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影响因素探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药不良反应影响因素探析摘要:从安全性知识、中药本身、临床应用、患者体质、中药市场监管等方面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阐述,为中药不良反应研究提供参考。关键字:中药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临床应用中药的不良反应与中药的治疗作用,是中药临床应用过程中机体的两种效应,历来都为临床工作者所重视。然在中药广泛应用的同时,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量也在逐年攀升,因此研究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1.安全性知识缺乏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且有些中药药品广告也往往片面或夸大宣传疗效,而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轻,且常以“本品系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误导患者;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观念下,长期、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中药情况时有发生,必然会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一些国内中药企业由于担心如果在药物说明书上标注药物不良反应或警戒性语言,会使患者将之与不合格药品或假冒伪劣药品挂钩,从而影响药品的销售,因此在说明书上不注明药品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这也可能给人们造成“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误解。2.中药本身因素2.1.药物品种混淆由于历史原因,中药的品种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一种中药来源不同,不仅所含化学成分及药效有差异,而且毒性强弱也不相同。如柴胡,商品有北柴胡、南柴胡,现发现东北出现一种大叶柴胡冒充北柴胡销售,虽是同科同属,但其根及茎有毒,不少人误服后出现了恶心呕吐、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1]。2.2.药物来源差异中药因产地不同,生长环境和自然条件会影响药材的质量。同一地区所产的药物,也会因生长年限、采收季节不同而影响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如乌头含乌头碱、中乌头碱等有毒成分,对人体毒性很强,其含量多少是衡量乌头毒性大小的主要依据,常因产地不同而含量差别很大。四川南川产的乌头的毒性是北京西郊的2倍、甘肃的3.2倍[2]。又如芍药在5,7,11月采集时其芍药苷的含量分别为7.2%,3.3%,9.4%[3]。2.3.药物质量污染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由于较为普遍地使用大量含有机氯、有机磷等成分的农药且含有铅、铬、砷等有害金属的工业废料、废水、废气等对土壤、空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愈加严重。这些污染源必然会对中药种植造成影响,有的可能较长期残留在被污染的环境和植物内。如属有机氯类除虫剂的666、DDT等,在土壤中降解消失的时间较长,据研究前者需3~10年,后者需4~30年。人一旦服用这样的药材,亦会导致蓄积性中毒,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4]。2.4.药物炮制不当中药经炮制后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提高药效。因此,中药在进入临床使用和制剂投料前均应经过严格、规范地炮制。尤其是毒性药物,如果未按要求进行加工和炮制,就会发生中毒。以朱砂为例,传统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工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采用机械加工,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使用此类朱砂可使患者中毒;另如何首乌,若是补肾用的,则须用黑豆浸泡,否则,它的作用即变成润滑大便,成为泻药,不但补不了肾,还会有不良反应[5]。2.5.药物贮存不当中药富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和多种无机物。若贮存不当,可产生复杂的理化变化,导致部分或整体质变,使原有的性效与毒性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如:升药在高温和强光下易析出水银,服用很容易发生汞中毒。2.6.药物本身有毒药物的毒性大小、是否出现毒性反应主要取决于用量。国务院令中确定的28种毒性中药,植物类中如生半夏、生南星、草乌头、巴豆、天仙子等;动物类中如蟾酥、斑蝥、青娘子、红娘子等;矿物类中如砒霜、水银、雄黄、红粉等,这些药物本身有毒,使用不当可使人致命[6]。3.临床使用不规范3.1.药不对症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的灵魂,药证相符,才能起到治疗作用;药证不符,轻则与病无益,重则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来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符合“热者寒之”这一中医基本治则,但同是细菌感染,若为虚寒证,还用此方治疗,不仅疗效不佳,还会出现中毒症状。3.2.配伍不当历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已有认识,将中药毒性归为“小毒、有毒、大毒、极毒”,总结出“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等中药配伍理论来减少毒性,增强疗效。中药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的使用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配伍得当,可使其相互协调、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对某些相恶、相反的药物要避免同时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或增加毒副作用。如黎芦与人参同时使用,黎芦的毒性就会超过它本身毒性的好几倍,极易引起中毒。3.3.剂量不当每味中药都有其限定用量,这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中药运用的经验积累。剂量过小,血液浓度低,产生不了治疗作用。剂量过大,生理活性强烈,必然产生毒副反应。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巴豆常用量可通便去积,过量使用则水泻不止,有生命危险。3.4.长期服用中医对于同一病证的治疗讲究守法不守方,即不是一个方子一成不变地长期服用,而是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对药量重新进行调整。很多中药服用时间过久,容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如服用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可停药后发生低血钾、高血压、浮肿、乏力等病理现象。西洋参、人参等滋补类中药长期服用易致脾阳虚衰、心房纤颤等不良反应。3.5.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中药在不同的剂型如汤、丸、散、酊、注射剂等中,所显示的总体毒性也有所不同。中药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疗效等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尤其是在缺乏科学与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手段、制剂工艺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制成注射剂,极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双黄连制剂,其各种口服制剂和外用制剂一般比较安全,很少有不良反应,而其水针及粉针剂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究其原因主要与中药注射剂中药物纯度不够,含有未除尽的杂质有关。3.6.中西药不合理联用中西药合理的联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扩大适应范围、减少用药量、缩短疗程或减轻和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但若配伍不当,则可降低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例如,中药朱砂、中成药朱砂安神丸等均有镇静安神作用。西药溴化钠、溴化钾、三溴合剂也有镇静安神作用,但若同时服用,朱砂中的硫化汞与溴化物反应,产生刺激性的溴化汞,可导致药源性肠炎,出现腰痛、腹泻、赤痢样大便等[4]。3.7.煎服不当中药的煎煮要遵循一定的法度,如先煎、后下、另煎、兑服等,均需严格执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如乌头类药物经久煎可破坏毒性成分,降低其毒性;若煎煮时间短,毒性成分不能有效破坏,用药后易引起不良反应。由于服用不当,也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远志、桔梗,均应在饭后服用,否则极易出现胃肠的不适反应辛热、大寒的药在服药温度上应有所讲究,前者宜冷服,后者宜热服。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如不加以注意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地黄、何首乌忌葱;土茯苓、威灵仙忌茶;鳖甲忌苋菜;蜂蜜忌葱等。4.患者体质差异4.1.机体差异在中药应用的过程中,机体差异的内容包括用药对象的种族、性别、生理病理状态、营养的差异。由于机体差异导致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因而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会具有极大的差异。此外,药物的个体差异,有量和质的两种表现。既有药理学上所谓高敏性、耐受性;也有极个别病人对某种药物发生的过敏反应。如人参糖浆、生脉液、天麻蜜环菌片、速效救心丸、伤湿止痛膏、板蓝根注射液、青黛、穿心莲等,均有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川。久病体虚、肝肾功能减退时,往往使药物在体内之药性作用加强,易引起不良反应。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时,即使服用常规剂量的麻黄碱,也易引起中毒反应。4.2.年龄差异不同的年龄,对中药的敏感性不一样。如少儿期脏腑发育未健全,极少剂量的川乌、雪上一支蒿等,都可以引起中毒反应。老年人因各系统生理机能活动的衰退,对药物的反应性及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不同于青年,且多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障碍合并症,药物代谢与排泄受影响,对药物毒性耐受能力差,尤其对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催吐药及泻下药,易发生不良反应[7]。4.3.性别差异性别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主要为性激素的作用,妇女由于有行经、妊娠、哺乳等特殊生理过程,对某些中药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使用某些药物有可能发生月经过多、流产、伤胎等不良反应与严重后果。如红花、大戟、麝香可兴奋子宫;莪术、姜黄、水蛙等可干扰孕激素;半夏有致畸作用。有报道怀孕妇女服用多量胖大海而致流产者。故剧毒药、峻泻药、子宫收缩药、活血祛瘀药等列为妊娠期禁忌药。此外,哺乳期应注意药物对乳汁质和量的影响,以免其毒副作用累及吮乳婴儿。5.中药市场监管不力中药市场虽经几次整顿,但仍旧比较混乱,这也是造成中药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为:(1)中药经营人员素质低,不能识别混入药材中的伪品、混淆品及非药用部分;2)不法商贩为谋私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造成中药质量下降,疗效降低,甚至毒性增加。(3)有毒中药管理不严,因中药属天然药物,包含有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将很难控制好有毒中药不流入社会,特别是农村;(4)农药、化肥、杀虫药的广泛应用,使中药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可能增加,也影响了中药的安全使用。参考文献[1].姜玉芹.中药不良反应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学,2007,14:100.[2].吕维红.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6,5(4):316.[3].杜利芳,李引红.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因素[J].医药导报,2004,2(12):976.[4].李鹂,欧伟文,李毅,等.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54-256.[5].张延模.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21,286.[6].张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医药论坛,2007,5:13.[7].高可新.探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与措施[J].光明中医,2011,3(26):599-600.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