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新课标Ⅲ卷详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7全国新课标Ⅲ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1.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巧思妙解】以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剪纸为载体,考查区域定位、区域特征——自然及人文特征,体现核心素养立意及立德树人理念。第1题,判断景观反映的区域特征,图示显性信息是江南民居景象:河流、桥梁、船舶,岸边的垂柳和飞燕,临水而建的江南传统民居。故排除四川盆地和华北平原;珠三角地区虽然多雨,但不是图中的民居,故选C长三角。第2题,考查该地理景观形成的自然条件,集中在地形和降水两个方面。利用上题判读的结论,可以推断当地地势低平,降水丰沛,选B。而给出的其它三个选项,可用图示景观逐一排除,沟壑纵横,降水集中,反映的是黄土高原;地形封闭,排水不畅,反映的是东北平原;山河相间,降水均匀,反映的是横断山区。第3题,考查该区域的文化景观——地方戏曲,从剧种名称即可判断。川剧无疑就是流行于四川盆地,豫剧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粤剧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剩下的越剧——形成于清朝末年,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已经成为仅次于京剧的大剧种之一。其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的浙江绍兴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故选D。1.D2.B3.D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的主要客流集散地。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4~6题。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5.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6.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该题组以某城市地铁线路为背景,通过材料中呈现的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文所给出的信息,判断影响城市地铁综合服务等级高低的主导因素;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地铁站点沿线区域的城市功能分区;进而推测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具体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原理和规律,判断推理地理事物和识别地理空间格局的能力。【巧思妙解】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第4题,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地铁站点的外部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在4个选项中,A和C选项都属于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可以直接排除。B和D选项属于外部公共服务设施,但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与周边的环境质量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所以D排除。而真正决定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就是周边的人流量。5.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第5题,考查的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判读和推理。根据甲、乙、丙地铁站点所处区位和图中甲、乙、丙地铁站点的综合服务等级,可以看出甲、乙、丙站点靠近该城市的某条大河边,综合服务等级甲站点为一级,乙、丙站点为二级,都属于综合服务等级比较高的地铁站点,说明该区域周边的人流量非常大,三个站点沿线距离在5千米左右,由此可以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可能是中心商务区,而大型住宅区和产业园区一般不可能布局在该区域,森林公园的人流量不会那么大,B、C、D三个选项可以排除,故A选项为正确答案。6.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第6题,主要考查“辨识地理空间格局”能力,考查的内容是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有同心圆、多核心、扇形、条带状等多种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空间被一条大河分割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城市空间形态既不是沿河流呈条带状延伸,也不是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故B、D选项可以排除。再根据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可以明显看出,在大河两岸所在的区域内各有一个等级比较高的核心,由此可以推断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而不是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A选项可以排除,故C选项为正确答案。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该题组利用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份浮游植物个体数量的调查数据绘制而成的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图,重在考查考生对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1)问题表征:能根据材料和题干信息清晰表征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产生分布规律的原因;(2)理论建模:考生提取题目材料信息——长江口、8月份为汛期、海域水体含沙量和营养盐自河口向外海方向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已有知识——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光照、水分和营养盐,构建水体含沙量、光照、营养盐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模型,判断冬季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3)应用迁移:与夏季相比,在冬季,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相关的变量发生了变化,考生利用水体含沙量、光照、营养盐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模型,判断冬季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第7题,考生依据图示,根据图例即可归纳出该海域8月份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最靠近河口的10~50单位,向海外方向依次递增到1000~5000单位,自西向东呈现递增趋势,答案为D。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第8题,题目材料提示:“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在图示海域空间尺度比较小的情况下,其水温和到达水面太阳辐射差别不大,不会是影响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而8月份为长江的汛期,径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和丰富的营养盐,相对来说离河口越近的海域其营养盐越丰富。如果营养盐是主导因素,那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应该是从河口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小,这与调查结果的事实相矛盾,因此不是主导因素。另外,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除了需要营养盐外,还必须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可以推断与浮游植物实际接收到的光照量有关。在纬度位置相近的情况下,到达水面的太阳辐射量差异不大,那影响浮游植物接收光照量多少主要与水体透明度有关,在营养盐满足浮游植物生长的情况下,即水体透明度越好,光照越充足,越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因此选C。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第9题,到了冬季,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弱和水温的下降,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与夏季相比受到抑制,其浮游植物总数量也随之减少。同时,冬季为长江的枯水期,径流携带的泥沙减少,其水体含沙量的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受水体含沙量主导的区域也向陆地方向移动。因此,到了冬季,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答案为A。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据此完成10~11题。10.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C.丁丙甲乙D.甲丙乙丁11.当天可能是A.4月28日B.6月28日C.9月2日D.11月2日【巧思妙解】该题组通过地球上不同纬度在同一时间不同季节(气候)特征的描述,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具体考查了纬度和季节的判读。第10题,首先从丁的信息中推断,丁所处的地方此时是“黑夜漫长”,即是极圈范围内的极夜现象;又向北望去而不是向南望去,可以看到极光,,说明丁所在地区一定是北极圈范围而非南极圈,且在时间(季节)上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说明甲地处南半球;由此可以选出B选项。但再看乙与丙,乙临近冬季,而丙接近入秋季节,说明乙的纬度较丙高,也验证了B选项的正确。第11题,由第10题判读出的北半球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可选出D选项即11月2日。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6分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6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6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6分)(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6分)(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6分)(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第(1)小题,指令词是分析,要求答案有因果,不能仅是结论式的语言;限制词是“气候角度”,要掌握农业气候资源的内涵,明确从气候的哪些方面答题;中心词是“日光温室原因”,要掌握日光温室工作原理—改善气温、热量、湿度、水分等条件。气候资源光照热量气温降水日光温室光照热量气温湿度水分依据区域图示、降水柱状图和最低气温曲线图示,获取隐性信息如下:冬季最低气温8摄氏度以上,冬季温和,日光温室勿需人工增温,即可满足蔬菜、瓜果生长;全年降水稀少,当地尤其是夏季干旱且蒸发量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晴朗干燥天气),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使滴灌技术发挥最佳效果,也可节约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果。第(2)小题,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审设问时,注意:时间是20世纪70~80年代、温室生产的农产品、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等限制性的关键信息。审文本图示信息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劳动力工资相对低,农产品成本低地中海沿岸位置较该国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纬度偏低,热量条件较好,生产的反季节蔬菜可提前上市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加温,生产成本低。第(3)小题,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明确集群式发展的内涵,对应组织答案。文本信息:集群式发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