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物氧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Metabolism&BiologicalOxidation第五章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本章主要内容☺新陈代谢总论☺生物氧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主要有两个来源:光能(太阳能):植物和某些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生物能。化学能:动物和大多数的微生物,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有机物质(主要是各种光合作用产物)存储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并转变成生物能。生物能流:化学能太阳光能呼吸作用能量通货损失:热、熵光合作用CO2+H2O有机物化学能渗透能电能机械能热能……ATP第一节新陈代谢总论新陈代谢(广义):是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全过程。(狭义):活细胞内进行的一切化学反应。新陈代谢的共同特点:1.由酶催化,反应条件温和。2.诸多反应有严格的顺序,彼此协调。3.对周围环境高度适应。新陈代谢的调节三个水平调节:分子水平------酶浓度和数量的调节(包括基因水平上的调节)细胞水平------细胞区域化调节整体水平------激素和神经的调节概念:水解自由能在20.92kJ/mol(5千卡/mol)以上的化合物。高能化合物中被水解的基团称为“高能基团”,被水解的键称为“高能键”用“~”表示以磷酸作为高能基团的高能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键”≠“键能高”高能化合物高能化合物磷酸化合物非磷酸化合物磷氧型磷氮型硫酯键化合物甲硫键化合物烯醇磷酸化合物酰基磷酸化合物焦磷酸化合物高能化合物类型:1磷氧键型,其高能键是由磷和氧原子构成即“—O~P—”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焦磷酸(PPi)等。CCOOHCH2O~POHPOOHOPOHOHO~PEPPPi2氮磷键型,高能键是由氮和磷构成,如磷酸肌酸3硫酯键型,高能键是属于硫酯键,如脂酰辅酶A~RCOSCoANCHNCH3NHCH2COOH~P磷酸化合物ΔG°′(kJ/mol)磷酸化合物ΔG°′(kJ/mol)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肌酸ATPADP+Pi-61.92-49.37-43.01-30.54ADPAMP+PiAMP腺苷+Pi1—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30.54-14.22-20.92-13.81常见磷酸化合物标准水解自由能OOHOHHHACH2OPOOPOOO~OPOOO~ATPAMPADPATP的结构特性1.结构水解自由能:每个高能键的水解自由能为30.5kJ/mol或7.3kcar/mol2.产生高水解自由能的原因ATP4–+H2O——ADP3–+HPO42–+H+负电荷集中,共振杂化,H+浓度低OHPOHOHOOHPOOHOHOHPOHOOHOPOHOHOHATP在能量转换中的地位和作用ATP是生物体内能量的携带者和传递者,是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共同中间体”,是各种生物的“能量货币”。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能量居中,可作为大多数能量转换酶的能量供体或受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P~P~PATP甘油酸-1,3-2P18161412108642ATP不是能量的贮存物质,而是传递能量的分子。能荷(energycharge)是细胞中高能磷酸状态一种数量上的衡量,它的大小可用下式表示:(ATP+0.5ADP)能荷=(ATP+ADP+AMP)能荷的数值在0-1之间。大多数细胞维持的稳态能荷状态在0.8-0.95的范围内。ATP生成和消耗的途径和细胞的能荷状态相呼应。高能荷时,ATP生成过程被抑制,而ATP的利用过程被激发;低能荷时,其效应相反。所以说,能荷对代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第二节生物氧化一、概念有机物(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成CO2和H2O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二、生物氧化的特点:生物氧化是生物体在热力学允许的条件下的有序、可控的氧化过程,因为生物氧化的场所是细胞,其基本过程是大分子分解为CO2和H2O,并产生能量。生物氧化又称细胞呼吸(cellularrespiration)♪逐步氧化,有序可控;♪条件温和,多步酶促反应;♪能量逐步释放并以ATP的方式贮存。♪分为线粒体氧化体系和非线粒体氧化体系。三、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的异同相同点۩生物氧化中物质的氧化方式有加氧、脱氢、失电子,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物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物(CO2,H2O)和释放能量均相同。是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由酶催化进行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并储存于ATP中。代谢物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H2O,有机酸脱羧产生CO2。不同点生物氧化体外氧化能量是突然释放的。CO2、H2O由物质中的碳和氢直接与氧结合生成。CO2如何形成?——脱羧反应。H2O如何形成?——电子传递链。能量(ATP)如何产生?——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四、生物氧化的地点和内容1.线粒体内:绝大多数生物的生物氧化都在线粒体内进行。2.细胞膜:没有线粒体的原核生物的呼吸作用在细胞膜上进行,如细菌等。3.过氧物酶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叶肉细胞中,其在动物细胞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在植物细胞中氧化乙醇酸,摄入O2,放出CO2,称为光呼吸,在光照下与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联动进行,供给植物能量。糖原三酯酰甘油蛋白质葡萄糖脂酸+甘油氨基酸乙酰CoATAC2H呼吸链H2OADP+PiATPCO2五、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第三节呼吸链一、概念代谢物脱下的氢经过一系列传递体的传递,最后与氧结合生成水的电子传递系统,称为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ferchain),由于消耗氧,故也叫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在原核细胞存在于质膜上。在真核细胞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二、呼吸链的组成在生物细胞中,接受代谢物上脱下的氢(或电子)的载体有三种——NAD+、NADP+和FAD。其中NADPH不进入呼吸链合成ATP,而是作为生物合成的还原剂;只有NADH和FADH2进入呼吸链。所以呼吸链有两条:1、NADH氧化呼吸链【组成】脱氢(NAD+)、黄素蛋白、铁硫蛋白、CoQ和细胞色素。2、FADH2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组成】脱氢酶(FAD)、CoQ、细胞色素。【两者的差异】脱下的2H不经过NAD+传递,其余过程与NADH呼吸链相同。组分作用NAD+和NADP+递氢体黄素蛋白(辅基为FAD和FMN)递氢体铁硫蛋白(Fe-S)单电子传递体辅酶Q(CoQ)递氢体细胞色素类单电子传递体呼吸链的组分及作用四种复合体的排列关系NADHsuccinateFMN(Fe-S)FAD(Fe-S)Cytb,(Fe-S)CoQCytaa3O2CytccompexIcompexIIcompexIIIcompexIVc1ⅢⅠⅡⅣCytcQNADH+H+NAD+延胡索酸琥珀酸1/2O2+2H+H2O胞液侧基质侧线粒体内膜e-e-e-e-e-呼吸链组分排列顺序及氧化还原电位NADHFMNCoQbc1caa3O2-0.32–0.300~0.1+0.07+0.22+0.25+0.29+0.816琥珀酸FADCoQbc1caa3O2+0.06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抑制剂。三、电子传递的抑制剂NADHFMNFe-SCytc1O2CytbCytcCytaa3Fe-SFMNFe-S琥珀酸复合物II复合物IV复合物I复合物III鱼藤酮安密妥抗霉素A氰化物CO抗霉素A的抑制部位NADFPQbcaa3NADFPQbcaa3呼吸链的比拟图解1、鱼藤酮、安密妥等:阻断部位是:FMA→CoQ。2、抗霉素A:阻断部位是: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1。3、CO、氰化物、叠氮化合物(N3-):阻断部位是:细胞色素aa3→O2。常见抑制剂的抑制部位第四节氧化磷酸化一、生物体内ATP的生成方式ATP形成的两种方式: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phosphorylation)3-磷酸甘油酸激酶1,3-二磷酸甘油酸+ADP3-磷酸甘油酸+ATP丙酮酸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烯醇式丙酮酸+ATP琥珀酸硫激酶琥珀酰辅酶A+Pi+GDP琥珀酸+辅酶A+GTP1.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键伴有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2.氧化磷酸化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NADHO2呼吸链能量ADP+PiATP二、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1.P/O比值:∮通过测定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氧的消耗与无机磷酸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反映底物脱氢氧化与ATP生成之间的比例关系。∮每消耗一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原子的摩尔数称为P/O比值。∮合成1molATP时,需要提供的能量至少为ΔG0‘=-30.5kJ/mol,相当于氧化还原电位差ΔE0’=0.2V。∮因此,在NADH氧化呼吸链中有三处可以生成ATP,而在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中,只有两处可以生成ATP。2.自由能变化与ATP的生成部位:0.53V0.22V0.32VNADHQbcaO2每消耗1原子氧同时消耗几原子磷,即每传递1对电子可偶联产生几分子ATP底物NADH琥珀酸CoQ细胞色素cP/O3221ATP2.51.51.51NADH→FMN→CoQ→Cytb→Cytc1→Cytc→Cyta.a3→O2ADP+PiATPADP+PiATPADP+PiATPIIIIIV琥珀酸→FADII呼吸主链产能部位:第一部位NADH------CoQ产生1个ATP第二部位CoQ-------CytC产生0.5个ATP第三部位CytC1--------O2产生1个ATP三、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氧化磷酸酸化作用与电子传递相偶联已经不存在任何疑问,但是电子在传递链中究竟怎样从一个中间载体到另一个中间载体的过程中促使ADP磷酸化,还有许多未完全阐明的问题。共存在三种假说:化学偶联假说结构偶联假说化学渗透假说现有许多的证据支持化学渗透假说,并改称为化学渗透学说。1.化学偶联假说chemicalcouplinghypothesis电子传递过程产生活泼的高能共价中间物,随后的裂解驱动氧化磷酸化作用。虽然在糖酵解中可看到这种情况,但在氧化磷酸化作用中一直未能找到任何一种活泼的高能中间产物。2.构象偶联假说conformationalcouplinghypothesis1964年PaulBoyer提出: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使线粒体内膜蛋白质组分发生构象变化,形成高能形式。这种高能形式通过ATP的合成而恢复其原来的构象,但未找到实验证据。3.化学渗透假说chemicalosmotichypothesis1961年英国生物化学家PeterMitchell提出:电子传递释放出的自由能和ATP合成是与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相偶联,即电子传递的自由能驱动H+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到膜间隙,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H+电化学梯度,该梯度的电化学电势(用ΔμH+表示)驱动ATP的合成。化学渗透学说图解质子梯度的形成线粒体基质线粒体膜++++----H+O2H2OH+e-ADP+PiATP化学渗透假说简单示意图化学渗透假说ⅢⅠⅡⅣF0F1CytcQNADH+H+NAD+延胡索酸琥珀酸H+1/2O2+2H+H2OADP+PiATPH+H+H+胞液侧基质侧++++++++++---------化学渗透假说详细示意图化学渗透学说要点1.线粒体的内膜是完整的封闭系统。2.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将质子由内膜内侧泵到内膜外侧。3.内膜两侧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蕴藏了进行磷酸化的能量。4.质子经F1—F0复合体回到内膜内侧,推动ADP磷酸化形成ATP。4.ATP合酶的组成和结构线粒体内膜表面有一层规则地间隔排列着的球状颗粒,称为ATP酶复合体/ATP合酶,是ATP合成的场所。结构:头部:ATP合酶(F1)为亲水蛋白质,由33亚基组成,催化生成ATP。柄部:棒状Pr,对寡霉素敏感(OSCP)寡霉素敏感相关蛋白,位于F0与F1之间,使ATP合酶在寡霉素存在时不能生成ATP。基底部:疏水Pr,与内膜连接为疏水蛋白质,是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中的质子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