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浙江民营企业已占据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浙江也是全国民营企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民营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浙江的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复杂激烈的外部市场环境。同时,全国政策和观念的趋同化,经济的全球化,使浙江的民营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一、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一)以私营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较快发展的主要力量。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至2004年底,浙江省共有民营企业25.48万家,占全省所有企业的82.4%。其中私营企业21.85万家,占民营企业总数的85.8%,比2001年时增加8.06万家,增长58.4%;其他有限责任公司3.17万家、股份有限公司0.15万家,共3.32万家,占民营企业的13.0%,比2001年共增加0.30万家,增长9.8%;其他内资企业0.07万家,比2001年增加0.03万家,增长81.2%;其他联营企业0.02万家;港、澳、台商独资企业0.22万家。数据显示,私营企业是浙江民营企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则是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至2004年底,民营企业总资产达34822.29亿元,占全省企业总资产的55.4%,2004年营业收入29191.62亿元,占全省企业的73.0%,民营企业年末资产产出率为83.8%,比全省企业年末资产产出率高20.2%。(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工业及批发零售业,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尽管民营企业经营领域较宽,除了国家垄断行业之外,几乎各个行业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涉足。但由于受市场准入机制的限制,从总体上来看,民营企业的经营主要还是集中于工业。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从事工业生产的民营企业有15.63万家,占民营企业总数的61.3%,其中又主要集中于纺织业1.72万家、通用机械制造业1.94万家、塑料制品业1.20万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17万家、金属制品业0.99万家等五大制造行业。从规模上来看,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有3.16万家,占民营工业企业的20.2%,规模以下占79.8%。2004年末从事批发零售业的民营企业有5.08万家,占民营企业总数19.9%,与民营工业企业相加,占了总数的81.2%。其中限额以上民营批发零售企业0.35万家,仅占民营批发零售企业总数的6.9%,限额以下所占比例高达93.1%。可见,民营企业的发展仍然以数量的扩张为主,而规模上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三)民营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但就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所得,到2004年底民营企业吸纳了1063.15万人的就业大军,占全省企业总就业人数的76.4%,成为就业主渠道。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为678.76万人,占民营企业总从业人员的63.8%,私营企业包容了全省企业就业总人数的将近一半。从从业人员的素质来看,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101.34万人,占10.5%;从技术职称看,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6.38万人,占0.6%;具有初级技术职称及以上的人员98.55万人,占9.3%;从技术等级看,高级技术人员1.74万人,占0.2%,具有初级工以上的技术人员120.59万人,占11.3%。就业人员的总体素质相对偏低,高学历、高级技术人员仍然极其缺乏,劳动大军的素质有待提高。(四)民营企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浙江的民营企业已经在经济大潮中不断升级,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浙江私营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中,有35.8%是独资企业,7.4%为合伙企业,55.4%为有限责任公司,1.4%为股份有限公司,可见有限责任公司是私营企业的主要注册类型。但实际上,由于浙江的民营企业很多都是从自发创办家庭工业起步,因此很多企业依然大量地保存着原始的家族式企业形态,停留在传统型家族制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的关键性管理岗位大多由家族内部的人员担任。传统型家族企业在创业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企业的发展确实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只要外界还没有产生影响到企业生存的巨大压力,民营企业就不会有太强的进行自身制度创新的动力,一些家族企业为避免制度创新可能带来的利害关系,往往选择保全目前既得的利益而不愿跃步。(五)民营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块状经济特色突出。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浙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块状经济以某一行业一两个产品为龙头,众多关联企业相互支撑,在空间上大量集聚,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四大特征。20多年来,浙江把块状经济做大做强并做出了品牌,块内的主导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有相当高的占有率,这其中,民营企业功不可没。截至2004年,全省有82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其中块状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的有45个县(市、区);全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15826亿元,是2000年的2.6倍;块状经济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4.0%,比2000年提高15个百分点;块状经济平均规模26.3亿元,是2000年的2.3倍。这些块状经济主要集中在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产业分布共涉及28个工业部门,比较集中的有纺织、服装、电气、通用设备、交通设备、金属制品、电子、皮革、工艺品等。在块状经济主要产品中,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有78个,比2000年增加26个。二、浙江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浙江进入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关注的问题。(一)新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将迎来又一个发展机遇期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资源全球范围配置,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产业加快转移,包括国际制造业加快向我国转移等,国际分工协作日益加强,市场竞争国际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已逐步融入到了这个国际市场的竞争之中,全球经济发展的这些趋势对中国的影响变得更为直接,这些给民营企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从国内宏观环境和形势来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2006年12月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放在速度的前面,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这样对企业的结构调整、降低能耗、自主创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发展有望长期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世纪浙江也进入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这些机遇一方面给浙江的民营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趋同和融合,竞争也在越来越激烈,浙江的民营企业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才能取得主动权,赢得新发展,实现新飞跃,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二)能源紧缺,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将面对更为严峻的发展和竞争压力能源问题目前已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尽管能源价格在某一时期有涨有落,但能源紧缺的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还快,近两年来能源不足、电力缺乏的矛盾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矛盾。浙江是经济大省、能源资源小省,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接近一亿吨标准煤大关,已进入全国能源消费大省行列,能源自给率已降低至5%以下,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96%左右依靠外省调入和进口。可见浙江能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也一直处于上升之中,成为企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的首要因素,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极大的压缩。“民工荒”问题也不时困扰浙江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湖州、温州等地,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浙江生活成本较高、农业比较收益上升、企业之间的竞争等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将面临发展方式的挑战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不快,开发新产品能力不足,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紧缩以及利润率的快速下降,经过多年粗放型发展的民营企业已经从“不想创新”的梦中醒来,但现实的创新环境使得民营企业“不敢创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大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常常很快就被其他企业模仿,使得创新企业享受高额利润的时间极短,创新成果难以完全享受,另一方面人才缺乏、资金有限,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此外浙江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大都是土专家,长期仅依靠自我摸索和实践,加上高校资源有限,很多专家薪酬较高,许多中小企业都不舍得花钱,以致人才缺乏。这种生产模式必然导致企业发展道路越来越窄,竞争越来越激烈,效益越来越低。(四)高素质人才不足,将影响发展能力的提高民营企业普遍认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缺乏。在外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要求企业不断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尤其当企业从单一产业的专业化经营模式向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化时,就更离不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开拓人才。目前浙江省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许多民营企业招聘不到所需人才,更难以留住人才。尽管目前民营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已经比过去大有提高,但一些不利于人才利用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家本身文化教育总体水平不高。目前浙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家族制管理阶段,因此民营企业家的文化水平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几年民营企业家的文化教育水平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还待进一步提高。(五)自有品牌缺乏,将使主导产业失去发展基础截止2004年底,全省累计注册商标达21.76万件,占全国注册商标总量的9.7%,名列第二,但全省累计认定浙江省著名商标的仅有千件,而驰名商标更是少得可怜。缺乏品牌成为众多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软肋,由于没有品牌支撑,一旦遇到有力竞争,既导致市场占位劣势,出口更是要遭遇各种壁垒。浙江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服务业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二是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经济整体实力偏弱;三是创牌意识不高,品牌运作手段缺乏;四是政府服务品牌建设的水平不完善,统筹推动力度还不大。(六)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将难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目前浙江私营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中虽然有近60%的企业为公司制企业,但实际上,民营企业依然大量保存着原始的家族企业形态,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征战靠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在许多企业,丈夫当经理(厂长),妻子管财务,亲属是部门负责人。企业制度执行不严,没有一套很好的管理办法,公司章程形同虚设,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摆设。监督机制不完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职较为普遍,法定代表人与投资者权利不一,决策管理普遍存在“一言堂”现象,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三、进一步发展浙江民营企业的对策建议推动浙江民营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实现新的飞跃,保持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和迈入国际大舞台,企业和政府都有很多事要做。(一)继续加强民营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讲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时,往往是把企业的制度建设排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等。因此,民营企业一定要根据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及时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要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企业决策机制和制衡机制。民营企业实行可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延续家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