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2013年8月21日前言产业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产业结构、产业门类、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是衡量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亳州市而言,目前产业门类齐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门类,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遍地开花”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亳州市在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区域产业分工日趋明显的市场大背景下,难以确立予以重点支持的核心优势产业,从而使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分摊到所有的产业部门,形不成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合力,也无法发挥优势产业应该产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因此,有必要梳理亳州市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在准确把握产业升级、产业转型、产业发展潜力、产业附加效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影响亳州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优势产业进行识别和确定。文化旅游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因其讲求的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历史文化的深入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经济关联的广博性、产业融合的多元性,逐渐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青睐和推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甚至成为众多城市实现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亳州市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产业资源发达,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产业基础。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旅游开发不到位,导致目前产业体系构建不完整、产品体系不完善、设施体系不健全,没有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对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在产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文化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与设计,实现对亳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形成特色鲜明、体系健全、产品独特、形象突出、品牌响亮的文化旅游产业,既是推动亳州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核心步骤,更是弘扬亳州千年历史文化、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产业经济转型的关键内容。基于此,本研究报告以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在立足亳州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长远诉求的基础上,结合亳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与实际,从相对宏观的角度,综合分析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一方面,在对亳州市现有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文化旅游产业在亳州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从产业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确定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并通过核心项目和产品的支撑,打造亳州文化旅游产业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促进亳州文化旅游产业今后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录一、发展背景1、文化旅游产业概念与特点(1)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分类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的创作与销售为主要方式,以满足精神需要为目的的经济产业。文化产业兼具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双重特性,导致对文化产业概念的不同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给出如下定义: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按照产品形式划分为三类:一是以生产与销售物态产品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业,包括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二是以劳务形式销售的文化服务行业,包括戏剧舞蹈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包括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我国将文化产业划分为文化服务及相关产业。文化服务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和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和娱乐服务,以及其它文化服务。文化相关产业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2)旅游产业的概念及特征旅游产业是指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服务行业。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活动作为一种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高级社会消费形式,具有文化产业的精神消费的特征。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构成,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特点,包括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四种类型。其中旅游业作为个人消费服务的核心构成,具有现代服务业“高文化品位、高增值服务、高情感体验、高精神享受”等“四高”消费服务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旅游休闲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群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悟历史和文化、亲近自然与生态的重要生活方式,是最契合居民需求、具有最大潜在客源市场的产业类型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带动性,与旅游产业相关的行业、部门超过110个,旅游的外延在不断扩展,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旅游消费不仅能直接拉动民航、铁路、公路、商业、食宿等传统产业,也能对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发挥重要促进作用。(3)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关系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类别,旅游产业发展所依托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消费特性使得旅游产业具有突出的文化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内在关系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的文化性和文化的载体性两个方面。文化性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旅游业是经济性的文化消费,也是文化性的经济产业,是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产业。旅游的功能在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促进文明、开启智慧,因此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探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不管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设施,还是旅游服务,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除了有形的物质使用价值的消费,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文化体验的消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是旅游之魂,是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促进产业升级和完善的重要内容。文化旅游是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发展素质的重要体现方式,是提升城市品牌认知的重要内容。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交通集散中心和人气中心,城市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过去30年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旅游业发展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和氛围、提升城市品牌和形象、强化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城市功能的健全和设施的完善,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杭州、大连、青岛、厦门、昆明、西安、成都等城市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了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尤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流和物流的增加,城市对外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从而容易实现其他相关产业的外延式发展,促进整个城市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带动城市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积极打造“世界城市”,建设国际一流的城市旅游目的地,也是充分考虑到旅游发展对城市建设的积极带动作用。综上,文化旅游产业是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产业,是指以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素为基础,充分整合区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历史文化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和业态的完善,实现以历史文化为产品内核、旅游产业发展为支撑推动、带动多产业物流商贸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背景(1)改善民生是我国政府未来工作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民生成为党和国家政府着力解决的重点内容,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加明确了民生优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旅游产业作为产业规模大、带动系数高、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是实现改善民生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国务院于2009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都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和说明,尤其提出了“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的任务,指出要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六要素的各个环节和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这就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上的政策保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保障休闲时间,改善休闲环境,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即将进入全民休闲时代,亳州发展文化休闲旅游的时机已经成熟。(2)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系统提出了我国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的绿色无烟产业,能够从本质上促进资源环境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从而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尤其随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之间形成密切的关联。(3)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旅游业作为传递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和谐之美的美丽产业,是向世人和国人传递中华之美的最好方式。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各地、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担负着呈示“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也是构成“美丽中国”完整图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为各地区、各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尤其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优美、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城市和地区。(4)“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主要方向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大中城市出现的房价高涨、交通拥挤、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差距越来大等问题;如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乡野文化与居民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是需要考虑和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业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类型,可以通过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3、文化旅游发展政策与经验(1)国家层面在国家层面上,2009年12月,国务院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加快发展旅游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切实抓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发展休闲旅游的战略思路。(2)省级层面在各省市层面上来看,各地的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直接体现了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方向和支持力度。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以“调结构、强吸引、增效益”为主线,以“创新、整合、优化、提升”为方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