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苏教版必修文言文课文全译全练必修一劝学2师说6赤壁赋12始得西山宴游记18必修二六国论22阿房宫赋29念奴娇·赤壁怀古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7必修三离骚(节选)39指南录后序43五人墓碑记49烛之武退秦师55谏太宗十思疏60廉颇蔺相如列传65鸿门宴73秋水(节选)80非攻(节选)82察今(节选)84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89寡人之于国也93《黄花冈烈士事略》序98蜀道难103登高105琵琶行107锦瑟110虞美人112蝶恋花114雨霖铃116声声慢118滕王阁序120秋声赋126必修五陈情表131项脊轩志136长亭送别141报任安书143渔父150逍遥游154兰亭集序160劝学【课文全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师说【课文全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孔子师.郯子(以……为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2.之(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其(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4.于(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5)介词,被。不拘于.时5.乎(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其皆出于此乎.(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也(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3.倒装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赤壁赋【课文全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