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白杨礼赞》教学片段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中运用了一组相似而有变化的句式来结构全篇。细读文本时,发现其中端倪,眼前一亮,用这组句式来打通文章脉络。下为课堂实录。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请大家找一找能够标示全文结构的句子。生(圈点勾画,很快找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四个句子,从中能发现什么共同点?生:这四个句子都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师:从始自终,白杨树的“不平凡”一再出现,那它就是这篇课文的——(停顿)生:它是这篇课文的线索。师:我们先来看文章开头出现的这个句子,同学们品读一下,想一想这句话中,哪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生:“实在”。“实在”是确实的意思,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也告诉读者它的不平凡是不用怀疑的。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再看整句话,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生:总领全文,回应题目,点出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师:“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好不生:抒情,而且是直接抒情。生:老师说过直接抒情没有间接抒情含蓄,而且表露的感情过于显白师:那用在这里的直接抒情是否影响了文章的表达呢?生:那倒没有,而且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能强烈的感染读者。师:是用直接抒情还是用间接抒情,要看整篇文章的格调,如果文章通篇都是高亢激昂,显性的抒发感情,那么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就不会影响到文章的效果。我们再来看第二句“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总的来看,这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哪句话承接着上文?生: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白杨树”承接上文而来。师:“那”是一个什么代词?它表明了什么?生:“那”是远指代词,表明了作者观察白杨的距离之远。师:上文有回应吗?生:“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距离观察白杨。师:既然是远距离的观察,那么描写的着眼点会放在哪里?生:描写的着眼点在于轮廓,在于大致的外形。师:文中是如何说的?生:“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师:后两个分句构成了什么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哪个分句之上?生:是转折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后一个分句之上。师:那么最后一个分句应当开启下文,下文的哪些词语体现着白杨树的“不平凡”?请找一找。生:“力争上游”、“片片向上”、“一律向上”、“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对抗”。师:这些词语展现的是白杨的什么?生:这些词语所体现的是白杨树的内在品质。师:换句话说,这里的“不平凡”所要体现的正是白杨树内在品质的不平凡。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三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能说说与第二句的差别吗?生:首先是“那”变成了“这”,其次是“实在”变成了“决”。师:哦,是啊!这两个词语发生了变化,我们先来想想,为什么“那”变成了“这”?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白杨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他走近了白杨。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的?生:作者从“干”、“枝”、“叶”、“皮”来描写白杨,而且特别细致,连皮的颜色都描写出来了,充分看出他距离白杨是多么的近!所以用“这”来承接。师(品读“这就是白杨”,突出“这”):“这”除了与白杨的距离近以外,还有一种怎样的情味?仅仅是走近白杨吗?生:“这”好像很亲切,似乎表明着作者不但走近了白杨,还走进了白杨的内心,所以他才能那么深切地感受到白杨的内在气质。师:真好!“这就是白杨树”,不仅仅表明着与白杨树空间的距离,还表明着作者与白杨树发生了共鸣,真正地从白杨树身上体会到一种力量。我们再品一品“决”。“决”字应当以怎样的语气读出?生:特别肯定。生:是坚决的、是坚定的,更加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师:那这里的“不平凡”较之上文有无变化呢?作者在下文中表达的着重点放在哪里?生(读第七段):这里的“不平凡”是有变化的,作者表达的重点是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之上。师:请同学们勾画出来,并且大声读出。这里点明白杨象征意义的句式采用的是一连串的反问句,请你们变成陈述句读出。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里点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生(读):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师:反过来看,这里的“不平凡”较之第二句的不平凡在表意上一样吗?生:不一样,这里的表意更进一层,点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师:所以,作者在选词上也更进一层,“决”较之实在,更坚定、更坚决,其实是在更进一步强调着白杨树的精神。我们再来读第四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句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生:“普通”变成了“普遍”。生:语序也发生了变化,这次把“不平凡”提到了句子的最前面生:而且也不再构成转折关系了。师:作者为何将“普通”换成“普遍”,它们有何差异?生:“普通”多表示平常,而“普遍”不但表示平常,还表明数量之多。师:白杨树数量很多,很常见,与它相似的北方农民亦是如此。那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呢?是一两个人有,还是绝大部分都是这样呢?生:白杨树是北方农民的写照,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师:那这种普遍的精神汇聚起来,会变成什么?课文中是如何表述的?生:这样的精神汇聚起来,会变成一个民族的精神。“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师:至此,文章的主旨显豁而出,因此,作者在表达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时候,异常直接,而且将“极普通”与“不平凡”合二为一,极普通就是不平凡,普通之中蕴含着伟大。我们需要细心体味的是,随着文意的突显,作者的选词在发生着变化,能将这变化一一梳理,我们距离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越来越近。以这组句式为突破口,很清晰地将文章的内容与架构呈示出来。需要加强的,是对文章语句及写法的进一步赏析。赏析余映潮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在全国中语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第四届学术年会上,展示了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执教的《白杨礼赞》。观摩后,我很激动。我发自内心地赞叹:这是课堂教学的艺术精品。简化、优化、美化,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设计风格。它首先体现在板块式的教学思路上。请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图:教学板块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导入自读深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客,确立学基调练读读与思品读白杨生长的环境之美悟读读与悟品读由白杨的形神之美品读读与品品读白杨的意蕴之美小结教学小结.点拔阅读此类作品的规律。导入、练读、悟读、品读、小结,是这节课的五个教学板块。从教学结构上看,它们线条简明、清晰、有序。从教学内容上看,三个品读板块,分别对文章中最有特色、最能揭示主旨的部分进行了精当的赏析,是对教学信息的高水平优化。从教学流程上看,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规律。从教学方法看,读与思、读与悟,读与品巧妙结合,各有侧重且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自学方法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经线,以“勾画字词”为纬线,贯穿着“训练语感和发展思维”的涓涓活水,五个教学板块层层递进,相对独立而又环环相扣。其次,体现在板书的艺术设计上。“白杨礼赞”的板书,不仅仅是对作品内容的提纲掣领,更是对写作方法的指点和阅读规律的小结。请欣赏余老师的板书:不管是从“教”还是从“学”角度来看,也不管是从“写”还是从“读”的角度来看,这则板书设计都称得上是“简化、优化、美化”的上品。活动充分,情感丰富,用语精美,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教学风格。从“导人”板块的教学,可窥见学生课堂活动之一斑:“同学们,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准备‘说话’。”亲切的教态,单刀直人、指向性极强的导入语,不是很难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话题,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只见课堂上一阵紧张的翻书、勾画,接着是纷纷举手和争先恐后的“说话”。不到5分钟,就有了“赞美了坚强不屈的白杨树”“赞美了平坦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赞美了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倔强挺立的白杨树”“赞美了象征着抗日军民的白杨树”等多种说法,基本概括了文章所描述的白杨树的特征。余老师相机点拨、归纳,概括为:文章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军事荤:3P19丰荤、象征之美(带点字为板书内容)。这短短的“说话”式导入,激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说话”所需要的对课文信息的快速搜索、提取、加工、概括,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赞美”这一情感基调。同时融洽了师生情感,营造了和谐、畅快的教学氛围。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这种说法虽有点偏颇,但也不无合理的内涵,特别是相对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感情,负载着人类文化的语文而言。应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学艺术。自始至终表达着由衷的赞美之倩,是此节“艺术精品”课的鲜明特点。凡观摩过余老师这节课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动人的细节:学生集体朗读着“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头………”这一部分,当读到“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时,余老师匠心独运地天衣无缝地紧紧接上“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饱含情感、明亮、厚实、具有强烈穿透力的声音,融进学生的集体朗读,犹如参天白杨拔地而起,形成了朗读过程中的制高点,强烈地感染了学生。如此师生一体、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朗诵,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高潮,巧妙地将教学引入了第二个板块。没有多的言语,学生就领悟了: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是为描写白杨树的形象美作铺垫的,是景象美引出了对白杨树的描写。教学之中,余老师不仅善于用自己的情感表现作品中的“美”,也注重引导学生在思、悟、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情感去再现作品的“美”——“描写的部分感情浓烈,要读得有力度。”“句子中的修饰语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要认真体会,读出重音。”“抒情部分突出了三种象征意义,第一种平凡而又众多,第二种英勇而又静穆,第三种广阔而又壮烈。请认真体会作者逐步高肤的感情波澜,充满激情地朗读。”如此情理相融,循循善论言传身教;课堂上,琅琅书声里,老师、学生融为一体,共同用“心”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余老师的课堂用语,不枝不蔓、凝练、生动、形象、饱含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围绕。礼赞”而精心设计的“美”语。三个板块的“环境美”“形神美”“意茵美”,表现手法的“抑扬美”“象征美”,因物生情、托物言志的“构思美”,结构上的“层次美”,课文中到处都是褒义词的“用词美”,透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展示出来的“情感美”;启发、点拨学生知晓“一枝一叶总关倩”,领会作者。写尽了白杨树的枫爽英姿”,品味“作者一口气说了白杨树七种可贵的品质,高扬了时代的浩然正气”等等,一字一句总关倩,都是余老师情感和智慧的“美”的结晶。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健全他们的人格和个性,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灵魂。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张足远先生,听课之后是这样评价余老师这节课的:“积淀了知、能、意的丰厚内涵”,一扫当前普遍存在的语文分析教学的种种弊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在师生相互切磋、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美好的语言,全掌握了”(评课记录,未经张先生审问)。先生的评价.高屋建瓴,一语中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艺术精品”这一特点,请欣赏以下教学片断。师:请同学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学生:交头接耳,商量、讨论、勾画,正确地分居朗读。)师:你们不约而同地分好了层次,依据是什么?(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微笑,点头赞许,梳理:第一层描写形态之美,是实写;第二层议论、抒情,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之美,是虚写。)片断二师:这一段(“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