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9年高考还有天100把握了方向就把握了高考的脉搏创新了方法就提高了备考的效率强化了落实就赢得了考试的分数方向不对,越努力越窘迫课标考纲高考试题说明教材高考命题的依据高考备考的抓手一精研细磨精确方向冲刺高考研究考题研究考纲研究课标研究现状课标分析(1)课程目标: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2)课程结构:采用通史加专题的组合方式呈现(3)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内容有所更新(4)课程评价:依据学生学习阶段分层次评价(5)增加教学示例、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6)加强革命传统教育。(7)重视史学理论的考察。课标变化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标分析考试变化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一)关联历史纵横,增强时空观念(二)展开多向思维,强化历史解释(三)搜集情境史料,成就实证意识(四)巧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现象(五)挖掘史学精髓,培育家国情怀(一)关联历史纵横,增强时空观念42.(2017年全国卷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4时间中国外国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二)展开多向思维,强化历史解释27.(2018年全国卷1)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9.(2018年全国卷1)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25.(2018年全国卷1)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三)搜集情境史料,成就实证意识26.(2017年全国卷1)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四)巧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现象27.(2017年全国卷1)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9.(2017年全国卷1)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五)挖掘史学精髓,培育家国情怀24.(2018年全国卷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课标分析教学变化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分数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考纲分析2017/18-19年考试大纲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高考历史考什么?①“脱”教材:②“拓”教材:③“托”教材:命题“脱离”教材,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来实现,不再拘泥于教科书的表述。如大量引用文献摘录、图表数据、历史故事、历史报刊、名人引言、著名演说辞、历史地图等不同样式的历史材料。命题“拓展”了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已有观点从全新的角度再认识来实现,从而追随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中对中学历史有影响的部分。命题的承载点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命题的答案是“依托”教材的,它通过针对问题把材料和教材有积结合并尽可能地有教材的言语表达来实现,在看了答案后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试题分析高考试题如何命制?姜钢(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刘桔(教育部考试中心党委书记)联合发表《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刊载于《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3日第5版)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的核心功能是什么?高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聚焦“立德树人”,上好“一课堂”,着力凸显价值引领;注重“服务选才”,做精“一把尺”,全面提升选拔效能;积极“引导教学”,树好“一面旗”,大力助推素质教育。命题如何聚焦“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高考命题将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而是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社会到个人,从理想到实践,环环相扣,融会贯通,聚焦时代使命。——姜钢一、是从历史到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二、是从国际到国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三、是从社会到个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四、是从理想到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第一,在高考命题上,将增加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高考通过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第二,高考命题将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高考试题设计将更加注重素材选取的普遍性,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深入思考,整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和结论。第三,高考命题将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高考命题不能理论“空对空”,而要考查解决现实问题。应用性,主要体现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高考命题将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考试题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命题如何注重“服务选才”,提升选拔效能?命题如何“引导教学”,助推素质教育?“文科综合体现学科素养导向,引导教学深入探索。”文科综合将注重创新试题设计、挖掘时代主题、构建问题情境,突出学科所独具的思维与分析方法。辨析历史事实、叙述历史过程、总结历史结论、解读历史现象、论证历史观点等。比较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刊载于《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25日)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成绩如何用?试题谁来命?高考是素质教育的正向指挥棒(不是唯分数、唯升学的指挥棒)高考全流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涵盖体系设计、标准建设、命题实践、成绩报告)高考主要考查“4点4性12方面”(是内容、是要求,更是方向)高考命题教师队伍要完善学科机构(国家规定高中课程的学科教师都要有)成立高考内容改革指导委员会(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教育官员)建设新型高考国家题库,向社会征集高考试题“一体4点4性12面”的高考评价体系一体(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为什么考?)4点(考查内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考什么?)4性(命题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怎么考?)新增12面(命题方向):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要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等方面的考查和引导,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夯实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强调必备知识,避免“偏、难、怪、深”“必备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等主干知识。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均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高中历史必备知识为依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强调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所考查的知识点涵盖了中外文明、现代化历程和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重大制度、重大现象。4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在考题中的体现26.(2018年全国卷1)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32.(2018年全国卷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主要考查内容包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主流文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经济结构变迁、维新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改革开放、科技成就,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人文主义、近代世界的文艺复兴、资产阶级代议制、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十月革命、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两极格局、全球化等。4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在考题中的体现找准关键能力,支撑学生终身发展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按照认知水平由浅及深的顺序,囊括了历史思维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信息加工、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独立思考等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也包含理解能力、释读能力、时序能力、叙述能力、评价能力、论证能力、解释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与素质教育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理念相辅相成,也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创新、学会创造等在高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