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主讲老师:徐艳一、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2、赤壁之战:208年为以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促成三国鼎立格局的初步形成3、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形成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三足鼎立正式形成二、西晋的短期统一:1统一;2灭亡魏西晋三国蜀吴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时间:280-316年短暂的原因-统治者的统治的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1、东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2、南朝:420-589年(共170年)——宋、齐、梁、陈定都都为建康(今南京)四、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1、十六国:304-439年2、北朝:439-581年北周武帝改革——为隋的统一奠定基础(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东晋)宋齐梁陈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的特点?1)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2)小统一,大分裂3)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时间长,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一、“五胡”内迁“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地点: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南部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魏政权吏治混乱,财政困难(2)北部受到游牧民族威胁(3)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2、内容:(1)整顿吏治(2)颁布均田令(3)迁都洛阳(4)学习汉族的文化3、作用:(1)促进北魏的政治、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三、民族大融合1、民族融合的途径:民族迁移联合斗争友好交往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2、民族融合的作用:民族融合封建化大一统3、其他地区的民族融合蜀与西南地区吴与越族•情境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候争霸,虽然泰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泰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那么,当时泰国面临哪些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一、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大变革时代•1、大动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2、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3、大变革:•⑴社会经济的变化:随着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奴隶逃亡垦荒,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⑵阶级关系的变化:•①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首先魏国李悝变法,之后楚国吴起变法。•⑶思想意识形态变化:•①表现:儒道法墨等各家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形成“百家争鸣”•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B.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反映平民阶层利益。•C.法家:“以法为本”,主张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约束。•②意义: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1、历史作用:•⑴政治上:•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的转变,使统治集团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支柱,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⑵军事上:•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⑶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土地私有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秦国实力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国家,为秦的最终统一奠定基础。•⑷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历史局限性:•⑴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如:刑法严酷。连坐法。•⑵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⑶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⑷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摧残了文化,加强专制统治: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5)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