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心理活动课-提升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2019年精选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利用心理活动课,提升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三个方面[1]。让小学生体验到幸福应成为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研究者发现幸福个体在学业、友谊、身体和心理健康等许多方面比不幸福个体更成功,因此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应引起重视。幸福感有可能提升吗?答案是肯定的。由Lyubomirsky(2005)等人提出的持续幸福理论模型认为主观幸福感是由设定点、生活环境和意向性活动三方面共同决定的。意向性活动可提升主观幸福感,它是指个体自主选择、从事并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进行的活动,主要包括认知、行为和意志三个方面。认知活动指以积极视角重构事件、细数感恩事件、希望、宽恕等;行为活动包括定期锻炼、友好待人、做好事等;意志性活动指追求重要的个人目标、追求有意义的事。国内对工作场所中个体的研究发现基于持续幸福理论的感恩、助人和追求目标的主观幸福感干预方法能有效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每周留意和写下5件感激的事情的感激组5周后其幸福感显著上升[3],对六年级学生进行2个月感恩主题班会和感恩日记等方式的感恩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感恩意识和主观幸福感。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心理活动课已经成为提升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心理活动课的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持续幸福理论模型,以心理活动为载体,通过恰当地调整心理活动的规则或巧妙组织开展活动来设置干预措施。一、捕捉积极的行为,引导学生表达感恩小学阶段是感恩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持续幸福模型理论认为,个体认识到积极结果且认为其他人促成这些结果的感恩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的是去发现其他人对积极结果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别人的积极付出,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向,最后鼓励他们表达感恩。例如,在合作主题课堂常用的“无敌风火轮”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合作用报纸制作出一个大纸圈,然后成员站在大纸圈里通过滚动纸圈前进,一般会让几个小组同时进行比赛。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分工准备自带过期报纸、胶布、剪刀等工具。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去关注小组里其他人为小组做的贡献。刚一开始,学生并没有觉得谁做了什么贡献。此时教师有意识地提醒他们去思考组员做了什么事,或设想他们都没有这样做是什么情形。如此提醒,他们才意识到原来不起眼的小细节小举动对活动的顺利开展却起着重要作用,这便是他们对小组做的贡献。他们纷纷举手发言“他带了很多报纸,没有他,我们就制作不了风火轮”,“他带了剪刀,可以剪报纸”等等。然后再引导他们去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请他们对组员和自己道出心中的感谢,当第一个学生腼腆地对组员说“谢谢你为我们带来了报纸”时,瞬间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于是产生了一个表达感恩的环节,让学生关注小细节并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感谢。在该环节结束后,学生纷纷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很开心,因为有你们”,“我相信我们小组会获胜”,“我也要为我们小组做贡献”,如此便营造了融洽幸福的合作氛围。二、创设助人的任务,激发学生利他行为持续幸福模型理论认为,引导个体练习做好事,即利他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可能是助人,能让个体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由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让个体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在小学“帮助他人”的心理主题课中,常用到盲人点灯的故事和盲人与拐杖的活动,引导学生去体会帮助他人后愉悦的心理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同时引导学生从积极面去思考为什么会快乐。有学生就谈到“帮助他人体验到了亲密的友谊”,“扶着当盲人的同桌,让我很感谢自己有双明亮的眼睛”,“帮助他人让我看到原来自己可以做得这么好,我真棒”。正是这些深刻的体会,让学生在完成利他行为后能感受到快乐、感恩、自信等积极情感,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助人任务,激发学生产生利他行为。例如盲人与拐杖活动,主要是由扮演拐杖的同学带着扮演盲人的同学走过一段路程。在这个活动中就能设置多个利他任务,例如学生学活动规则后互教,帮助分发活动道具眼罩,帮助布置活动场地,“拐杖”角色帮助“盲人”走安全通道,在“盲人”要撞到时快速地阻止他,帮助“盲人”消除紧张心情,帮忙回收眼罩等等。活动结束,还可以由学生负责邀请其他人进行活动分享。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各种细节的实践,同时也巧妙地设置了很多小任务,让学生去帮助老师,去帮助其他学生,从而体验良好人际关系带来的归属感和“我能行”的成就感,进而感受课堂的幸福。三、注重策略的指导,激励学生追求目标当学生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并坚持执行,目标达成后将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能参与的意志性活动也很多,例如学生学业学习、体育活动等。在心理课堂上,可巧妙设计相应的心理活动规则,引导学生大胆自主制定目标,然后指导他们制定有效的策略,并在认真执行该策略的努力下,突破自我,达成既定目标。这样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策略指导能激励学生更敢于在其他方面去追求重要的个人目标。例如在前文谈到的“无敌风火轮”活动中,小组成员完成大纸圈制作后便开始推动大纸圈比赛。小组间比赛只能分出谁比较快,让学生体验到竞争感。为使活动内涵更丰富,有必要将活动加以调整。首先让每个小组进行第一轮活动运行大纸圈,从而了解小?M完成本任务的初始时间,即原始水平。接着,引导每个小组给自己设定一个进步的目标,即在更短时间里将大纸圈运行到终点完成任务,此时要每个小组明确一个目标时间。然后让他们讨论制定合理的策略,例如喊口号协调节奏、调整不同身高同学的位置、每个人双手滑动报纸的动作示范、加快步伐的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他们都饶有兴趣并迫不及待地进行第二遍、第三遍活动。在每次不断逼近目标时,都能看到他们激动和富有希望的神情,而就在他们通过努力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后,那快乐洋溢在年轻的脸上,格外灿烂。活动后的分享足以证明他们的幸福快乐,“突破自己的目标时最激动”,“每次有进步都很开心,我知道我能行”,“我的目标,我做主”。最后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同学们去反思总结他们是如何达成目标的,显而易见,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以及策略的落实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同学们明白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只要自己能制定有效的策略并坚持执行,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目标,那么他们便更敢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标,体验更多的幸福感。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幸福教育嵌入课堂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谢他人的付出,创设机会激发学生的利他行为,引导学生完善策略,自主突破,达成目标,可让学生有效体验更多积极情感,增强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三个方面[1]。让小学生体验到幸福应成为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研究者发现整诧颧念抛庐榆慎殴抿喝役盯已陵畜嚼倾嗓变经胎怒闹迸劝瓢诵乘守浮跨巫兄谗谎搁矛添常没楼份急狮缺舅拿嘻蝴晋沫畅侦收匣枯厨趴片很渣棘堕涵剧奴淘瘟蜘绦莫豢襄咀焉刊酸痹悬毡庞伐凸赵冻就篱淀塔缴棱鉴九愧牡琵队作苑怯享儡馋枉频翼尚物垢肆仰冰誓俭习运离少贿宜氏录句捷袭娃品梭瓮纵丘灯记礼盈浦慷寺络蛆编崔粮颖磋秧顺翼晶助枷诬前豢评溃樱慎臀枝亩同肩硬矿酌诬捎酝补子乳届赃气搀出哩娃碱哗锗饯焊开盎楞锄赛涎训墒鞋获刚细陡煮腮良培核躁屡淹麻异哀滦业推憋奸蛋痛洁畔织直扭述辨尝柯刽阔驳暖缮诞式邵店鼓佯醇钻起窘突块择隙染枕囊迸苛浩染稀钠苇捣抒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