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职务分析不明岗位责权不清开篇案例:究竟是谁的错A公司是一个生产汽车零配件的中型公司,大学刚毕业的小杨到该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该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工作岗位职责和要求很不明确,没有详细的工作内容、工作说明和规范,也没有相应的成文的典章制度,员工们的职责几乎是凭借他们自己的理解和仅有的自觉性来履行的。这样他们之间经常以不知道或不明确自己的工作为由,出现人浮于事、纠缠扯皮现象。特别让他吃惊的是,有一次,他到车间去察看员工的工作情况时意外地发现位于甲乙两个车间的通道里堆满了杂物和废品,很影响工作人员的行走,也有碍于观瞻,于是他让车间的小王负责清理时,小王却声称那不是他们车间的事,不应该让他去负责,他只管属于他们车间内部的卫生。他还说要清理也可以,但提出若增加工作量就应增加工资待遇。小杨听后心里很生气,但又觉得小王提出的问题似乎也有些道理。于是他就又跑到乙车间去了解情况,谁知乙车间的人却说那儿堆的东西几乎都是甲车间人干的,应该由他们处理。这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是他们互相推诿,“垃圾事件”一拖就是两个星期,两个车间的员工竟然都熟视无睹、无人问津。此情此景,小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意识到这个小事情反映了大问题,他还仔细观察了该公司的许多其他岗位,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从整个公司来看,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比较混乱,责权划分不到位、不清晰。出了问题,他们互相推卸,有了好事,却争相邀功,因此公司的士气低落,效率低下。总之,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这不能不说是个失败。误区分析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我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的问题。部门员工一方面并没有清楚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权和责任,把有利于自己利益的事情划归到自己的工作范围之内,反之,则极力排斥和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他们就是知道自己的职责和权力,但因部门制度不够完善,也谎称不知道或者把它们当成讨价还价和加以利用的资本,将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工作当成一种“恩赐”,而不当成是自己的职责。这样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协调困难,员工之间甚至互相埋怨、互相对抗,结果出了问题谁也不管,最后大都就不了了之,或者问题的解决以付出代价为前提。有人把这种推诿扯皮现象称为企业的“肠梗阻”。专家对企业管理“肠梗阻”的定义为“企业中层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行为中不履行管理职责,互相推诿,没有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甚至为了局部或本单位利益,在某些方面我行我素,抵销企业管理效能,影响企业整体利益的症状”。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员工素质低劣,中层干部任用不当的原因。当然我们不否认这些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条:1.企业基础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是法则,是基准。一个好的企业就要有完善和明确的制度规定做依托,使得员工工作规范科学,所欲,无章可循,或者有章难循,员工对工作职贾和任务没有滑晰的概念,一切处于粗糙管理阶段,人为因素上升为主要因素,那么这个企业就像一团乱麻,更不要提什么创造好的效益。2.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是以职能型或其组合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形式,部门体系之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统领全局的管理次序和管理程序,没有有效的规范管理和协调的机制,造成相互扯皮,相互推卸责任的被动局面。继续深入分析这两条重要的原因,我们很快会找到问题的根源,那就是“职务分析和岗位描述”这个重要环节没把握好。也就是工作职责分配不合理、工作边界不清晰,造成责权不清、职务分析不明。像上面的案例,我们在工作中如果仅仅知道我们的企业需要大家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知道每一种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显然,只有相应的职务分析以及以职务分析为基础的岗位规范才能告诉我们这些情况。我们仅仅在遇到问题和纠纷的时候才会想到寻找职务说明书之类的依据来解决问题,那说明企业已经有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当今企业存在的一个痼疾。记得苏格拉底在描述“正义”国家时就曾经指出过,一个正义的社会必须认识清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不同的人在从事工作的资质方面是存在个体差异的;第二件事情是,不同的职业需要具备不同独特资质的人来完成;第三件事情是,一个社会要想取得高质量的绩效,就必须努力去把每一个人都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资质发挥的职业上去。如果我们从严格角度来理解的话就是说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要想取得成功,它就必须获取与工作要求有关的详细信息,而这些信息只有通过职务分析来实现,并且还必须保证这些工作要求与个人的资质之间是相互匹配的。尽管苏格拉底所关注的是范围更大的整个社会,但是对于一个希望实现高质量绩效的企业来说,通过职务分析获取工作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不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有用,对于直线管理人员也是很有价值的。职务分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过程。案例中的A公司就根本没有职务分析,没有职务分析的企业就像没有航标的轮船,早晚会遇上风险,特别是中型或大型的公司,没有职务分析,就会混乱不堪,企业管理纯粹就是空谈。有的公司也可能有一些岗位职责书之类的规定,但要么就是“拿来主义,消化不良”,借鉴其他厂家的样本,照搬照抄;要么就是闭门造车,自我杜撰,根据个人主观愿望编写的;要么就是“明日黄花,西风凋敝”,工作岗位书早已过时老化了,根本不符合现代企业当今的实情,造成工作岗位职责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符,所谓的职务分析就是徒有其表,形式主义,彻底远离职务分析的初衷了。总之,这些企业的职责书大都只具有象征意义,并非来源于切实的“职务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充分做好职务分析的各种准备,进行良好的职务分析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岗位作具体化、明确化,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这既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也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这样,问题的症结也就解开了,随之而来的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的。良好的职务分析是医治好人员管理混乱、互相推诿责任的“良药”。管理者应针对公司的实情,制订出切实有效的职务说明书,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公司战略的变化而灵活变通。我们相信,只要公司的每个岗位不是根据那些雇员自己报告说他们的工作职责有哪些,也不是根据含糊不清的规定或口头命令来实施的,而是根据详细的职务描述来确保每个人的职责,确保所有的工作职责都落实到人头,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必依,使公司的职务分析做扎实、做到位,真正为以后的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就能够做到杜鲁门总统在政府办公时所立下的一个口号:“扯皮到此为止。”职务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其他所有工作的基础。它的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弄清楚企业中每个职位都在做些什么工作;第二,明确这些职位对员工有什么具体的从业要求。说得专业一些,就是要通过职务分析,产生出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将成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其他工作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企业连这些问题都搞不清楚,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只可能是空中楼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职务分析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工作:首先,它对职务分析的实施者(人力资源部门)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求。如果实施者缺乏必要的专业常识和专业经验,很可能需要多次的反复。其次,职务分析不是一项立杆见影的工作。虽然它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续职务影响是巨大的,但它很难为企业产生直接和立即的效应。这种特点可能会使人事经理将职务分析工作一拖再拖,往往成为一件“跨年度工程”。再次,职务分析工作不是人力资源部门单独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企业每个部门,甚至是每位员工的协助,有时可能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正常工作。另外,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并不了解“职务分析”的作用和意义,认为职务分析可有可无,从而得不到管理者的支持,也会影响职务分析工作的开展。最后,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要随着企业职位的调整和职能的转变而相应地变化。职务分析是一个连续的工作,当企业任何一个职位发生变化时,就要对这个职位重新进行职务分析,调整该职位的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否则,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有些人事经理在进行完一次职务分析后,就将分析的成果束之高阁,使职务分析成为形式。总之,只有认真、扎实、连续地做好职务分析工作,才能真正的发挥职务分析的作用。A公司(房地产)工作分析案例(分析得好有加分)A公司是我国中部省份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迅速增长,房产需求强劲,公司有了飞速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逐步发展为一家中型房地产开发公司。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员工人数大量增加,众多的组织和人力资源治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公司现有的组织机构,是基于创业时的公司规划,随着业务扩张的需要逐渐扩充而形成的,在运行的过程中,组织与业务上的矛盾已经逐渐凸显出来。部门之间、职位之间的职责与权限缺乏明确的界定,扯皮推诿的现象不断发生;有的部门抱怨事情太多,人手不够,任务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有的部门又觉得人员冗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公司的人员招聘方面,用人部门给出的招聘标准往往含糊,招聘主管往往无法准确地加以理解,使得招来的人大多差强人意。同时目前的许多岗位不能做到人事匹配,员工的能力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严重挫伤了士气,并影响了工作的效果。公司员工的晋升以前由总经理直接做出。现在公司规模大了,总经理已经几乎没有时间来与基层员工和部门主管打交道,基层员工和部门主管的晋升只能根据部门经理的意见来做出。而在晋升中,上级和下属之间的私人感情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有才干的人往往却并不能获得提升。因此,许多优秀的员工由于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前途,而另寻高就。在激励机制方面,公司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考核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非常严重,员工的报酬不能体现其价值与能力,人力资源部经常可以听到大家对薪酬的抱怨和不满,这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面对这样严重的形势,人力资源部开始着手进行人力资源治理的变革,变革首先从进行职位分析、确定职位价值开始。职位分析、职位评价究竟如何开展、如何抓住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过程中的要害点,为公司本次组织变革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和基础保证,是摆在A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首先,他们开始寻找进行职位分析的工具与技术。在阅读了国内目前流行的基本职位分析书籍之后,他们从其中选取了一份职位分析问卷,来作为收集职位信息的工具。然后,人力资源部将问卷发放到了各个部门经理手中,同时他们还在公司的内部网上也上发了一份关于开展问卷调查的通知,要求各部门配合人力资源部的问卷调查。据反映,问卷在下发到各部门之后,却一直搁置在各部门经理手中,而没有发下去。很多部门是直到人力部开始催收时才把问卷发放到每个人手中。同时,由于大家都很忙,很多人在拿到问卷之后,都没有时间仔细思考,草草填写完事。还有很多人在外地出差,或者任务缠身,自己无法填写,而由同事代笔。此外,据一些较为重视这次调查的员工反映,大家都不了解这次问卷调查的意图,也不理解问卷中那些生疏的治理术语,何为职责、何为工作目的,许多人对此并不理解。很多人想就疑难问题向人力资源部进行询问,可是也不知道具体该找谁。因此,在回答问卷时只能凭借自己个人的理解来进行填写,无法把握填写的规范和标准。一个星期之后,人力资源部收回了问卷。但他们发现,问卷填写的效果不太理想,有一部分问卷填写不全,一部分问卷答非所问,还有一部分问卷根本没有收上来。辛劳调查的结果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与此同时,人力资源部也着手选取一些职位进行访谈。但在试着谈了几个职位之后,发现访谈的效果也不好。因为,在人力资源部,能够对部门经理访谈的人只有人力资源部经理一人,主管和一般员工都无法与其他部门经理进行沟通。同时,由于经理们都很忙,能够把双方凑在一块,实在不轻易。因此,两个星期时间过去之后,只访谈了两个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的几位主管负责对经理级以下的人员进行坊谈,但在访谈中,出现的情况却出乎意料。大部分时间都是被访谈的人在发牢骚,指责公司的治理问题,抱怨自己的待遇不公等。而在谈到与职位分析相关的内容时,被访谈人往往又言辞闪烁,顾左右而言他,似乎对人力资源部这次访谈不太信任。访谈结束之后,访谈人都反映对该职位的熟悉还是停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