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特征(1)东周建立(分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2)历史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西周.镐京东周.洛邑西周.镐京东周.洛邑BC1046BC771BC476BC475BC221西周春秋战国东周(BC770-BC256)周平王洛邑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一、春秋战国变法的背景——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经济:(农业、手工业、工商业)(1)铁犁牛耕使用,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封建土地制度确立(生产关系):私田的大量的出现改变剥削方式(交地租)(3)阶级关系变化(生产关系)平民和逃亡奴隶自耕农贵族、商人地主(4)影响:小农经济形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一、春秋战国变法的背景——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经济:(经济基础)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上层建筑变化)奴隶主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封邑制→俸禄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动力:富国强兵(直接目的).社会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各国展开变法封建制度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结构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经.政.军.文)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改革:目的: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著名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改革:“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实质上承认土地私有本质顺乎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增加收入),没有改革旧的世卿世禄政治制度认识不论公田和私田,都征收实物税初税亩鲁国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加速了齐国井田制瓦解②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主农工商业、军备、赋税“相地而衰征”--不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管仲改革齐国成效内容含义名称春秋时期的改革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经.政.军.文)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改革2.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目的: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特点: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著名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限制贵族权力,没收贵族土地,削减官吏俸禄,要求官吏秉公执法吴起楚国经济:“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法律:制定《法经》,加强法治战国变法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根本任务变为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显著、更彻底.认识战国时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商鞅秦国战国最早;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政治:“选贤任能”,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李悝变法魏文候变法成效内容含义名称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国家主持者时间内容作用赵国赵列侯前408至前387年选拔贤能者做官,并“节财俭用”封建政权得以巩固韩国申不害前335年“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诸侯不来侵伐齐国邹忌前347年整顿吏治、谨修法律而督奸吏东方诸侯霸主燕国乐毅前311至前279年“与百姓同甘苦”使燕国强盛起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战争频繁思想文化繁荣春秋改革战国变法商鞅变法秦的统一练习题: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内容不同B.方式不同C.发动者不同D.性质不同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3、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田亩数是()A、300亩B、200亩C、500亩D、100亩练习题: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吴起变法D、商鞅变法5、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A、晋国B、魏国C、卫国D、秦国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王赢政名称分类管仲改革李悝变法时间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为富国强兵维护旧制度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经济上都涉及对井田制的变革“相地而衰征”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改变世卿世禄制;“尽地力”;“废沟洫”;强调法治(上层建筑)。成效增强国力,使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当时较强大国家。未改变社会性质,仍然是奴隶制国家促进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比较管仲改革(春秋时期)与李悝变法(战国时期)异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一、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1.客观原因——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2.必要条件——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3.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4.历史机遇——晋分三家、“士人要求”5.主观原因——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商鞅初到秦国时第一二次见到秦孝公,对他讲述学尧、舜等的帝王之道,孝公直打瞌睡;第三次他就与孝公讲述了富国图强之术,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商鞅商鞅(约前390~前338),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商鞅尊崇李悝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商鞅商鞅其人商鞅向秦孝公阐述富国强兵之术,提出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与保守势力展开论战,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商鞅舌战图展开论战徙木立信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南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商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秦国获得大治。指导思想宗旨性质范围商鞅变法法家理论;富国强兵;地主阶级的改革;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一、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1.客观原因——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2.必要条件——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3.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4.历史机遇——晋分三家、“士人要求”5.主观原因——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二、商鞅变法的目的:——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一、变法的历史背景二、商鞅变法的目的:三、变法的主要内容(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1、经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军事: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3、政治:废分封制,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5、生活:移风易俗强国之术—内容措施作用特点军事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旧贵族;保证兵源。核心是农战和法制;具有全面性、彻底性。经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确立土地私有制;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经济交流。政治废分封制,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中央集权;控制人民;保证变法执行。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生活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刺激小农的积极性。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C、按军功授爵D、建立县制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C、按军功授爵D、建立县制3.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C、按军功授爵D、建立县制4.商鞅变法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5.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6.《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可以买卖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D、农业水平提高巩固练习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实行什伍连坐制;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谈谈你对战国变法运动的认识.同异:见上表.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认识:⑴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从背景看: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基础上进行.从内容看: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确立.⑵变法促进了社会发展,变法后,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时期.秦军:秦国的二十等爵可分为四个等级:其中19级和20级可食租税或食邑;而18级和18级以下“则如吏职”。相当于士的是一至四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相当于大夫的是五至九级: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相当于卿的是十至十八级: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相当于诸侯的是十九和二十级:关内侯、彻侯。度量衡分封制国君诸侯诸侯国官吏国君地方县吏县制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三、变法的结果:1.结果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之死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为什么?“商鞅虽死,秦法犹存”2.原因(商鞅变法获得成功原因有哪些?)①顺应了历史潮流: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②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商鞅遇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商鞅的正确决策,推行新法的坚强决心。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他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⑤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根本原因重要因素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3、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四、评价商鞅变法(性质、影响)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经济:土地私有政治:加强集权军事:奖励军功习俗:改革旧俗2、影响:材料:1、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2、西汉时,著名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有些人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根子或许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经种下了。这几段材料是从哪一角度来认识商鞅变法的?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或者称历史局限性)提示:①商鞅变法历史局限性表现在:……②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要求.③商鞅变法虽有局限性,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其变法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2、影响:消极影响积极作用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⑤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①轻罪重刑,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