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献出生命的青年学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五四运动中献出生命的青年学生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学生的游行示威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虽然没有发生枪击事件,却有多名青年学生或者由于疲劳过度而病故,或者由于忧国积愤而自尽,他们以“舍个人生命,争国民利权”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五四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励着广大青年学生和民众为争取“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彻底胜利而更加英勇地进行斗争。据史料记载,全国各地至少有19名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又邢壮隽松?命,其中影响相对较大的是郭钦光、徐曰哲和周瑞琦三位同学。一是郭钦光由于参加游行示威疲劳过度,导致肺病加重而呕血病故。郭钦光原名郭书鹏,广东文昌人。曾就读于家乡的罗峰小学和广东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夏天,在儿子刚满一岁的时候,郭钦光远赴京城求学,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他是一名不畏强暴、舍生忘死的爱国学生,表现出“双重性格”――平时苦志力学、砥节砺行、沉默寡言,谈起国事来却滔滔不绝,尤其是说到近代以来中国政局腐败和惨遭列强入侵蹂躏时,“辄奋眦欲裂、慷慨激昂、悲愤不已”。五四运动时,郭钦光正患较重的肺病,但运动爆发后,他不顾同学们劝阻,积极投身其中,抱病参加了5月3日夜的北河沿北大法科大礼堂集会、5月4日的天安门集会、随后的游行示威和火烧赵家楼。关于郭钦光之死,当时的报道尤为动情:“四日之役,奋袂先行,见当局下令逮捕学生,愤然大痛,呕血盈斗。至法国医院,已有不起势。时有人告以卖国贼之狼狈相,尚能大笑以答。乃太息曰,国家濒危,政府犹以狮子搏兔之力,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日政府待我留学诸君之事,不图乃见于生斯长斯之祖国,事可知矣。因益呕血。延至七日,溘然遽逝。英年仅二十有四。时距君兄之卒,亦仅二年。君早失怙,中复丧兄,老母在堂,遗嫠在室,孩雏在抱,伤心惨目,有非生人所忍闻。求仁得仁,君或无恨。然国贼不死,山东不复。君之目,是终不瞑也。”历史上对郭钦光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于参加游行示威疲劳过度,导致肺病加重,呕血而死;二是由于在火烧赵家楼的行动中,遭到曹汝霖家人和军警殴打,受伤而死。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一些著名的“五四”人物亲历记都表明,在火烧赵家楼和痛打章宗祥时,在场的军警受命保持中立并维持秩序,均处于旁观状态,并未动手殴打学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郭钦光因遭受殴打受伤而死的说法呢?据笔者考证,这或许源于当时学生们的一种斗争策略。例如,五四运动游行示威总指挥、执笔起草“五四运动宣言”并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口号的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在1930年前后的口述文章《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中,对郭钦光的死因作了如下追忆:当时被打的章宗祥时时有死耗之传闻,刚巧北大有一位同学叫郭钦光,在这个时候死了,他本来是有肺病的,在“五四”那一天,大约因为跑得太用力,吐血加重,不久便死了。当时大家怕章宗祥与我们打官司,所以狄君武同学提议,就说郭钦光乃是在“五四”那一天被曹家人打伤至死的。毫无疑问,北京政府的卖国政策应该批判,爱国学生的正义运动应该肯定,其所采用的斗争策略也应该历史地看待和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脸谱化地描绘历史。而且无论是哪种死因,都不能改变郭钦光的烈士身份。1995年,民政部追认郭钦光为革命烈士。北京大学亦于1998年5月4日将郭钦光的英名补刻在“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二是徐曰哲由于酷日奔驰、连日演讲、忧劳成疾而病故。徐曰哲是江西吉水人,出身官宦人家,系前沪海道尹徐元诰之子。五四运动爆发之时,徐曰哲年仅20岁,是清华大学高等科的学生。他天资聪颖、人品正端,在校数年,屡列最优等,而且为人和蔼可亲、慷慨好义,同学数百,莫不友善。徐曰哲还担任了青年学生们主办的进步刊物《清华周刊》的记者,在各种进步活动中十分活跃,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被誉为“完全是一优秀之新青年也,有国家栋梁之资格”。在学生罢课斗争中,徐曰哲连日前往北京顺治门(今宣武门)至西直门一带演讲,酷日奔驰,热心救国,劳累过度,且感风寒,忧劳成疾,于5月22日在清华医院病故。三是周瑞琦由于忧国积愤,留下爱国遗书,投河自尽。周瑞琦是广西灵川人,于五四运动前十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平日孝顺友善,讲求节义。五四运动的斗争口号是“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周瑞琦眼见这些目标难以实现,为激励学生与北洋政府誓死抗争,愤而投水,殉义而死,并以北大学长的身份为学友们留下一封爱国遗书:大学诸学友并转学界诸君鉴: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琦毕业以来,十年不出庭户,罔知世事。近知和会遽停,外交又大失败,我真不知死所矣。五中悲愤欲裂,不知所云。青岛乃圣人发祥之地,乃吾国华,又用武必要之港。要塞一失,门户洞开,何以能国。我闻得诸君开会力争,决一死以作诸君之气。勉为一语,为诸君及国人告:“此次毋再贻讥五分钟热心是幸”,余不多言。瑞琦绝笔。除上述三人外,还有多名爱国学生为争取五四运动彻底胜利,以不同方式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例如山东16岁学生刘运增,得知周瑞琦殉义而死的消息后,大为感慨:“人家身为广西人,却舍得为保全山东而为国捐躯,而我身为山东人,青岛都要被日本割去了,难道却还不知道痛痒哉?!”遂投海自尽,留下八字遗书:“命投渤海,为国尽忠!”随后又有汪世衡、李鸿儒、张儒林、胡书农等青年学生为国捐躯。至于以毁体、残肢和咬指、割指、断指方式写血书表达爱国之情的学生,更是难以尽数。对于在五四运动中多名青年学生献出生命的行为,历来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不能用如今太平年代“生命重于一切”的观念来评价他们,而是要回到那个救亡图存的特定时代,客观地看待问题,更要着眼于他们为国捐躯的行为所带来的历史影响,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那么,青年学生献出生命对于五四运动的发展和胜利,究竟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呢?首先,天津学界通过悼念活动将“夺回青岛”的决心四处传播。郭钦光病故以后,受到全国各处鲜花美酒之吊祭,挽联哀辞之追悼。5月12日,天津中学以上学生5万余人在河北公园率先召开郭钦光追悼大会,规模之大为全国之最。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正中设置郭钦光灵位和遗像,花圈挽联重叠悬挂,中间还插着写有“杀卖国贼,夺回青岛”等口号的旗帜。演讲之后,学生们分班列队,走到灵位前向遗像行一鞠躬礼。继而由学生中之长于演讲者,五人一组,分路各处演讲,并散发爱国传单。只见大街小巷,无处不是学生,??“夺回青岛”的烈士遗愿四处传播,为五四运动作了广泛的动员,军警亦不敢上前干涉。其次,北京学界的悼念活动为即将举行的总罢课起到了动员作用。5月18日,北京学界5000多人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大礼堂召开郭钦光烈士追悼会,以此向北洋军阀政府示威。会场气氛悲愤激昂,正面供奉烈士遗像,两旁悬挂着“力争青岛”“死重泰山”条幅,四面墙壁上挂满了社会各界挽联3000余副。学生领袖先后登台演说,慷慨淋漓,掌声不绝。全国学联会长段锡朋的演讲尤为到位:“郭君之死,由争青岛而死,由讨卖国贼而死,故我们都尊敬他,信仰他,才到此追悼他。现在一般人每有一点误会,谓舍求学外,不能救国。不知时有缓急,事有重轻,今日何时,尚有我们伏读寒窗的工夫么?我们若是只管念书,终无争回青岛的一天。若是群起力争,或有达到目的之一日。且吾人作事既认定目标,就当拼命的做去,不要徒问结果。望同人本此牺牲,坚持到底!”一位女士登台演讲,竟放声大哭,全场皆为泣下。这时,有一名叫孟成宪的学生将自己所戴的东洋草帽当众撕碎,众多与会者纷纷效仿,顷刻间有数百顶东洋草帽被扯碎掷于台前,以示抵制日货和反对日本侵略的决心。北京学界的悼念活动为即将举行的总罢课起到了动员作用,总罢课正是从第二天开始的,继而举行了罢市和罢工。如果说“三罢”斗争是五四运动取得彻底胜利的决定性“战役”,那么北京学界的悼念活动就为其定下了“哀兵必胜”的基调。再次,济南女界悼念活动的挽联道出了青年学生为国捐躯的精神价值。五四运动由山东问题而起,山东人民清醒地意识到:日本蓄意夺我青岛,即是图谋夺我山东,即是贪婪夺我中华,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山东学生和民众的斗争情绪尤为激昂。5月24日,山东济南女子师范学校为郭钦光举行追悼大会,不但全校女生数百人悉数到会,而且全体教职员亦均列席。振铃开会后,首先由提倡国货会长王廉云女士报告大会宗旨,然后由女生代表进行演讲。演讲者道:“青岛交涉,完全失败,山东地位,万分危险。吾辈怯弱女子,别无救国之能力,惟有抱定一种决心,提倡家庭一种永久抵制日货,以为消极对待办法。”每逢说至沉痛处,全堂学生无不落泪,且有放声大哭者,足证女同胞爱国热心不弱于男子。各班女生都为郭钦光烈士制就了既催人泪下又大气磅礴的挽联,道出了青年学生为国捐躯的精神价值,成为鼓舞学生和广大民众坚持斗争的精神力量。挽联包括:“捐躯报国;杀身成仁。”“宁以义死;不苟幸生。”“痛烈士已死;恨国贼还生。”“大难未平,悲志士死多余痛;贼臣犹在,想同胞生有何荣。”“除世界大邪魔,惜哉击而未中;得天上真荣耀,总然死亦无伤。”“锄奸意在寒奸胆;爱国血溅卖国贼。”“奸贼胆寒,望望都言恨未已;英雄泪洒,潇潇易水去不还。”“破奸贼阴谋,倡士林义气;舍个人生命,争国民利权。”最后,上海学界联合工商界举行悼念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对学生运动起而援之。5月31日,上海70余校2万多名学生,联合工商界爱国人士,在西门公共体育场,追悼郭钦光、徐曰哲、周瑞琦三位烈士。上海学生联合会会长何葆仁主持追悼会,北大学生代表杨钟健报告郭钦光烈士的历史和牺牲经过,并盼望北京、上海及全国各地学界和各界爱国民众一致开展斗争,以救国家之急难,以慰烈士在天之英灵。进步刊物《五七日刊》编辑陈宝锷在演说中讲道:“爱国学生为国而死者,除郭君外,还有徐曰哲、周瑞琦二君,盼各界无负于郭徐周三君之死,务求国人坚持到底,力争烈士遗志之实现!”在追悼会上,女校学生们所唱的挽歌发人深省,令人荡气回肠:“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大好是中原。商于献地,督亢呈图,媚外无心肝。血性男子,爱国健儿,空手挽神州。城狐未除,陈东骤死,一死警千秋!”追悼会后采取了一项重要行动――学生队伍前往县商会,派代表会见了商会会长顾馨一和副会长苏筠尚,传达广大学生的意见:“国势危急,学生罢课已经一星期,于国事略有补救;惟学生能力薄弱,敬希商界起而援之。”顾、苏二位应允用罢市的实际行动援助学生,务达救国目的。接下来,学生队伍又前往上海总商会会长朱葆三住所对其进行讨伐。由于朱葆三与在外国洋行做事的儿子一起充当外国买办势力,所以他不但对学生运动不予声援,还向北京政府发出“佳电”(5月9日),附和日本方面的主张:由政府派出大使前往日本,将青岛等问题“和平解决,免贻伊戚”。学生代表寻朱葆三不见,但经反复诘问,其代表称:朱葆三业已引咎辞职,誓不再为冯妇,以后对上海商务永不过问。这就震慑了商界妨碍运动的一帮内奸,为上海商界后来开展罢市斗争争取了同盟者扫清了障碍,为争取“三罢”斗争和五四运动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献出的宝贵生命,犹如“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号角,为运动增添了浓郁的悲愤色彩,激发起其他同学和民众不屈不挠的斗志,使得反帝反封建的怒火越烧越旺,为取得五四运动不妥协的、彻底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编辑王兵)作者: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