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说课稿完美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轼词两首》。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一、说教材《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这个单元是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两首词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因为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和人文,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和能力: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2、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梳理文脉,分析结构及局部思路;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二、教学方法本课拟采取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由在于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三、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良好的课堂效果源于学生较好的学习方法。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的思维。3、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相关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四、教学过程1.预习。熟悉重点字词2.讲授新课(1)导入新课首先我会先进行背景导入法,让学生了解苏轼生平及其词的创作面貌。导入语设计: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第二,通过对作者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能让同学们更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2)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将两篇词分开讲解,从了解写作背景开始,对词作品读涵咏,然后进行整体把握,主要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注重作品的创造性解读。1.《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有助于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介绍这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由学生诵读,检查课前预习效果,之后由教师范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lěi)/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huāfà)。人生/如梦,一尊/还酹(huánlèi)江月。通过作者景物描写,咏史用典,以及情感抒发时一些问题以及教师解答,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用典的自然贴切以及这首词所要表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在品读鉴赏过程中设置以下几个问题:①.词的题目为“赤壁怀古”,大家找一找,词中都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观?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你觉得它好在何处?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写得最好,那么这一句究竟好在何处?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④.从题目“赤壁怀古”可知,作者游赤壁的目的并非看景,而是怀古。那么面对如此磅礴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⑤.提问:作者如此深沉的感慨后面,隐含着怎样的一种情感?他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⑥.为什么单单怀周瑜?⑦.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⑧“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该怎么理解?⑨那么你觉得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2、《定风波》2.《定风波》(1)介绍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初步把握词作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鉴赏品读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作者的无拘无束的性格特点,体味其从容淡定的人生境界可以设置以下问题:①提问: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有什么作用?②提问:那么,除此之外,小序还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有用的信息?③提问:苏轼说自己“独不觉”,那么雨来时,他的反应究竟是怎样的?④提问:从这几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提问: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看待苏轼在雨中“吟啸且徐行”的?提问:风雨中苏轼不仅从容不迫,还表现出无尽的浪漫和潇洒。为什么苏轼能达到这种境界?提问:若是指这次雨中的装扮,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性格?若是隐喻走过一生风雨时艰难的条件,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人生经历?提问: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人生境界?提问:作者是怎么感觉到寒风袭人的?提问:出行是“竹杖芒鞋”,出行前还要喝酒,这“吹酒醒”的描写对我们解读苏轼其人有无帮助?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那时候天气出现了变化,雨住太阳出。那么,天气变化后作者的举止、神态和心态有没有变化?提问:但他有一个动作很有意思。“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看到风停雨住,斜阳相照,他特地“回首”看了一下刚才下雨的地方。对这一“回首”,你是怎么理解的?提问:从淋雨到天晴苏轼的心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课堂小结。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出发,折射在词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也反映出苏轼其人性格的闪光点。3.作业布置。反复深情诵读课文,并进行相关名篇的知识扩展。五、说板书设计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苏轼词两首1.《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所见大江、故垒、乱石、惊涛怀古所思三国时代英雄周瑜(反衬)心中所感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壮怀难酬的伤感2.《定风波》序的作用性格特点:喜好自然,无拘无束人生境界:从容淡定,悠然宁静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