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孟母三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孟母三迁刘向作者简介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刘向是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整理编辑的《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名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朗读《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疏通文意邹,鲁国的邑地。邹忌、邹衍。“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怎么翻译?孟子小的时候,就学起了祭拜死人,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之少时”的“之”在这里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墓间之事”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为墓间之事”是状语后置。疏通文意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怎么翻译?孟轲的母亲说:“这里不是用来生活和安顿儿子的地方。”“以”在这里引导了“目的从句”。俎豆:祭祀宗庙的礼器。揖让进退:礼仪之事。疏通文意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孟轲的母亲说:“(这里)用来安顿我儿子,真是非常好的”“以处居子”这里是状语后置。“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具有传达一种新信息的功能。疏通文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怎么翻译?有德之人认为孟轲的母亲善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就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了重大作用,我们要慎“择友”、慎“居住”。语法知识1·虚词VS实词首先,大家都知道语言中,有实词,还有虚词。实词很重要,没有实词,我们的世界是混乱的。同样没有虚词,我们是不能完整来表达信息的。比如:我+吃+饭这三个实词表达了“人物+事件”这样一个概念,但这不是一个完整的信息。我们必须加上一些“时态/语态”,实词才具有了传递信息的能力。我们要加入“了、过、着、在”等词语,才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再比如“我+桌子”,这两个实词同样够不成关系。只有加入“的”“和”“把”等虚词,才有表达信息;再比如“唱歌+跳舞”,我们必须要有连词进去,“一边…一边”、“既不…也不”,才能传达有效的信息。古汉语的虚词更重要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朝闻道,夕死可矣。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子非吾友也。为什么古汉语中有那么多的“倒装句”!宾语前置的栗子:孔子云:何陋之有?唯你是问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定语后置的栗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为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状语后置的栗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侯。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话说“倒装”学习英语的同学都是知道“倒装句”这个名词的。所谓“倒装”,就是使句子的正常语序位置发生变化,以达到某种强调或者焦点聚焦的效果。比如,当我们赞美一个女孩很漂亮时,正常状态下,我们说:Sheisabeautifulgirl.但是这个句子很是平淡,好似万千女子都可以用。此时,你为了强调她的美,我们把宾语“beautifulgirl”提前,你说:Whatabeautifulgirlsheis!不仅英语中有倒装,我们汉语中也有倒装。比如,正常状况下,我们说:“我打碎了Tracy的杯子”此时,你为了“强调”,可以说:“是我,把Tracy的杯子打碎了”。还有鲁迅先生在《祝福》里有两句话:“祥林嫂,放下吧!”“放下吧,祥林嫂!”你觉得效果一样吗?关于倒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把正常语序的句子看作常量,那么“倒装句”就是一种变量。简单来说,我们今天所谓的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的说法,都是参照我们当代的现代汉语提出来的。我们的当代汉语是一种“SVO”型语言,即常量状态下的语言是“主谓宾”结构,如果古汉语中出现了“主宾谓”的结构,我们就说它是“宾语”前置。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一般是放在“名词”前面的,如果古汉语中出现了“名+定”结构的,我们就说它是“定语”后置。小练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之人不余期也。其实古汉语的倒装问题要复杂得多,我们发现,当时有“SOV”结构的句子,这些句子是很有规律的,比如代词做宾语,出现在疑问句或否定句时,只有“SOV”表达结构。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大量整齐又规律的,我们如今看起来是“倒装句”的句子呢?我们有理由相信,古汉语是“SVO”和“SOV”并存的一种语言。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认为的“倒装句”,在当时也是一种“常量”语言。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