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2-3长度单位厘米(例1-3)教学时间2014年8月21日教材分析教材呈现古代测量长度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本节课教材选择将“厘米”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重难点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具使用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尺子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引课及主题图的处理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目的一、激趣导入:1、新学期开始,为了使同学们有个好的学习状态,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比一比谁测量的更准确,教师进行说明学生进行测量并汇报。2、思考:(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手有大有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3、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探求新知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目的一、探求新知:(一)认识尺子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古代是怎样测量长度的。2、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这样的测量方法并不准确,于是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探求新知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1)刻度线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2)数字①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②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二)认识厘米1.认识1厘米。(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3)教师归纳:在厘米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1.测量纸条的长度。(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2)学生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二、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综合训练习题的设计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目的(一)读物体的长度。(P4“做一做”,适当补充并说一说物品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1.读纸条的长度。(0~4厘米)2.读纸条的长度。(1~6厘米)3.读纸条的长度。(2~7厘米)4.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二)估测。(P8第1题)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三)量一量。(P8第2题)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作业题的设计作业题目设计意图及目的回家选择4-5件物品,用自己的尺子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板书设计长度单位厘米(cm)课后反思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二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4认识米(例4、5)教学时间2014年8月25日教材分析“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重难点1、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2、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使用有关的多媒体课件、米尺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引课及主题图的处理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目的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3、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0刻度线、水平)4、同学们在测量物体的时候有自己的小格尺,老师也有一把格尺,看看老师的格尺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这个长长的尺子叫做米尺,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另一个长度单位“米”(板书)通过复习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求新知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目的一、探求新知:(一)认识米1、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2、这是1米的直尺,同学们带的是卷尺,请同学们在你带来的卷尺上从0找到100这就是1米,看看1米有多长。3、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用你的1米卷尺和老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看看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不是相同的呢?(二)用米量1、请两个同学上台来用卷尺量一量,其中一个把两臂伸开,另一个测量,通过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探求新知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三)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米,1米有多长请同学们用手比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再用手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2、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比1厘米长很多;1米里有许多个1厘米)3、那1米里到底有多少个1厘米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板书:1米=100厘米)4、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4页。(看书质疑并画重点,让学生强化记忆)二、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综合训练习题的设计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目的(一)量一量。(P9第5题)让学生以实物为例,动手进行测量再完成书上的填空。(二)判断。(P9第8题)先让学生判断对错,再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通过做练习,巩固厘米和米的关系。作业题的设计作业题目设计意图及目的回家用卷尺测量爸爸、妈妈的身高分别是米厘米。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板书设计认识米1米=100厘米课后反思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发展。二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5-6认识线段(例6、7)教学时间2014年8月26日教材分析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教学目标1、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可度量的、有两个端点。2、学会量、画线段,在量画线段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长度观念,提高估测的能力。3、学生在独立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操作的基本能力。重难点1、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2、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教具使用有关的多媒体课件、直尺教学方法动手实践引课及主题图的处理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目的一、情境导入:1、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一小段线,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这一小段线开始。请同学们将线摆放在桌子上,我们来观察观察: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2、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弯曲的变成怎样?(板书:直的)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线由弯曲到直的变化,告诉学生这直的一段就是线段,学生很容易形成对线段最初的感受就是直。探求新知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目的一、探求新知:(一)认识线段1、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都是直的,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2、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3、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4、强调线段的特征:①直的。②两个端点。5、大家都知道线段的特征了,那你能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出示P5“做一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6、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找到很多线在初步感知线段“直”这个特征后继续用线这个实物的两端引出线段的端点,同时穿插让学生动手拉线段、指端点的实践操作,再次加深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探求新知段,例如格尺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除了格尺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7、同学掌握的真不错,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想考考同学们:线段可以测量长度吗?8、线段是可以测量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5,把“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画上,并量出上面线段的长分别是几厘米。(二)画线段1、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怎样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呢?2、教师演示线段的画法,并出示线段画法的儿歌。(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然后再画上端点,也可以先画端点再画直线)3、你们学会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比5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4、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二、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画线段时没有强制规定是先画线还是先画端点,只要画出这样一个图形即可,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综合训练习题的设计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目的(一)P5“做一做第2题”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

1 / 8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