旋的成因(发生条件):一是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二是有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至雨;三是地转偏向力的影响。**2、世界上最多的地方是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3、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41、我国台风灾情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2、重灾区:广东、福建、海南、浙江、台湾原因:①我国东南沿海是台风主要登陆区;②经济发达,人口、经济、财产密集;4、危害:毁损船只、建筑;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资源和环境;引发次生灾害,在沿海地区引发风暴潮、洪涝,在山区引发滑坡、泥石流。5、应对措施:及时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四)沙尘暴1、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①春季大风日数多(快行冷锋天气影响);②气候干旱,降水少;③地表植被稀少等。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樵采;③过度开垦。2、危害:破坏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治理措施:工程性措施: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非工程性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3、华北地区多气象灾害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②冬季风通道,寒潮多发;③临近沙源地,沙尘多发;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低。人为原因:①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倒灌。自救与互救: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四、自然灾害的防御非工程性措施: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加强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加强公民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工程措施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如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通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岩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直接相遇。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如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