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LUOYANGNORMALUNIVERSITY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军事原因院(系)名称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姓名赵明伟学号090314063指导教师宋俭波副教授完成时间2013年4月15日2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军事原因赵明伟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号:090314063指导教师:宋俭波副教授摘要: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通过中英两国军队的分析,不难发现,与英军相比清军的兵力分散,武器装备落后、士兵素质低下、将领缺乏指挥艺术、战略方针的不够明确和坚定。上述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了清军的军事实力远不如英军,相差悬殊的军事实力又导致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关键词:鸦片战争;军事;英军;清军19世纪早期,英国为了扭转在对华贸易中所处的不利局面,开始大规模的向中国走私鸦片。大量鸦片的流入导致大量白银外流,并且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的措施迫使外国商人交出非法走私的鸦片,并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销毁。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后来,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利,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失败是成功之母,认真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军事原因原因有助于避免悲剧重演。从军事方面分析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清军兵力多而分散,英军兵力少而集中军队数量是一个事关战争胜负的因素,在双方军队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军队的数量越多的一方战胜的可能性就越大。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中英双方的军队总量、3参战军队的数量和具体战役中双方军队数量的对比。1、双方军队总量对比。清政府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常备军,当时清政府的军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大家熟知的八旗军和绿林军,绿林军的数量是六十万左右,八旗军人数虽不及绿林军但也有二十多万。由此可见,当时清政府的军队总数数不下八十万。据茅海建先生考证:“英国的兵力要小得多,正规军约十四万加上担负内卫任务的国民军六万,总兵力仅二十万左右。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1]2、双方实际参战兵力对比。双方实际参战的部队数量的对比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当时英国经营着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又是远离本土作战,不可能将全部兵力派往中国作战。在鸦片战争的初期,英国派往中国的军队海陆两军相加才大约七千人。与清军相比大概是1:110。英国在战争中不断增兵,到战争的末期英国的远征军人数虽然达到两万人,但与清军相比大概是1:40。3、具体战斗中双方兵力对比。通过前两段的分析,似乎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在兵力上似乎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在各次具体的战斗中清政府在军队数量上的优势很不明显,有时甚至是处于劣势。例如在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五千人分据把守,璞鼎查率英军约四、五千人向定海发动进攻”[2]再如,在镇江之战中,“侵略军来势汹汹,兵力强大,拥有大小船舰76艘,载海陆军士兵1.2万多人,炮725门。镇江军则仅有旗兵1583名,后临时从外地调集绿营军2700名驻守西南郊。”[3]无论是在常备军总量还是参战部队总量都占绝对优势的清军,为什么在具体战役中在兵力方面不占优势呢?从英国方面来说,英国军队总量虽少,但却可以集中兵力。英军的海军船坚炮利,占有绝对优势(下文详细论述),英军完全控制了制海权,英军可以在我国几千里的海岸线的任意一点发动进攻,可以在海岸线的任意一点开辟战场。相反,清军就必须在沿海六七个省处处派兵防御,这也极大地削弱了清军在某一战场的兵力;4同时,舰船的广泛使用,使英军的调兵速度比清军的调兵速度快很多。“当时英国海军舰船从南非的开普敦驶至香港约六十天,从印度开来也不过四个多月”。[4]蒸汽机的出现,轮船的使用,又大大加快了英军的速度。1841年英军的全权代表乘坐轮船从孟买到澳门仅用了二十五天。当时英国英军的一名士兵在定海打完一战,几天之后又可以出现在广州的战场,不久之后他又会在福建的战场上参加战斗。英军可以重复使用其有限的兵力,使其兵力出现倍增效应。而当时清政府的调兵速度则十分缓慢。从清朝方面来说,清军总量虽然多,但是不能在某一地点集结起大量的部队。清军不是单纯的国防军,它既担负了国防军的职责,同时有担负了内卫部队和警察的职责。由于承平日久,鸦片战争前夕清军主要是担负内卫部队和警察的责任。“保护官府衙门,维护社会治安,弹压刁民土匪,负责把关收税就成了清军士兵的日常生活。“[5]。从政治方面来说,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满)统治的一个极度专制的政府,即使有少数相对集中的八旗军(满族)也是为了监视相对分散的绿林军(汉族)。二、清军武器装备落伍,英军武器装备精良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应经进入火器时代,清军则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据萧致治先生研究:“其比例各军不完全一致,大体上来说有百分七十到八十的士兵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6]据矛海建先生考证:”就全国而言鸟枪手与使用刀矛弓矢的士兵的比例大概为5:5.”[7]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清军使用火器的人数占不到全国军队总量的一半。在鸦片战争中刀矛弓失等冷兵器的作用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主要比较双方的火器。1、清朝陆军火器落后。清军的火器以鸟枪、抬枪和大炮为主,但是中国的这些火器相对于西方来说是十分落后的。“至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有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代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火器式样。”[8]由此可见,清军的火器要比英军的火器落后二百余年。这些老式的洋枪洋炮与英军的5新式火器相比有以下几个缺点。第一、十分笨重,使用非常不便。例如鸟枪需要两个人合力才能使用,一个士兵以半蹲的姿势用肩膀扛起两三米长的枪杆,另外一个士兵站在前一个士兵身后瞄准发射。第二、射速慢,射程近。“兵丁鸟枪射程约100米,射速为1至2发每分钟。英军布伦威尔克式前装滑膛枪的射程是约300米,射速是三至四发。”[9]第三、杀伤力小。英军在鸦片战争时期使用的有实心弹、散弹、爆破弹。而清军只能使用效能最差的实心弹(一种圆形铅球或铁球不会爆炸)。关于虎门大战的一段论述足以说明开花弹的威力之大。“榴弹中装进了炸药,在落下时呼啸爆炸,由飞散的铁片和冲击波形成的杀伤力、破坏力是单一的铁球比不了的。并且,仅仅是落下时的爆炸声,也足以使初次经历者产生极大的恐怖感。”[10]2、与英国海军相比清朝水师的装备(舰船和火炮)严重落后。其实中英双方武器相差最大的不是以上论述的火炮和枪械,陆军武器不好还可以通过利用有利地形打伏击战,打游击战,以人数的优势弥补装备的不足。但是海军则不同,海军的装备强弱几乎就决定了海战的胜负。令人十分失望的是清朝在收复台湾之后,没有来自强大的海上对手,其任务主要是应对海盗和走私。清朝的水师的发展缺乏动力,清军水师的装备长久得不到更新和发展。中英两国武器装备差距最大的就是海军,中英两国的海军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十八世纪英国海军根据战斗力的大小将军舰分为六个等级:“一级军舰长约206尺(63米)携带火炮一百多门,二等军舰长195英尺(60米)携火炮90多门,三等军舰带炮七八十门,四等军舰带炮五六十门,五级军舰长约130到150英尺,六级军舰长约一百二十五英尺主要用于通信。”[11]清军战船种类虽多,却均为木质,除船板铆制铁钉外,船身也无金属包装,入水稍久极易腐烂,抗撞击能力很差。此外,清朝战舰十分小装炮也不多,清朝最大的战舰在当时的西方因尺寸不够都不能入列为战舰。1840黄爵滋在奏报中说:“查各省水师舰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其最大面宽仅两丈余安炮不过十门。”[12]中英海军装备的巨大差距就决定了,从战争一开始英军就完完全全的掌握了制海权,也使清军只能在陆地上被动的防御。6三、士兵素质低下,军官缺乏指挥艺术兵力的多寡和武器装备先进与否是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因素,但在战争中即使是兵力和武器装备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也不可能保证一定赢的战争。例如,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的军队无论是在兵力数量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仅仅三四年的时间国民党的军队就被彻底打败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很多情况下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令人十分失望的是,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军事技能生疏,纪律败坏。1、士兵缺乏训练,军事技能生疏。清军入关并取得了整个中国的政权之后,八旗军享有了清廷给予的许多福利和特权。清廷主要用八旗兵保卫京师分散驻防以监视人民和绿营,清朝的边防和海防则主要由绿营军负责。特权加任务少导致了八旗军在清朝中后期军事技能生疏,剽悍勇猛之风早已丧失殆尽。“1835年(道光十五年)道光帝在卢沟桥阅看火器营演示放炮,令其连放两次,虽有中靶的,但有的却把铅丸打的不知去向,有的铅丸落地离靶尚远。道光帝极为不满,斥责说,殊属不成事体”[13]清朝八旗军的精锐京畿满洲火器营在皇帝亲自检阅时尚且如此,其它八旗兵的水平就更甭提了。绿营军的训练则几乎是沿袭明朝的旧制,进行阵式和技艺的训练。绿营军除了防守作战任务外,还有繁重的缉捕、守护、承催等差役。差役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且还可以得一些好处,绿营军对差役很积极。但是例行的军事训练,因人员时常到不齐,所练内容也不会立即派上用场,因而可以糊弄了事。同时因为士兵的军饷不充足以及军官的克扣。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只好别谋生计,对训练丝毫不重视,甚至雇人出操。清军不仅仅是技艺生疏,而且是纪律败坏,经常扰民。下面的例子可以揭示清军纪律低下情况的冰山一角。“奕经赴浙,调拨京兵数百,带领侍卫等官,由京城起,沿途需索,姗姗至苏州后,耽延数日,淫娼醉酒,贪财索贿,每日吴县供给八十余席,用费数百元,稍不如意,侍卫、京兵等即掷击杯盘,辱骂县令,吴县即被7逼勒呕血而死。”[14]2、中下级清军军官只有匹夫之勇,缺乏指挥近代战争的技能。士兵素质低下,通过优秀的将领对其加以训练和指挥也可以弥补因士兵素质低下而产生的不足,这样就可以取得局部的胜利,纵观鸦片战争清军没有取得一次战斗的胜利。可见清军的军官素质并不高,至少是清军将领所拥有的不是打赢近代战争所需要的素养。清军的将领主要由两种来源。第一种是行伍出身,即由士兵和下级军官逐级晋升。“清朝军官的升迁,除了军功之外均需要考验弓马技能,若不能合格,不得晋职。”[15]第二种是科举出身,也就是武举。武举考试分为内外两场,外场考骑射、步射、拉弓舞刀诸项。内场则考一些十分深奥但对中下级军官来说并不太实用的兵法,诸如《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到了清朝后期内场考试则形同虚设,外场考试的成绩对上榜与否才起决定性作用。“道光帝更是明确下旨,武科之设,以内场为重。”[16]正因为如此清朝的将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是一介武夫。在近代战争中军官的勇猛先锋作用已经降到次要地位,军官的指挥艺术则更重要,而英军军官由于经历了多次近代战争的洗礼军事素质则比清军高得多。3、具有军事指挥权的清军高级将领缺乏领兵和作战的经验。清军的高级指挥权并不是掌握在这些武将当中,而是由文官(各省督抚或钦差大臣等)把持。而这些高级指挥官出身于八股文章,游历于官场,在未升至督抚之前,并不领兵打仗,因此军事技能不强,带兵战争经验很不丰富。林则徐是典型的文官出身,他仅仅带过三年兵而且没打过仗,战争经验一点也没。其它清朝的高级军事指挥官例如也大抵如此,有的将领仅仅有对付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剿匪(伊里布、杨芳等)等非正规战争的经验,有的则是皇亲国戚,纨绔子弟(琦善、奕善等)什么都不懂。四、清军对敌情不了解,战略方针不明确、不坚定战略方针的方针的失误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恶果,鸦片战争时期掌管清廷大局的是当时的皇帝道光帝,他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战和不定,没有明确坚定一贯的方针。他的左右摇摆,使鸦片战争出现了打——谈——打——降的局面。出现上述情8况的主要原因是情报不及时和不准确。1、清政府对战争的来临缺乏预见性,后知后觉。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但令人震惊的是清廷丝毫没有预料到禁烟活动会导致中英两国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它也更不可能提前为战争做充分的准备。就连就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