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2、认识检验电荷的仪器——验电器,通过观察能明白验电器的作用。3、从原子结构层面认识摩擦起电及其他物体带电的实质。过程与方法: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教学重点】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2.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教学准备】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学生准备: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组织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2、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积极思考回答。)3、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说明]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二、摩擦起电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摩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回答)三、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学生猜想)2、教师演示教材图14-3实验。(学生认真观察)3、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归纳实验结论。(学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结论: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说明]实验探究中要教育学生与别人合作,分析归纳结论时要分步骤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0第二段并引导学生总结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摩擦起电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四、验电器:1、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生阅读、观察、思考)2、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回答)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学生进行实验)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60第三段了解静电感应现象。五、例题[例1]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答案:摩擦起电,越梳头发积聚的同种电荷越多,同种电荷相排斥。[例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A.甲一定带负电B.丙一定带负电C.丙可能不带电D.甲可能不带电答案:C[例3]:用经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这表明验电器原来()A.带正电B.带负电C.不带电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答案:A六、课堂练习:P611、2、3、4、5。(完成练习,反馈矫正)七、小结:八、作业:【板书设计】第一节电是什么一、实验探究(一)二、实验探究(二)三、验电器1、摩擦起电1、两种电荷:正电荷1、原理2、物体带电负电荷2、构造2、电荷间作用规律3、使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