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十九)李白学习要点1.了解李白及其诗歌创作情况。2.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3.深入理解李白仙游诗中寄予的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政治苦闷。作者介绍1.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地为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开元五年(717)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在湖北安陆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南山迁家山东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天宝元年(742)秋,因玉真公主推荐,被诏入京,作《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待诏翰林。天宝三载(744)春,上书求还山,玄宗赐金遣之。(4)四十四到五十五岁——十载漫游时期受北海高天师带路与杜甫相识,后与杜甫、高适畅游梁宋一带。又到齐鲁,金陵、幽蓟等地。(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报国蒙冤时期天宝十四载(755)11月,安史之乱爆发。因从永王璘系浔阳狱,后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上元二年(761),准备参加李光弼平叛,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当涂(今属安徽)族叔李阳冰家。2、李白思想的复杂性天才:才思敏捷,斗酒诗百篇。狂放:谪仙、诗仙、酒仙。平交王侯。苏轼说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以布衣为皇帝召见。世界观复杂:入世、隐逸、求仙、任侠集于一身。非凡的天才,非凡的性格,非凡的经历,复杂的思想儒、道、游侠三家思想并存李白故里李白纪念馆3.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表现自我、反映现实歌颂自然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国力,也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4.李白诗歌艺术特征李白的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强烈的抒情和自然景物的“人格化”,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巧妙加工,构成绚烂瑰丽、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的艺术形象。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风豪放飘逸,,语言风格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体裁方面,李白是七言歌行的巨匠,五、七言绝句的圣手。文本解析题解:古风李白《古风》共五十九首,非一时一地之作。最初每首诗的题目并不称《古风》,这五十九首诗可能是后人编集时组合在一起的。“古风”作为古体诗的别名当始于李白。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第二年的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李白目睹了叛军的残暴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正当叛军建号称帝,洋洋自得的时候,他用诗篇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遇仙的地点——莲花山遇到的神仙——明星仙女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诗人凭借想象描绘出美丽灵动的仙女形象。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诗人拜见仙人卫叔卿,恍惚间欲随仙而去,进入幻缈的极乐世界。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诗人俯视人间,胡兵横行,生灵涂炭。写作特点这首诗,李白用游仙的方式抒发政治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即用描梦游神仙之境界,绘缥缈灵动之美景,抒心中忧愤之情怀,形成一种独特的游仙体。写作特点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在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浪漫主义用以表达理想和愿望,现实主义用来描绘苦难的现实。作品的两部分是完整的有机体。在表现理想的时候,写得若云若雾、似虚似实,想象丰富,境界神奇,充分体现了“想落天外”的特点,在描绘现实的时候,生动、形象,自然,俨然是一幅现实生活的真实图画。思考题《古风》(其十九)描绘了两个怎样的世界?李白为何把两个世界放在一首诗中刻画?第一部分作者绘出一个如梦如幻神奇美丽的仙界。在这个世界中,仙女手拿莲花,衣袂飘飘,乘云而行;诗人在仙女引荐下拜见了仙人卫叔卿,欲驾鸿随之遨游太空。第二部分由遗世独立的幻境转向严酷的现实世界。胡兵横行,叛军猖獗,百姓被屠杀,血流遍野。安禄山占领洛阳,满朝伪官,洋洋得意,不可一世。诗人通过描写洁净美好的仙境和污秽可怕的人间表现了出世和用世的两种思想矛盾,也借游仙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游仙诗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歌赋,梁朝萧统所编《文选》列“游仙”为文学体裁之一。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艺术上,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使游仙诗更具有浪漫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