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过程:指传授和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教、学、练(炼)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2.体能:指有关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如脉率、血压、肺活动等)。3.运动技能: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4.完整法: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5.体育课密度: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6.学校体育学: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7.教养:指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和规律,并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技巧。8.终身体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9.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10.竞技运动: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和挑战性、娱乐性及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11.同化:人体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并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合成为人体新的组成部分,或转化为能源物质贮存于体内。12.异化:人体本身原有的组成成分不断分解,能源物质不断消耗,放出能量供人体利用。13.体育教学手段:广义的体育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狭义的体育教学手段,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14.体育知识:人们对于体育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5.运动技能: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综合动作,而非某一环节)16.个性的概念:指个人所具有一定心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7.全年度体育教学工作:也称学年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以年级为单位,按照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的。18.心率测定法:一次课中按时间间隔多次测定学生的心率次数19.心率指数=课中平均心率/课前安静心率20.单元教学工作计划:把某个年级某项主要教材内容,按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确定的课次顺序,安排出每次课的目标、要求、重点、难点,以及教与学手段的教学工作计划。21.体育教学工作考核:指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和对教师教学工作态度与质量所进行的检查和评定。22.课外体育锻炼:指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等目的的身体活动23.社区体育:指学生参加的由其所居住地区(或邻近地区)的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通常是指学生参加的由所在地的文化娱乐场所、青少年文化宫、体育场(馆)等组织的体育活动。224.课外运动训练:是利用课外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和爱好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25.学校体育管理: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采用最佳的手段和方法,遵循学校教育和体育的基本规律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实施、检验的过程26.学校体育行政法规:指为了保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保证每一个学生能享受应有的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而由国家教育、体育及卫生等行政部门制定并由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一系列条例、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27.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指在研究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为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而设计、拟定的具体行动方案。28.教育:指受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形成特定的个性品质,包括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情感、美感等。29.全面性原则: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从而促进身体形态、功能、体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各种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30.体育教学过程: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31.身体素质:指人体在身体活动中,各器官系统表现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的机体能力。32.变异: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33.体育课的类型:指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所划分课的种类。34.体育课的组织:指为实现课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各种合理措施与手段。35.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肌体的刺激程度。36.体育课的评价:依据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教学质量进行定性定量的价值判定。37.课外运动竞赛: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38.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39.情绪:指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态度、体验。40.意志:学生根据自身确定目标,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心理过程。41.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约,也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42.学校体育功能: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43.适量性原则:指在体育教学中,科学、适量地安排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使学生承受恰当的生理负荷。44.体育个性:体育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习惯等。45.持续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期、学年发展学生体能的持续性,还应考虑学段与学段之间的衔接,确保学生体能发展的不间断性与持续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46.健康性原则:指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要以健康为前提,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健康,提高技能,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势和健康卫生习惯。47.体育教学内容: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教育者按照育人的要求,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精选出来的体育知识和技能。348.重复法:指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式。49.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包括体格、体能、适应能力)。50.变换法:指在体育教学中为发展学生体能所采用的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和动作的要素以及动作的组合等情况下,进行锻炼的方法。51.持续法:指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不间歇地进行练习的方法。52.间歇法:指根据对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方法。53.循环法: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和负荷,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的轮换,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54.综合法:指重复法、变换法、持续法、间歇法等各种发展体能的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的方法。55.讲解:叙述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的有关事实、现象、定理、定律的方法。56.讲述: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述事件、过程及其结果的方法。57.讲演:教师借助于语言与非语言的形式,完整系统地讲解事实,而且深入分析与讨论事实、事件、定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58.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或利用幻灯、投影、录象等设备的演示,使学生获得或巩固体育知识的方法。59.讲练法:将体育方面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结合在一起的方法。60.语言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61.直观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62.分解法: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63.预防与纠正错误法:在动作技能教授过程中,针对学生形成与掌握运动动作中产生的错误动作及其原因,预先在教授中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措施,防止出现和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64.游戏法: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方法。65.竞赛法: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66.启发诱导法:遵循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关系,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67.学导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68.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指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等。69.不合理时间:课中的时间,消耗在教学和教学辅助无关的方面均为浪费时间,即不合理的运用时间。70.心理负荷:指在课中学生心理上所承受各种刺激量与强度的程度。71.课时计划:又称教案。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单元教学工作计划,针对班级具体情况而编写的每次课的具体执行计划,是教师上课的直接依据。72.重复训练法: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73.变换训练法:练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变换练习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474.持续训练法:在相对较长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无间歇的连续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75.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76.竞赛训练法: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2、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3、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4、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5、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