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财政与金融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编码:18164.学时:建议本课程学时为64学时5.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课程也是我院会计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核心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导引课程。它的平行课程是微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等,后续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通过系统地学习经济、管理和会计理论的基本知识,全面培养学习胜任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人员的管理技能和基础管理能力。本课程定位为: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基础:即本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构建单元、模块课程为主题,以会计岗位从业需要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要求,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两条主线,体现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知识体系----由基本知识、扩展知识、趣味知识等组成:1、在保持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以认知为原则,降低基本知识的量和难度,降低掌握要求;适当扩大了解的知识含量。2、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教学。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胆的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尽可能减少理论内容,回避未定论的理论知识;能力训练体系-----由资料体系、学习指导等组成:1、训练阅读财经新闻、政策资料能力;2、专业分析和认知能力3、实现开放式思考能力的训练;4、解释佐证专业知识。按照“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层次性、趣味性”的教学组织要求,开发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具有先进性。建议本课程实行模块化学分结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项目的模块后,即可取得相应学分。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认知”、“理解”、“能”、“会”等用于来表述。“认知”用于表述事实性现象或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和“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二、课程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一)知识教学目标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2.认知政府预算的概念、原则;我国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预算管理体制。3.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金融市场的基本内容。4.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2.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5.初步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三)专业素质目标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2.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三、内容标准单元一财政基础知识(一)学习目标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二)学习任务模块一:财政基础模块二:财政支出模块三:财政收入模块四:政府预算单元二:金融基础知识(一)学习目标:1、认知金融的基本内容、货币制度的基本知识、利率的作用、金融机构体系;理解和掌握信用的主要形式、利率的主要种类、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具备灵活与综合运用金融、信用、利率等重要概念来认知我国的金融实践活动的能力。2、掌握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知识,认知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我国的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现状。具有初步认识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政策、货币流通的信息和现象的专业技能。3、掌握金融市场的含义和一般特征,认知金融市场的种类和功能。了解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情况,具有能运用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金融实践现象的专业能力。(二)学习任务模块一:金融概述模块二:金融机构模块三:金融市场模块四:货币供求单元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学习目标1、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2、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3、理解财政政策工具及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形式,4、能初步观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背景和目标、分析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状态的专业能力。(二)学习任务模块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四、课程实施和教学保障条件(一)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1.本课程选取的教材是《新编财政与金融》,该教材是苏艳丽,余谦主编著,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基本特色:教材文本由基本知识、扩展知识、趣味知识、资料体系、章前引例等组成。要使教材具备立体性和动态性和可读性;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促进教学形式的变化。2.本课程的课件、教案、辅助资料等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均按照学院课程的标准设置与准备。(二)考试/考核主要方法:本课程最终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综合笔试(占总分的60℅),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听课、出勤及表现(占总分的40℅)在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中,主要考核了以下几方面: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这可以从学生平时作业等方面体现出来。二、学生对于知识转化的能力。这可以从学生是否能够又好又快地完成平时作业中体现出来。三、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听讲情况、课堂提问及回答情况体现出来。四、学生的综合掌握情况。这可以从学生最后宏观调控小文章中体现出来。(三)教学评价:本课程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将按学校的相关要求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试卷或报告、成绩等写出分析报告;课程所属教研室将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组织进行学生评价、行业(含校内、外同行)评价、专家(含校内、外督导)评价、社会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