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平面镜---知识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3.4平面镜总结人:郝伟日期:2015、11、23班级:姓名: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1.实验器材:茶色玻璃板(相当于平面镜)、两个相同的物体(如蜡烛、跳棋、干电池和粉笔)、白纸、刻度尺、铅笔、支架(或橡皮泥、木夹子、书夹子)、光屏、打火机。(1)选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若有3mm和2mm厚的玻璃板各一块,则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原因是:玻璃板的厚度对所成的虚像有一定的影响。(3)选用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4)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5)实验中,支架(或橡皮泥、木夹子、书夹子)的作用是:固定玻璃板。此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玻璃板应与水平面垂直。(6)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7)实验中,选用白纸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8)小华选择两支蜡烛,小明选择两只棋子,请针对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他选择的理由:小华的理由是点燃的蜡烛像清晰(或小明的理由是作为物的棋子大小始终不变)。2.进行实验:(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2)点燃蜡烛A,看到它所成的像在镜后(选填“镜前”或“镜后”);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反射(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等效替代法”:用蜡烛B替代蜡烛A的像来与蜡烛A比较大小)(3)将蜡烛A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靠近(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实验中,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过了一段时间,蜡烛A变短则A的像的大小将变短。(5)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接收到像(或看不到像),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在像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可能(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图2中放在“烛焰”上的手指不会(会/不会)被烧痛。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现将一块和镜面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3所示),这时她仍能(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6)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7)在寻找蜡烛A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若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图1图2图3木板2(8)有人在实验中发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总是略大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测量时没有考虑玻璃板的厚度。(9)为证实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应采取的操作: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10)使蜡烛A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不合理,理由是:两组数据太少,不能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正确做法是: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的普遍规律。(11)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但看不清跳棋的像。请你想个办法看清跳棋的像:用灯光照亮跳棋。(12)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面的实验不能(选填“能”或“不能”)进行,理由是:平面镜不具有玻璃板的透光特点,不能同时观察到镜前蜡烛的像和镜后的蜡烛,无法确定像的位置。(13)实验时,应使玻璃板面与纸面保持垂直。若要检验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你的方法是:移动后面的蜡烛看与前面蜡烛的像是否完全重合。二、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作图的几个注意事项:1.作图痕迹要保留2.辅助线用虚线画3.虚像要用虚线画4.垂直符号要标明巩固练习1.(1)如图甲所示,画出点S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示意图。(2)在如图乙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3)如图丙是物体AB在平面镜前所成的像为A'B',画出该物体。2.(1)如图甲所示,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画出平面镜的摆放位置。(2)在如图乙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MNA'B'B“对称法”作图A'B'甲乙丙ABA'B'甲乙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