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分析一、项目简介瑞士,格劳宾登州,瓦尔斯建筑坐落在瓦尔斯,在瓦尔斯盆状山谷的东侧外,海拔超过1200米的高处出现了一股温度为摄氏30度的泉水。泉水的外面便是瓦尔斯村庄,这里,有着坚硬石头屋顶的木质农屋沿狭窄的Valserrhein河谷一字排开形成带状村落。据当地一位历史学家说,大约在1930年,当地温泉旅店日益缩小的客户有了在一个注满温泉的小室外泳池沐浴的机会,那眼温泉一遇到空气就会变成红色。•项目建筑师为200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彼得.卒姆托,建筑于1996年建造而成,镶嵌在一个山坡上,屋顶有绿色植被覆盖。•建筑包围的两眼温泉平均每分钟涌出400升泉水,经过建筑师的改造摇身成为瓦尔斯的标志,小小的村庄成为大量游客追捧的疗养胜地。二、总体环境分析位于瓦尔斯河谷中一块坡度较大的坡地上,位置较偏远,周围是小型村庄,环境安逸祥和。N建筑师从自然地貌及人文的角度出发,选择了将建筑镶嵌在坡地之中的形式,既可以最大程度的维持地形地貌的完整性,又可以保持浴场特需的私密性和使用者良好的风景观赏。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建筑的接地方式建筑镶嵌在基地中对地形的处理坡地细部镶嵌形式利用外部地形环境保证一定的私密性,环境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交通建筑没有设置直接对外的出入口,而是通过山体地下通道进入。北侧与坡地衔接一面无内外交通联系,人流由南侧道路导入。三、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设施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室外浴池用高高的山墙围住,好似山中的凹陷一样,也好似一个天然池塘。•进入室内的水池,温柔而隐蔽。•整个设施可以容纳150人。室外水池室内水池室外浴场室外浴场控制墙面的围合程度、间隙宽窄来达到不同沐浴体验室内浴场瓦尔斯温泉浴场流动空间分割巴塞罗那德国馆流动空间示意连续流动的室内空间,如同一个几何的洞窟体系。空间在由较厚重的石块形成的浴场结构中漫步。由纤巧细薄的墙体分隔成流动空间,各功能块交错穿插。当远离山体,狭窄洞窟朝向日光时,空间尺度逐步放大。外面的世界穿过建筑巨大的开口与雕刻而成的洞穴系统成为一体。三、建筑造型艺术从几何角度可以将建筑解读为一大块的石“桌”或石板。它的内部结构使人拥有进入一个原始寺庙的感觉。放大的石桌草图展现的宗教洗礼般的神秘感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就像是一块巨大的,多孔的巨石。在建筑突出山体之外的地方,通过对开放、私密等要求的考虑,结合对位、错位等手法构成了建筑的正面。建筑整体的“巨石”形象可以从结构模型中直接体会出来,概念明确直观。浴场结构模型采取了对位的几何构图方式,黄色边缘总是对位于其他的边缘。造成的是一种对比紧张和放松的对比,自由和控制的对比。在对位关系的背后还有比例关系对构图的控制起着关键作用,个人认为与蒙特里安有一定相似性。建筑师的设计初衷是将温泉浴与天然能量及山区自然景观之间的特殊关联体现出来室外空间环境艺术与环境的融合建筑的半开放形式使浴场与大自然充分接触借室外景观为己用有石墙作为部分围合的室外浴场,与外面的景色交相辉映。•在建筑整体的“巨石”形象突出山体之外的地方,被精确切割的洞窟结构构成了建筑的正面。建筑正面的形成从室外看建筑正面取景框一般的通透从室内看建筑正面外景完全开敞•宽阔的室内空间曲折向前,就如同要通过侧面的巨大开口向前寻找到光线。•内部空间与外部景观相互影响着。独特的光影效果室内环境艺术•在一些地方,建筑再现了多孔沉积岩风化而成的深洞似的巨大空隙。整个建筑就如同一个拥有一系列不同类型与尺度的隔室的地下洞穴。浴场不同室内效果——给使用者不同功能的特殊感受•热或冷的水池根据水温的不同环境色彩进行相应的变化,最高水温为42度,灯光变为红色,冷水浴时为自然光或蓝色光。明或暗的空间•静谧或音乐弥漫的小环境•原色或加入色素的特殊混凝土空间•浴场中或分隔或开敞的空间•日光透过天花板上的缝隙洒落在不同的空间中,这些空间又根据其在沐浴过程中的专有功能有所区别。身体浸入温泉时的各种感官体验、各阶段的感受倍加强烈。建筑内部来去自由,外观则如实反映建筑的构造逻辑。屋顶微小的空隙,大约在8厘米左右,空隙上再以玻璃覆盖连接。光影建筑上述顶部的特殊处理和立面上大面积的开洞使建筑内产生光影效果各功能房屋顶之间的缝隙在室内形成了独特的效果,让使用者在室内沐浴过程中也能与自然接触其他功能区光影效果•通过前面的方法形成前面展示的宗教洗礼般的光影效果•类似的光之教堂•朗香教堂瓦尔斯浴场四、建筑结构与技术•建筑物由十五个石块构成,形态各异的设置在屋顶之下。屋顶固定在地上,由钢筋吊起,而钢筋则埋置在混泥土内部,整个结构隐藏于石间。整个建筑如同浮游在空中。•平面中大的块体与天花板上一套裂缝的网络匹配,由此使得每一个块体的边缘都能受到顶光的洗礼。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师用当地的石英石重新修建了瓦尔斯温泉。用了近4万片大小不同的片麻岩材料将温泉的池壁装点的别具一格。•在结构领域,墙体对层叠的石块和钢筋混凝土形成了同质的,合成的构造。•一项专为该项目开发研究的被结构工人称为“沃尔斯合成石工术”的构造在这里得到了特别的发展。•流通空间,浴池底板,天花板,楼梯,石制长椅,门的开口——都由石材层压原则发展而来,一层石材放置在另一层之上,从楼板到墙面,再从墙面到天花板都由这样的细部构成。在这里片麻岩并不承担对于悬挑屋面的牵拉,它们就是肌肤,不是筋骨。片麻岩规格片麻岩顺着他的片层方向被切成10种不同尺寸的板材。它们的长度从37厘米至几米;宽度10厘米至25厘米;厚度3厘米到6厘米。这些片材被精致的嵌在钢筋混凝土表面。没有抹灰的表面看上去如同古罗马的某种墙体。这种整体冷漠、黑暗、寂静又潮湿的效果让这座建筑弥漫着一种沉重的神秘感。建筑墙体高度为五米,也是增强氛围体验效果的手法之一具体厚度型号•这些看着错落、不规则的片麻岩条,实际上只有3种厚度型号,31mm、47mm、63mm。每道石间抹灰的厚度为3mm,这样,由上述三种厚度型号的石条加上3道抹灰构成的一条石带就是15cm。这栋建筑所有贴着片麻岩的部分都是基于15cm这一基本单元,从而保证了施工便利性和表皮的丰富性。技术处理方式浴池及楼板的防水,浴池的充水、泄水渠道,加热体统,空调设施,热量的保存与扩散节点——它们或者适合石块层压与连接的模式(如水池的充满与排泄渠道,垂直延伸的连接)或者与石材和混凝土的合成结构结合在一起(如防水,保温,水平方向的延伸节点)。覆面细部结束语这是座石头和水相互融合的建筑物。石头坚硬而又沉重,洁净又神秘的匿入黑暗,水是柔软温和的,谦虚而又自主的映出石头的模样。走进这幢建筑的每一个人就如走进电影一样,人进入了那个世界,体验他人所设置的特殊氛围。石头和泉水构成的大自然的神秘,黑暗与明亮的对比,光线穿过充满蒸汽的空气而形成的散射,水流所发出的不同声响,温暖的石头和裸露的皮肤,沐浴的仪式——建筑与功能的统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使用者思维和行为体验的变化在这里贯彻到了最终,文学上所说的通感仿佛成为了现实,光与影、冷与热、宽与紧都在这个单一的建筑中存在,变得可触可感,让人陶醉在自身感受中,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