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一、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及政策依据“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是1973年由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伦-cMullen﹒I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其英文表述是“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或“Site-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其缩写词为“SBCD”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真正从认识上为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莫定思想基础的是以美国的施瓦布(J.J.S。hwab)和英国的斯腾豪斯(L.Stenhouse)为代表的课程理论家提出的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和“过程模式”理论。施瓦布在总结美国“新课程运动”失利的原因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的课程模式”,发起和组织了课程领域的“走向实践运动”。几乎在同一时期,斯腾豪斯在英国与施瓦布遥相呼应,针对目标模式提出了与之对立的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并领导了“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他们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共同奠定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的思想基础,他们的课程理论和实践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揭开了序幕。我国的课程建设还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按课程设置权限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国家课程十地方课程十校本课程三个板块。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具有独立的价值我国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例如,钟启泉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8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漷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专著《校本课程论》,吴刚平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2002)等几部力作,是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此外,还有一些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的汇编文集,如刘旭东博士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和门秀萍主编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等书。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第一次将”课程管理”部分单列,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并规定了各级的管理权限。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再次作了明确,并进一步下放和扩大地方和学校的自主权;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再次肯定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明确将课程管理权力下放到学校。明确了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权利和职责:学校根据教育部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当地社区、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与校外有关专家合作,开发适合自己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学校有权选择经过国家一级审定或省一级审查通过了的教材。教材的选用应体现民主原则,必须有教师代表,学生及其家长代表参加;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在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由此,国家己经从政策上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二、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与现状1、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就有了课程多样化的思考。真正进入课程开发机制层面来探讨课程多样化的问题,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王伟廉在《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一书中曾对“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作过简单的介绍。钟启泉在考察国外的课程理论后指出,课程开发有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不同的层次,并认为今后的一般趋势是,学校在课程开发中起着创造性的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是第一线的教师。因此,要有扎根学校的以学校为主题的课程开发。其后,课程学者围绕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研究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时,吕达和江山野最先提出了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构想,认为国家、地方和学校各司其职,有利于保持高中课程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另外,华东师范大学的学者群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变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引入“校本”观念,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于课程机制变革的认识,为突破中央集权课程机制一统天下的认识局限,推动课程多样化找到了一个支点。目前国内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9种:(l)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2)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加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3)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目标,通过与外部力量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4)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研讨、设计与专业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5)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6)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共同构成了课程开发的完整体系。(7)校本课程就是指学校的本位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自主进行开发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它是课程管理权限再分配的结果。(8)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9)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开发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即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以上各专家学者强调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涉及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课程管理权力及责任的重新分配的问题;第二,以尊重学校教师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前提;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第四,强调“活动”、“结果或成果”、“开发主体”、“过程”、“开发策略”等定义视野;第五,注重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开发策略;第六,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发生的现场在学校;第七,注重学校教育人员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2、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在大陆一些较为先进的学校中早就存在了,上海市大同中学、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从1997年开始,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一部分教授和博士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理论研究,并在部分学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展实验研究。其后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般破土成长。2007年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整体试验总结中提到仅在高中基地学校中开设的校本课程就达1246门(并已形成教材),平均每校25门。其中开设51门以上校本课程的学校有7所,开设11-50门的学校有23所。从上海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设情况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些特征:首先课程数量多:以下数字可看出,上海中学(1999-2005共897门),华师大二附中(124门),大同中学(80多门),南洋中学(2004年47门),市八中学(约47门),静安教院附校(一学期初中部74门、小学部32门)。如此多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其次涉及领域广。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遍布哲学、政治法律、历史、艺术、语言文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众多领域,基本能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是课程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如:上海中学的《CPS-资优生必修课》,南洋中学的(心灵之旅》、《红十字青少年救护知识》,市八中的《钱币文化》、《侠与道(金庸小说解读)》、《金融知识入门》,格致初中的《学做编辑》、《火花欣赏》、《少儿茶艺》等。国内其他地区也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较好范例。以下是国内几项较有代表性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验实例。(l)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在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本校的教育哲学,并通过调查、评估学生的需要以及社区学校课程资源,确立了校本课程的目标、总体结构、教学计划以及评价框架等,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从而由“活动课程或活动课程选修课”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道路。(2)南京师大附中:从开发学生的潜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在“必修课程分层教学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开发了学校自己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与技术课程,走出了一条以升学预备为目的的全体教师参与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范型。(3)上海大同中学:从国外引入“国际中学文凭”中的《知识论》教材,经过翻译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改变,通过与高校课程专家的共同合作,开发了具有大同特色的以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意识与能力为目的的知识论课程。该课程包括语言的作用、逻辑、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历史学、价值判断、知识与真理等八大领域。(4)上海市七宝中学:根据自己学校“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构建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展型课程,开展了“开放性主题研究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5)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在进行充分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校本性、时代性、互补性、多样性和可行性等校本课程开发原则,确定了以开发科学与人文整合的“北大科学与文化”、“民族科学与文化”和“世界科学与文化”为三条主线,以科学与文化的“理解”、“探究”两个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开发了6个序列40余门校本课程。(6)深圳市宝安中学:在实施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审视本校的“和谐发展,学会生存”的办学理念,从教育国际化的大视野出发,通过对本校学生《中学生生存知识问卷》调查及课程资源的情景分析,确定了自主开发《学会生存》校本课程,弥补了国家此方面专项课程的不足。(7)苏州中学结合该校自身及所在地区历史悠久、师资队伍强大和优秀的生源素质的特点,开设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大板块的校本课程:学科系列、学校历史系列、综合系列。校史系列——包括《苏州中学》(上册(1035-1949)下册(1949-1999));《紫阳书院》(文言文读本);《百年苏中》(传记类读本).《激情岁月》(散文体回忆录);学科系列——包括竞赛系列:高中数学、高中物理、高中化学、高中生物和高中信息学,双语系列:《中学物理专业英语》和双语化学》等,基础系列:《初级英语听力》、《哲学大师的思想与事迹》、《定向运动》三个系列。综合系列——包括.实践活动系列:《发明与专利》、《陶艺》、《自行车维修》,苏州特色系列:《苏州文学选读》、《苏州地方史》、《苏州地区水文观测》、《苏州山水探究》、《苏州的改革与开放》;研究性学习系列;其他系列——如:《标准日语》和《基础集邮》。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学校的开发能力是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的(高中、初中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