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美术、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丹阳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丹阳,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百万,下辖10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曲阿街道)、云阳街道和练湖度假区。丹阳历史悠久,有2400多年建城史,是春秋时期德者延陵季子的封疆之地,也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丹阳这方水土养育了勤劳的人民,也植出了漾溢着浓浓乡情土味、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花。丹阳民间工艺美术是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门类众多,百花齐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涌现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一批“民间工艺美术家”,现将民间工艺为主题予以推介做简要概括,以飨读者。丹阳的民间艺术,用材朴实,构思独特,表现手法精巧细腻、柔和秀丽,极富观赏性,而且各具个性特色,有的以功夫技法精深娴熟善长,有的以造型具象灵奇新鲜见胜。其中精品:正则绣——起源于丹阳正则专科学校,由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所创。它是在民族传统刺绣的基础上,以针为笔,以线为色来进行艺术创作的独特艺术品种。它打破了传统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刺绣模式,以纵横交叉、层层叠叠、长短不一、灵活多变的针法,来表现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绘画观念,以抒发情感、表达意境。正则绣的第三代传人吕存,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展览交流,并获金奖。1997年主绣了江苏省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型贺礼——刺绣《归程》。邮票拼贴画——用邮票作材料,选取邮票上的色块拼贴成画。一幅邮票拼贴画作品需用成千上万个小色块拼贴,历时需二、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拼贴的每一小块上都尽可能相应的保留着邮票的面值、文字、齿孔、图案、甚至邮戳,以突出邮票的特征,这才显出邮票拼贴画的珍贵。韩荣庆先生的邮票拼贴画“西厢记”、“菊”、“龙胜”等三十余幅作品在《集邮》、《民俗》、《中国海洋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有的已被国家纪念馆和中外知名人士收藏。刻瓷——在白胎瓷釉面上雕刻而成的民间工艺品,它以刀代笔,熔绘画、书法、金石于一炉,既表现绘画的神形气质,又有刀刻的金石韵味,极富古朴典雅的美感,蕴藏着深沉的民族文化内涵。工笔如装饰,精雕细刻,浓彩艳块,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民间工艺美术家邵同义的作品《齐白石》肖像,荣获了’98杭州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和’98北京中国首届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面塑——丹阳东南乡一带,早在清代就有面塑艺人活动,农民过年过节迎亲做寿,就要请他们来做面塑料糕团,人称“堆花团”,即用糯米或面粉做原料,配以各色颜料,然而用手捏塑成人物、花卉、飞禽走兽,使仪器具有吉祥如意的民俗观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家沈建国捏的面塑人物有鲜明个性,色彩丰富,在核桃壳内捏塑的微型人物姿态维妙、栩栩如生。他的作品参加过江苏省民间艺术博览会和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一绝大赛“,获优秀奖。中国手指画——手指画起源于唐代画家张操“以手摸绢”,但他的墨迹未流传下来,至今无法进一步究根探源。直至清初康熙年间,铁领高其佩以指代笔,有大量的作品问世,风靡一时。之后又有丹阳区域璋持有指头画法,学他的人,称为蒋派。现代指墨画有了较大的发展,杨潮现为中国手指画研究会理事,正则画院院长。他们的手指画经常参加全国性手指画展,曾发表《得心应手论指画》论著,93年荣获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丹阳泥塑——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烙铁画——该画又叫火笔画,起源于明清小商品经济发展时期,主要用于小商品的装饰,有创新者用现代的电烙铁工具当笔,以人工合成板或纸当材料,以灰、暗、黑白线条块面和近、中、远景等不同透视,再现了中国画和西画等多种艺术风格。江苏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学研究会理事张铜初先生的《白石老人》、《暇趣》以及山水人物画等作品,获江苏省工艺美术作品展一等奖。许多作品被日本、美国、新加坡、港台人士收藏。风筝——丹阳的风筝在江南具有一定声誉。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两千余年来在中国与世界各地流传不衰。近年来它的观赏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小学高级教师李锁林先生不仅自己能制作色彩斑斓的风筝,而且还带领学生学制风筝,参加各种风筝比赛。在维纺风筝节上获放飞第二名、总分第七名,在北京第二届国际风筝节上获4个三等奖,另获江苏省二等奖、创新奖、表演奖等。李锁林制作的风筝骨架精细、彩绘锦绣,具有南方特色。徒手剪字——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徒手剪字是在民间剪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徐龙泉能不打底稿,在彩纸上徒手剪出行书、正楷、魏碑、隶书、仿宋、黑体、圆头体等6种不同字体。他能剪一人多高的汉字,也能剪只有指甲面大小的汉字,字体疏密自如,秀丽、遒劲、大方,每一幅字“一剪准”,字形得当,结构精巧。他自幼酷爱书法,师承父亲学习徒手剪字,苦练刀工,终成民间一绝。漳绒——江苏省丹阳市的汉族传统丝织品之。是以绒为经,以丝为纬,用绒机编织,使织物表面构成绒圈或剪切成绒毛的丝织物,可用作服装、帽子和装饰物等。因起源于福建省漳州市,故名“漳绒”,亦称“天鹅绒”。2007年南京汉唐织锦艺术研究所申报的天鹅绒织造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008年6月,天鹅绒织造技艺被录入丹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南京汉唐织锦研究所所长殷志聪、丹阳春明漳绒厂厂长戴春明成为天鹅绒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漳绒,明清两代最为兴盛。有花漳绒和素漳绒二种。花漳绒是指将部分绒圈按花纹割断成绒毛,使之与未断的线圈联同构成纹样;而素漳绒则其表面全为绒圈。一般漳绒用蚕丝作原料或作经线,以棉纱作纬线,再以桑蚕丝(或人造丝)起绒圈。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便织入一根起绒杆(即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即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即成毛绒。毛绒如何起是依纹样设计。构成织物的纹样有两种形式:一是绒花缎地、即漳缎;一是绒地缎花,即漳绒。其特点是少有织地,有单、双色,或嵌金银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毫不夸张地说,传统与民间文化进入了遗产时代,对传统和民间文化的认知已从追求本真性转移到了建构性上来,霍布斯鲍姆提出被发明的传统,正是对具有流动性和建构性的传统所做的回应。当传统是被建构的成为共识后,我们继续发问:传统在被重新发现的过程中,其生发和展现出了怎样的价值?谁拥有建构的主导权?此次关于丹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使我看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丹阳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慨叹民族美术魅力之余,对于丹阳的民俗文化再研究也使我获益匪浅,此次调查使我能结合民间背景更直观的对民间美术文化进行探究,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