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调研——曲水亭街摘要:郦道元在有名的《水经注》中写道:“历祠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寮宾宴公私所粹其上……”流杯池就是今天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东流便为曲水河。居民沿泉建宅,久而形成曲水亭街,原来的曲水亭街文人荟萃民风淳朴,1958年,政府改建曲水亭街,平了关帝庙拆除曲水亭如今的曲水亭街流觞的风俗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随着济南的丰富的传统泉水文化广传中国内外,吸引了各地的海内外游客的到来,济南老城变成了一座标本,供人欣赏把玩。曲水亭街延绵的泉水,传统的老民房,优扬的曲调淳朴的民风,被当做最好的范例“保护性”开发,政府所代表的公共权力介入的加强和原有居民的私有权力碰撞摩擦,必然使得原来的生活模式被打破,这种影响会体现在居民的活动空间、民居的布局形态、周边的业态结构、群体的构成等等。面对如今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传统的业态和生活气息显得弥足珍贵,是我们一直希望保留与传承的,传统与城市化的碰撞磨合,诞生出了像曲水亭街一样的产物,显示出新的特点与矛盾,这种特点与矛盾值得引起我们的分析和反思。关键词:曲水亭街权力传统城市化矛盾曲水亭街原本只是济南老城中一条普通的居民生活街巷,建国改造以后,现在商业是曲水亭街重要的构成部分,周边发达的商业中心,也使这成为游客休憩的重要之地,所以旅游业也成为难以分割的一部分,曲水亭街现在更貌似一个小型的商、居、旅为一体的综合体。前期调研分析1、基底关系:名士豪庭小区曲水亭街周围片区佛山苑小区将曲水亭街与七八十年代的佛山苑和新式的名士豪庭的基底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济南小区的模式转变,曲水亭街是代表性的四合院生活空间,佛山苑在建造时明显的有营造这种传统空间的意向,尽可能的形成一种内向型的庭院的空间,发展到名士豪庭,由于超高的容积率和建筑的高度,选择这种板式的排法,基本没有通过建筑直接围合的院落,更多的是通过小品和植被来营造空间。2、泉水分布形态:3、泉水与建筑的关系:4、泉水与院落的关系:5、泉水分布与院落交通的关系:芙蓉泉相邻关系位于一边位于一角位于中心相交关系包含关系王府池子曲水亭街曲水亭街的水系主脉络是由大明湖流至王府池子和珍珠泉,芙蓉泉和王庙池是一些支流所联系,这样形成的水系网络,联系着家家户户的生活。表格引至论文《济南旧城区聚落文明特征和保护性研究》作者:孔祥娜6、曲水亭街周边建筑类型:临街建筑主要集中在芙蓉街一带,主要为商铺,1至2层,开间3至5间,坡顶灰瓦,屋脊高起。外型造型属于封建时期的风格。文物建筑主要指的是山东府学文庙及关帝庙,府学文庙是一片雄伟的建筑群,包括棂星门,照壁等。民居建筑主要是民居的宅院,多为清末至明初建造。土木结构,石砌墙面,沿居住街巷一字排开,多为一进院。7、曲水亭街周边设施服务配置与交通:8、曲水亭街周边公共活动空间:9、曲水亭街周边公共权力的形式:曲水亭街周边卫生、学校等服务设施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基本的需要,周边的商业氛围兴盛,毗邻芙蓉街,相接泉乐坊,距离大明湖公园也很近,居民的衣食住行都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周边交通便利快捷,而内部呈现的是原有的济南小街小巷的空间,道路尺度对比强烈,快车道弥补了街巷的交通堵塞,街巷的曲水流觞的趣味性也弥补了人们对于快车道的乏意。曲水亭街的公共空间呈现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民居围合而成的,这种空间亲和性强,不存在压抑感,一种是宗教性的场所,面对这种空间会不由的苍生敬畏感,人的行为会自我约束,最后一种是政府性质的活动空间,由于尺度巨大和氛围压抑的,往往会有拘束不自然感觉。公权力分别以宗教、政府和居委会的形式存在,约束规范的着这里的行为和活动,大尺度的广场,宽阔的街道都是公权力的体现。私权力萎缩于居民的院落,小街小巷之中。卫生所学校主干道宅路政府性居委会政府宗教宗教性民居性10、曲水亭街周边边界关系:引发反省的矛盾及其产生原因商业办公待建区商业界线行政界线新旧界线传统民居由图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民居所代表的私权利正一步步被公共权力所侵蚀,右图边界线显示出了私权利的被肢解和分割,原有的的私密空间被迫打开趋向于公有化,而且面对新兴商业建筑及办公的建筑高度,被保留的的传统院落空间的私密性也难以得到满足。矛盾一: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民居建筑慢慢的显示出它的不足之处,结构的破坏,外形的衰败外加空间的狭窄和采光通风的不足,都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所以曲水亭街的住区并不是那么的让人满意,更多的人在寻求着改善,但是,政府所代表的公权力不希望原有的建筑形式和生活特色被改变,以满足其所希望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拆迁时减少拆迁费用,使得居民即使在建筑空间满足不了需求的情况下也难以对建筑进行改造,建筑垂直方向上的加建容易引起外界人的注意,所以,更多的人选择的是在私有的院子中进行加建,这是一种在公权力的监控下迫不得已的行为。矛盾二:原有居民对私权利的述求转向与公共空间,而对于周边的公共资源却大量的被政府和游客所占据,还有一部分被商业空间所取代,公共空间缺且散,似乎只有在大明湖公园才能得到释放,原有居民的平常的生活行为被人为的“艺术化”,处于大众的视野当中,生活发生了改变,所能做的就只有慢慢去习惯。建筑内部空间供不应,希望追求的更多的生活空间。建筑垂直方向上的发展受限,不得以只能减少生活的院落空间,而对私权利的述求只能转向室外公共空间。居民的应对策略:加建房屋占用公共空间我的应对策略:针对现有的矛盾,我认为主要原因起始于最开始的整体规划之中,老城片区的功能规划未能处理好,旅客的观逛流线与原住居民的生活流线杂为一体,各自的独立性过于的微弱,这样的处理虽然能够丰富整个片区的商业活力,但在维护原有的生活形式上和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上却大大折扣,旅客的到来激发起各处的小商业点,原有的居民的迁徙又引起居住建筑向商业建筑的转换,而小商业点又是为事先得到规划,导致流线更为的错综复杂,互相影响。流线的区分虽然有可能会导致片区商业活力的减弱,但是却更能延续传统生活方式的原滋原味,现在针对老城片区的改造,往往大刀阔斧,拆旧纳新,新旧混为一体,放眼望去尽是假古董,前期的整体规划若是商业观光,居民生活的流线分割的明显一些,整体片区的商业价值能够延续更长的时间,能够减少居民公共空间的占有,维护居民生活的私密性要求。而对于老城区人群的增加与居住面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建筑师介入方式来解决,在保留老建筑的建筑形式下,替换原有破损的结构,重新安排建筑的功能使用,精细化设计老建筑的功能空间安排,在建筑群落的空间处理上,可以整合院落空间,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对于老建筑的加建,我相信在如今的社会去寻求一种既能满足居民生活空间的增长,又能维护原有的街巷空间感觉的应对策略是完全存在的,只是要求我们去挖掘,而对于现如今只为维护带来的商业利益而采取的“保护性”开发,不顾居民对生活空间增长的需求,强力的压制对老建筑的改造,必然不是长久之计,当生活的居民越来越少的时候,后期所需求的建筑围护与修护的消费将是更加的庞大,公与私的置之不理导致整体片区的衰败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