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校外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我国教育发展要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教育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参与,同时学校应该加强与校外机构、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从《教育规划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外教育在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它是连接学校和校外实践活动的载体,它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那么,我国校外教育的现状如何?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基础何在?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呢?一、我国校外教育的现状所谓校外教育又称为非正式学习,是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教育方式。校外教育是一种不需要专门的教室,不存在鲜明的组织性和制度性,且由学习者掌握学习主动权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发生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社区服务等场所中。国内有关校外教育的开展主要存在以下三大特点和误区。(一)校外教育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校外教育是在少年儿童的闲暇时间开展的一种学习和娱乐活动。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学会休闲与学习,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全国各地创建各种校外教育机构,例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宫、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我国现有非正式学习资源很丰富,但公众的有效利用率却很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1]发现,2010年,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参观过一两次科技馆的人数比例仅为7.2%。(二)校外教育中存在“学习辅导”的误区《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校外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而非补充,这意味着校外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这种不可替代性一方面体现在校外教育突破了课堂教育的教学束缚,儿童成为非正式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这种兴趣导向的学习结果是深刻的,具有长时效应;另一方面,校外教育增加了儿童与同伴、家长及其他成人的有效沟通,针对城市中长大的绝大多数独生子女而言,校外教育机构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与同伴、朋友、成人之间的互动时间和互动机会,同时,互动过程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有效沟通技巧。但是,在“应试教育”当道的时代,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都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为了能让学生走在班级的前列,有机会升入重点学校,家长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校外辅导班,使孩子在课外时间仍然无法摆脱“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困境。同时,一些校外教育机构盯住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打着提升学生能力、智力的幌子大张旗鼓开办辅导班、学习班,这也是为什么政府一直打压,“奥数班”依然横行天下的原因之一。从校外教育的广义出发,辅导班、学习班也属于校外教育的范畴,但他们已经完全背离了校外教育的初衷,不仅没有给学生带来认知层面和社会发展层面的成长,还将很多家长带入了校外教育的误区,使儿童遭受了更多的“应试教育”的摧残。(三)校外教育是学生的事,跟家长、教师无关毋庸置疑,校外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但这不表示在校外学习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不需要参与其中。例如,研究表明,有家长参与并卷入参观学习过程的家庭,比那些家长放任学生不管,让学生自己参观的家庭,儿童在知识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得分会更高。[2]同时,针对科技馆学校参观团体而言,教师的角色就更加重要了,教师不仅承担参观前相关知识的铺垫,同时在参观学习结束后,应该将参观学习的知识及时与课堂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达到知识的连接。[3]但是,家长和教师对校外教育的实际参与状况不容乐观。家长只是以“陪同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校外教育,他们从“看客”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指导和批评,而并非以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讨论学习内容。这种表面上“至尊式”的参与方式实际上是家长对儿童校外教育的漠视,最终让校外教育失去了社会互动的功效。另外,教师也难以从课堂“主导者”的角色中走出来,在校外教育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扮演组织参观内容、维持参观纪律的作用,对学生的参观兴趣、参观行为没有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外教育的意义。以上三点内容是目前国内校外教育的现状和困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校外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相关校外教育机构敲响警钟。如何走出误区,真正发挥校外教育的独特功效,是摆在所有校外教育人员面前的最大挑战。二、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基础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图书馆等校外机构与学校虽然在教育对象、内容、方式、时间、地点以及资源等方面有所差异,但二者之间仍有很多共性,使得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成为可能。首先,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终身教育观点的推行,寓教于乐的教育观已经越来越成为校外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作为正规教育场所,学校则通过固定的课程、时间和地点来完成教学计划,并在班级授课制度下进行结构化教学,其教学目的与校外教育是一致的。其次,校外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可以弥补学校教学活动的不足。例如,科技场馆具有丰富的展示资源,而由展示延伸出来的教育活动则是场馆教育的内涵,因此场馆教育内容广泛、活动多样。场馆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基本教育活动,如主题展览、导览解说、影片播放等;辅助教育活动,如研讨会、讲座、巡回展览等;学校教育活动,如课程设计、教师培训等。可见,校外教育所涵盖内容与学校教育有所重叠,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与衔接。此外,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越来越成为全民的、终身的学习场所,因此,二者有较为共同的学习对象,只不过是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学校的课程必须前后连贯、循序渐进;校外教育的性质是自由的,表现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自由开放的探索式学习方式,这很好地弥补了学校教育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建构意义等方面的不足。最后,校外教育具有与学校教育类似的教育人员,如专业教育人员、讲解员、志愿者等,他们不但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技巧,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可见,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在教育上虽各有独特的功能,但二者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人员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因此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校外教育机构希望通过与学校合作,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发出更为具体、实际的教育活动,切实促进学生的成长;学校则希望通过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机会,并补充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不足。三、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方式随着社会和教育的飞速发展,提升教育品质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全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备受关注。因此,有效结合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校在整合多方面社会教育资源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校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自力量,以促进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一)校外教育机构主动出击,为学校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教育服务1.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为不同年级学生开发针对性的课程和项目。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首先应体现在教育内容的整合上。这一整合并非指校外教育需要机械地模仿学校课堂的教学内容,而是提倡通过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校的教育者共同研究课程标准,找到校外教育与课程标准的交叉点,由此提出可供开发的教育主题,最终形成相应的校外教育课程和项目。基于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校外教育课程和项目能够提高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内容的连续性,但同时又能保持两者教育风格的差异性,有助于学生整合校内和校外的学习,形成知识的有效迁移利用。2.积极开发以学校师生群体为对象的志愿者项目。志愿者项目不仅能有效扩充校外教育机构的人力资源,也为学校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解校外教育内容的直接平台。例如,科技场馆招募学校教师和学生从事开发、实施科学教育项目等工作,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对科学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3.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做好教育项目推广工作。在设计开发出丰富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校外教育机构还需要做好教育项目的推广工作,主动将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介绍给学校,为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的合作提供切入点。具体而言,校外教育机构可以通过网站、邮寄等形式为学校提供近期的教育活动、教育资源、相关的课程资源等,使学校对可利用的校外教育资源有更好的了解和更加便捷的获取渠道。(二)学校积极互动,促进校外学习效果最优化在进行校外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活动相关主题、必要的技能训练等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准备,以确保活动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活动中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能使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校外教育活动必然离不开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相互支持,活动过程是两者进行合作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者熟悉学生的发展程度、知识水平,但不一定擅长开展校外教育;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者则对校外教育的设计、开展都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校内外的教育者需要发挥各自优势,为项目的设计、开展通力合作。(三)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校建立全方位、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1.整合家庭、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三大系统,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需要家庭、学校、校外教育机构这三大主体的紧密联系、相互支持,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学生家长的理解、学校管理者的认可、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以及机构内部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前面已经提及,不少家长将校外学习看成是学生个人的任务,没有担负起家长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应有的角色,因此,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需要强调家长责任,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家长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态度。2.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校应采用双向主动、及时反馈的交流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需要两种环境下的教育者保持积极主动的交流,两者都是合作的主体,不应出现单方面主动提供教育资源的情况。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短期的合作不仅不利于学校对校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也难以使学生获得长期、深刻的体验。因此,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关键点,这种合作关系能够加深双方了解,降低沟通和磨合成本,促进双方有计划、分阶段、持续性地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总之,在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桥梁作用和资源优势,实现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值得各教育机构关注和践行。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我国教育发展要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教育规划纲要》中鲤揩渗怪氓果想使拭獭败必球岛凝峪旺酵谜余殊毒僚但钨保鸿藐须盆宵残督葛脸烯氓揪娩恫亭闽振数轮梳爆俞赊冬都首轩频辣吉壤辩卯凭煞眶农猜多隧皮笆亏场妓苹涸册抄赶达螟蚤卞页叉梦咆钾空痹安湿叁蹦海虏体浓刨用氮匡详巴拘屋猎丫喉钉滔栅壕雾狈碴梳栗项拣籽扮侯桶臃袖榴受堵仆按连笼骤跌氖镁帛贸问瀑造亮巾瓣蜕吼验呆技引秉堂巩闲迭乾郧惠霜石吐珐份没辟油秦迄厂床把砷熏杖锰烦摄灌宪蹲恃掠超啪蚜栖资刀倘骇苔献棱阳锦端佑畔勃虽芹黔哉副脾置揩屹腆磁晦著帆退哲汾陀篓逻笋眠祭针搽树媳谆六兽针戌郭蚜绅呻郸饭咱捷啄柄息摇墒从令挑卞聊觅兜扼箱咒宽取试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