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运输类(铁道运输)专业培养计划第一部分培养方案一、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二、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三、毕业和学位要求修满本培养计划规定学分并符合《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要求的学生,可获得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毕业要求并达到《北京交通大学授予普通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要求的学生,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四、专业定位面向铁路运输行业,以交通运输管理学科和铁路运输工程知识为背景,铁道运输需求调查分析、铁路线网规划与场站设计、资源配置与运用、客流与车流组织、运输产品设计与运输市场营销、客货运输组织、运营管理与控制、运输生产调度指挥、运输能力计算与分析、运输服务、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的基础理论和工程素质教育为重点,适应铁路运输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精专业的工程教育,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铁道运输行业的工程技术教育为主线,追踪我国快速发展的铁路运输前沿理论,依托相关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并为人才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确保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处于一流水平,并不断提高国际知名度。五、培养目标培养遵纪守法,具备健全人格、个性突出,具有交通运输背景,铁道运输特色,满足铁道运输领域需要,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工程素养突出、综合素质优秀,掌握交通运输的基础理论与铁道运输需求调查分析、路网规划设计、运力资源配置、运营管理控制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具有引领铁道运输科技与管理发展潜质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六、培养标准及实现矩阵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培养标准实现如表1所示。2表1培养标准及实现矩阵方面内容培养标准实现环节或途径知识工具性知识掌握数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及软件使用、文献检索、专业研究方法等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设置微积分、几何与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英语、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专业研究方法论、文献检索等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给出相应的学分,要求在全校任选课程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掌握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设置大学物理及物理实验必修课;给出相应的学分,要求在全校任选课程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学习。工程技术知识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力学、系统工程、控制工程、材料、机械、电工电子、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等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设置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力学、线路勘测等课程。经济管理知识掌握管理学、企业管理、公共管理、项目管理、商务管理、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设置管理学以及要求学生在全校任选课程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在系统掌握交通运输行业共性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铁道运输政策法规标准、需求调查分析、系统规划设计、资源配置运用、运营管理控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有专门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设置管理运筹学、运输组织学、交通规划、交通港站与枢纽、交通运输经济学、交通安全工程、交通运输设备、铁路行车组织、铁路站场枢纽、铁路货物运输、铁路旅客运输等课程。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应用各种手段获取资料、信息,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能够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不断拓展知识、继续学习。设置理论课程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通过参与科技和社会活动得到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训练。应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交通运输(铁道运输)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建立交通运输问题的数学和物理模型、制定调查分析交通运输系统需求、规划设计交通运输系统路网、配置交通运输系统运力资源、管理控制交通运输系统运营、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及软件解决交通运输实际问题等的能力。通过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及其课程设计、铁道运输专业综合实验、铁道运输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达到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团队管理能力。通过英语学习、语言类竞赛、参加科技和社会活动、境内外暑期学校等活动,培养和训练国际竞争和合作能力。应急处置的能力初步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参加专业生产和实践活动,获得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品质以及法制、诚信、团体意识。通过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以及参加专业学习获得训练。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要求学生在全校任选课程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学习,并通过组织学生文化活动获得。3七、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1.课程体系素质专业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管理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求实创新意识等。管理素养包括管理意识、综合分析与管理决策素养、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在专业课程及课后的专业实践中培养和获得。该素养与专业的所有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完成。工程素养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在专业课程及课后的专业实践中培养和获得。该素养与专业的所有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完成。创新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在具体工作中得以体现。在专业课程及课后的专业实践中培养和获得。该素养与贯穿于专业的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同时组织科技立项、学科竞赛等方式获得体现。身心素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设置体育、心理辅导等课程。理工类培养方案165学分(必修106.5学分选修至少58.5学分)人文社科基础类45学分(必修18学分选修27学分)思想政治课程(必修14学分)英语课程(选修12学分)计算机课程(选修4学分)军事课程(必修3学分)体育课程(必修1学分,选修3-4学分)素质课(选修7-8学分)新生研讨课通识核心课(2学分)全校任选课自然科学基础类30学分(必修30学分)选修23学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类80学分(必修58.5学分选修至少21.5学分)数学课程(必修18学分)物理课程(必修12学分)自主选修10学分42.学分分配表2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课程模块课程类别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或实践选修合计必修选修小计必修选修小计人文社科基础类思想政治课886614英语课1212计算机课22224军事课0.50.52.52.53体育课13-44-54-5素质课7-87-8小计8.5210.59.55-614.5-15.519-2045自然科学基础类数学课181818物理课884412化学课小计26264430专业类专业基础课17.517.53.53.521专业课191918.518.537.5专业选修课21.521.5小计36.536.5222221.580自主选修1010总计7127335.55-640.5-41.550.5-51.5165学分分布必修比例65%选修比例35%理论比例75%实践比例55%八、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10门,共计33学分,包含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两部分内容,如表3所示。表3专业主干课程序号课程号课程名学分学时150L109Q管理运筹学(A)★464250L163Q交通运输设备A★348350L164Q交通规划A★348450L165Q交通运输经济学A★348550L166Q交通港站与枢纽A★348650L167Q运输组织学A★348750L168Q铁路货物运输★348850L169Q铁路旅客运输★348950L278Q铁路行车组织★4641050L277Q铁路站场及枢纽★4645九、辅修专业课程要求选本专业为辅修专业的学生,除修满原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外,还要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达到31学分的课程学习,如表4所示。若原专业有与上述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可由学院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认定,亦即原专业有关课程档次只有在不低于辅修专业相应课程档次的情况下,才可以被认定。若辅修相似专业,必须补修其它的专业必修或专业限选课程,具体课程由所辅修专业选定。表4辅修专业课程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类别课程名课程号必修/选修理论/实践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上机学时考试/考查记分方式先修课建议学期要求学分专业类专业课交通运输设备A★50L163Q必理3483216试百分331交通运输经济学A★50L165Q必理3483216试百分4运输组织学A★50L167Q必理3483216试百分5铁路货物运输★50L168Q必理3483216试百分5铁路旅客运输★50L169Q必理3483216试百分5铁路行车组织★50L278Q必理4644024试百分6铁路站场及枢纽★50L277Q必理4644024试百分6列车运行计算与设计50L279Q选理232248查五级5列车运行控制系统50L274Q选理232248查五级5交通运输安全B50L170Q选理232248试百分6铁路运输综合实验A50S156Q选实22周2周查五级S3第二部分指导性教学计划一、教学进程计划本教学进程计划按基本学制设计,学生可参照该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程。拟四年毕业的学生可按照该计划执行,拟提前或推迟毕业的学生可参照该计划进行调整。1.基本学制四年,每年3个学期,春秋学期为基本授课学期,原则上理论教学16周,后面安排复习和考试。夏季小学期和暑假打通为暑期学校,用于开展集中实践、国际交流、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等。春秋学期按照学期顺序从1至8编号,小学期按照学年顺序从S1至S4编号。62.理论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内实验在内,课内实验的学时主要用于安排实验项目、指导和考核,具体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践课程指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各类独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不包括课内实验,集中实践课程的1个学分按照2周的工作量安排实践内容。3.各学期学分选择尽可能均衡。每学期安排学分原则上不超过28学分,周学时不超过35学时(含实践)。基础类课程安排在前4学期完成,素质类课程由学生自主选定上课学期,尽可能在1~4学期完成。自主教育类学分在5~8学分完成。专业类课程选修时,注意课程的先后修关系,保证课程学习的科学合理。4.课程考核总成绩的记载,采取百分制、五级九段制(A+、A、B+、B、C+、C、D+、D、F)或两级制(P、F)。以百分制记分的,60分以上(含60分)为合格,取得该课程学分;以五级九段制记分的,D以上(含D)为合格,取得该课程学分;以两级制记分的,P为合格,取得该课程学分。课程按课程类别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按考试类别分为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必修主干课为考试课程,每学期原则上安排3~4门考试课程,采取百分制记录成绩。基础类课程由学校统筹安排。其他课程为考查课程,其中必修课和限选课采用五级九段制(A+、A、B+、B、C+、C、D+、D、F)记录成绩,任选课采用两级制(P、F)记录成绩,任选课不参与绩点计算。5.培养计划内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和上机学时为教师主讲或指导下的基本学时,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需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课外时间的利用数量以达到学习要求为标准。本计划中,分散实践教学的学时为学时数,集中实践教学的学时为周数(5个工作日)或天数;课程的实践学时和上机学时(实践学时不包括上机学时)根据课程而定。6.计算机课的学习,建议选修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基础(C)、应多上机练习、实际操作。以适应铁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7.英语课的学习,建议根据自己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