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八编明代文学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2)市民队伍扩大、复杂化,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3)审美趣味的变化雅文学和俗文学的融合和双向流动4)出版、书肆等硬条件的成熟三,王学左派的兴起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政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2)禅宗思想的影响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3)冲破旧有藩篱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词海》)。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变迁包括:A、小说创作状况的历史演变B、小说观念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六个阶段一、酝酿阶段(先秦、汉代)(一)创作:没有现代意义的小说创作1、神话、传说、寓言:生动的故事性——丰富的形象——浪漫主义——讽刺性——对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的艺术积累与素材。2、史传文学:《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A、叙事艺术(战争描写、政治斗争等);2B、描写艺术(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环境);C、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记传体)——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环境烘托、性格对比等;2、杂记、笔记:《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言短篇小说的先导。(二)观念:1、先秦时期没有文体意义小说观念,所谓小说是指肤浅琐屑的言论:《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与大达亦远矣。”2、汉代的小说是指叙议结合或叙述性文体: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治国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二、雏形阶段(魏晋南北朝)(一)创作:雏形状态的文言短篇小说:均为小说集,篇数众多,内容丰富。1、志人小说(轶事小说)——采集名士轶闻: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西京杂记》;2、志怪小说——记述鬼怪趣事: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陶潜《搜神后记》;特点:1、简短但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三王墓》;2、以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世说新语》;3、语言精炼;但是:1、过于简短——丛残小语、缺乏精细描写。2、“实录”式创作、艺术虚构缺乏。(二)观念小说文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但仍非现代美学意义的小说概念:1、殷云(南朝梁人)《小说》——以作正史所余材料汇集为一书——野史、笔记——以小说为史,未能区别以记实为原则的史学著作与以虚构为创作原则的文学著作之间的差异。2、文体不纯:笑话、无情节人或事的记录也列在其中。三、成熟阶段(唐代)(一)创作唐传奇:成熟的文言小说。1、初盛唐——发端:王度《古镜记》、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族下加鸟)《游仙窟》;2、中唐——兴盛: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等;3、晚唐——多作品集:裴鉶《传奇》、牛僧孺《玄怪录》;(二)特点: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爱情婚姻——士人心路——神仙奇遇——豪侠壮举2、文体自觉(无其名而有其实)、艺术高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谓:“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虽尚不离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A、叙述婉转、描写细腻、文辞华艳;3B、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结构完整;C、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分明;D、诗话结合、韵散相间、文备众体。但:1、文言与生活语言不一致,限制了对生活的精细表现(所写依然多文人生活);2、短篇容量的有限性,生活表现力的有限;3、史的影响、史家笔法四、转变阶段(宋元)(一)创作白话小说的产生——开拓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广阔天地1、说唱艺术(说话)——话本:说话的底本(鲁迅)或:用说话方式创作的白话小说。2、宋元说话的“四家”:(1)小说(银字儿)短篇现实故事:《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2)说经:与宗教有关的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3)讲史:一朝一代兴亡故事:《全像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平话》《三国志平话》);(4)说铁骑儿:武侠、战争故事《大宋宣和遗事》等。一说合生(二)观念;小说概念:a、说话的一种;b、泛指白话小说——均为文体意义——小说名实相符、但仍有自贬意识。(三)宋元话本的特点:1、小说意识的自觉引导小说创作逐渐迈向纯文学领域;2、内容丰富多彩——自如的表现生活能力;3、人物形象塑造:数量众多——三教九流——市民形象——情节、环境、人物的更好结合——个性鲜明;4、强烈的娱乐性需求引发的艺术特色:A、情节曲折、悬念重重;B、描写细腻、生动传神;C、语言生动、通俗晓畅,生活化(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历史性飞跃、古代文学与文化由雅趋俗的变化)。5、长篇章回小说的的形成。五、兴盛阶段(明、清中期)数量众多,体裁多样,流派纷呈,继承传统,内容丰富,风格多样。1、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等;2、在“说铁骑儿”“扑刀赶棒”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说唐”、“说岳”、“说杨”等系列;3、在讲经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等;4、在“小说”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代表的人(世)情小说;5、在“小说”话本的基础上形成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社会批判小说;6、直接整理、编辑、模仿“小说”话本而形成的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7、在传统的文言短篇小说的基础上形成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文言短篇小说。4六、衰落阶段(晚清)上述小说各流派全面衰落;各流派均呈末流状态。1、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荡寇志》、《儿女英雄传》等;思想上的正统化;艺术上的世井娱乐化。2、人情小说的全面衰落与变异:《品花宝鉴》、《花月痕》等。参考书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一、章回小说的特征: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5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三、明人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师门分,或以社名分,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种。2)明代的文学批评界可以说是“丹铅横飞,旗纛竿立”。3)这些文人集团之间的论争有着鲜明的特色: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主张的一致;不论是强调复古还是反复古,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使文学创作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宋元说话之首的讲史,鲁迅谓讲史的特点“是讲历史上的事情,及名人传记等;就是后来历史小说的起源”,历史演义小说一般以史书为基本依据,杂采野史笔记、传说轶闻,以编年为序,润饰创造,以敷演一朝一代兴衰存亡之故事、展现各色历史人物之风貌。《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6第一节《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过程、版本一、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山东东平)或谓“太原人”,流寓杭州:A、生卒年——元末明初(约1315—1385之间);B、下层文人、通俗文学家;(有称其为施耐庵门人之说、有谓其乃“有志图王者”等各种传说,均不足信。)C、创作: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他“编撰小说数十种”;戏曲《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还有“集体创作说”、“蒋大器说”(张国光)、“南方说书艺人集体7创作说”(张志和)等,但应者寥寥。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A、历史著作:晋陈寿《三国志》——史料充实、南朝宋裴松之注——补充史料、加以传说(近年有认为综合采用多种史书之说);B、魏晋笔记:《语林》《世说新语》——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初步文学化;拥刘反曹倾向初步显现;C、唐诗宋词——吟咏、慨叹;诸葛亮等人物进一步理想化、深入人心;D、元代“三国戏”(60多种)——三国故事的进一步文学化、市井色彩;E、唐宋元说话——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痴。”)、苏轼《东坡志林》:“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说三分”、话本《三国志平话》(元至治8年间刊)——三国故事的系统化、小说化;F、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叙百年,该(概)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论者所言不一:有“宋代乃至以前”、“元代中后期”、“元末”、“明初”、“明中叶”五种说法,除第一种外,均有不少响应者。三、《三国演义》的版本《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都堪称古代小说之最。1、现存最早版本:一般认为:弘治甲寅(1494年)庸愚子(蒋大器)序、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则前有七言单句小标题。《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并为120回,回前有双句回目。92、今存嘉靖~天启刊本中有所谓书名为《三国志传》者近来被不少学者认为是《三国演义》最早版本(中有关羽次子关索故事)。3、《三国演义》最通行版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志演义》。毛氏父子对《三国志演义》除了对其主题、人物形象、情节构造、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全面评析外,还对作品进行多方面的改造与加工,鲁迅将其概括为“改”“增”“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理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消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尽管对该本评价高低不一,但首先毛氏父子的评点表现了较丰富小说理论,同时,其对作品诸方面的改造亦不乏精当之处,故流行甚广。第二节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众说纷纭——必须统一、规范主题概念;充分尊重、依据文本。10一、学术界对《三国演义》主题的主要观点:1、“文革”以前,学术界对《三国》的主题的见解,可以归纳为四种主要观点:(1)“正统”说;(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3)“忠义”说;(4)“反映三国兴亡”说。2、“文革”以后,关于《三国演义》主题的主要观点:(1)“赞美智慧”说。(2)“天下归一”说。(3)“讴歌封建贤才”说。(4)“悲剧”说。(5)“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6)“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7)“宣扬用兵之道”说。(8)“人才学教科书”说(9)“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10)“总结历史经验”说。。(11)“乱世英雄颂歌”说。11进入九十年代,对《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研究有所深入,但对主题问题的探讨却不够活跃,专题论文较少。二、对《三国演义》主题的基本看法:乱世大众的政治伦理理想——向往国家安定统一,呼唤忠义智勇英雄(以沈伯俊说为主)(一)、重大历史题材—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